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观念。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强调仁、礼,以教化的方式塑造人的道德规范,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路径。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与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与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理论,对解决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都日益完善与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二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四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民众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教育救国的思想屡屡见诸报章,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类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把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列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并指出维新派教育实践的变化。

2017-11-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文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饨注,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衡”,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年、商贯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送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道,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种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对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7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特点及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综会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 .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2)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材料三: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并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

材料四: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017-07-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5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邢台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率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率社会消费售总额比上年增长率
19562.95亿元24.5%0.53亿元24.8%1.85亿元10.3%
19797.78亿元14.12%1.35亿元66.0%6.30亿元42.5%
199344.53亿元8.7%18.68亿元54.4%92.51亿元36.3%

——摘自《中共河北省邢台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为了在农业领域“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1956年和1979年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017-09-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7 . 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城市化率(%)
18436.6
18938.2
192010.6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相关背景。

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变化。选取一个发展阶段,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2017-05-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中国工商业发展史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1)材料一中“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是指什么政策?简要分析从汉到清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主要有如下七条:第一,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欧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欧洲的商品有生丝、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由里斯本经澳门输入广州的商品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第二,广州—澳门—长崎航线。葡萄牙人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商品运往长崎,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从长崎运经澳门入广州的商品主要是银子。第三,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拉丁美洲的中国商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第七,广州—澳门—大洋洲航线。

——摘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国家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
中国32.833.329.819.712.56.2
印度24.519.717.68.62.81.7
英国1.94.39.519.922.918.5
美国0.10.82.47.214.723.6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2017-07-25更新 | 60次组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至清嘉庆年间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美誉,“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等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模式”的城市形态是节制、封闭、内敛性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城市形态则是爆炸式的扩张。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基础之上,……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等

材料三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人。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但是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速度的惊人。……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

——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著作撰写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城市贫民问题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