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图2,提取三项有关宋明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2-03-06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明正统年间,大明宝钞纸币发行后不久即壅滞不行,政府几度努力试图保持宝钞的货币主体地位,但收效甚微。到嘉靖时,铜钱也难行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纸币和铜钱不便流通B.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C.政府失去经济控制力D.商帮垄断货币流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北宋汴京城有专门供市民踢球的公共球场(下图),除重大节日举办蹴鞠游戏和比赛外,市民们平日里也会在这种公共场所聚众踢球。当时踢球运动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是
A.体育服务设施完备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城市生活丰富多彩D.体育锻炼成为时尚
2022-02-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过去,从在黄土地上进行旱作,到发展出与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灌溉农业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耗费了古代中国人数世纪的努力。在约公元前600年以后,中国人在物质技术上、政治上以及传染病的适应方面,都获得了在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生存的能力。

古代中国人在南下潮湿地区时,越往南行进,越受到疟疾、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等疾病带来的威胁,南方湿热的环境可以滋生出更多的寄生物。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移居南方这一问题上进展非常迟缓。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麦克尼尔在中国古代人口南迁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并分析其理由。
(3)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
5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022-01-12更新 | 372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选修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一这变化的是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B.“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7 .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以获得的直接信息是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
A.资源危机日益暴露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8 .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1-10-20更新 | 456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鬼市子”的出现反映了
A.政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时间B.农村自发的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C.政府对商业交易活动监管放松D.地域性商人群体扩大经营范围
10 . 《商君书》:“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
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思想C.工商皆本理念D.抑制兼并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