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6 道试题
1 . 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一       “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七夕节大户人家欢声笑语,)
田舍黄昏静掩扃。(黄昏里农家小院门已关闭。)
男解牵牛女能织,(男能耕地女能纺织已满足,)
不须徼福渡河星。(何必向牛郎织女祈求幸福。)
(1)这首小诗描绘的情形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依据诗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材料二       “史书里的古代经济”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故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汉书》里的这种经济现象,也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这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其根源是什么?对材料一中的经济生活有何影响?
材料三       “文物里的古代经济”

(3)依据材料三分析,对于材料二中的经济现象,明代政府是什么态度?起到怎样的效果?
材料四       “报纸上的近代经济”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其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2017-11-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货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价值是1000文铜钱。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材料二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设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民国成立以后,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改革,这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完成了由银本位货币制度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法币的出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货币支撑,对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国民政府利用货币发行权的集中,加强了金融垄断;又以法币系拥有法偿资格的不兑现纸币,而用膨胀发行办法填补财政赤字,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后来国民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银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及作用。

2018-05-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2017-2018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3)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材料四: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
1953166.831958197.65
1954169.521959169.68
1955183.941960143.85
1956192.751961136.50
1957195.051962154.4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8-04-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测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学术研究一致认为,在现代化之前,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小农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脱离农业支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但是)……高度强化的政治体制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只答三点)

材料二徽州是全国现存历史契约文书最多的地区之一,它所存留的契纸中,以田土买卖的契纸最多……(这些契纸又以)明清(及)以后的契纸更多。

﹣﹣周邵泉《试论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

(2)明清时期徽州田土买卖的契纸众多的背后主要是怎样一个社会群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他们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田地,是基于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正反两方面评价)?

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所列举的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现象?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四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只答三点)

5 . 间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一定时期的经济空间布局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
直隶132527537
陕西(关中)143238264
江西459545976
福建(不含台湾)131205511
广东12701959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材料三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摆在西部。

——摘自《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与民国初年工业布局的差异及原因。

2017-09-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分析比较北宋首都东京与唐朝首都长安(见下图),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真实状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先秦至陏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长安、北宋东京两城商业区分布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能体现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其他表现有哪些?

2017-09-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图一商代贝币                            图二 统一货币                      图三北宋交子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2018-02-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历代财政收入中,均以土地税为支柱,而到了宋代,商税则占了重要地位。997年,商税约占35%,1021年约占52%(商税始超两税——土地税、财产税),1077年约占70%。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是宋代的时代特征,不是此后元明清时期共有的趋势和现象,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材料二吴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个剃头匠。1956年成了公家人,当然还是剃头。时光荏苒,近三十年过去了。吴老三退休了,就在自己家门口开了一个理发馆。每天点钱的日子很惬意,不过他儿子却牢骚满腹——因为在国营厂子里不好混了。

材料三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不再怕和老外打官司;中国企业走出去;汽车、电信资费越来越便宜;全球同步看大片;外资银行触手可及;纺织业、农业等历经风雨;学会按国际规则办事;悄然更新的发展观念。

—新华网《入世十年中国经济经历的十大变化》

(1)依据材料一,你能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956年吴老三为什么能成为公家人?吴老三开理发馆符合政策吗?他儿子为啥“牢骚满腹”?

(3)依据材料三简要归纳中国入世对中国与世界的主要影响。

9 . 研究历史上一些特殊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现象一:丝与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现象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材料二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现象三:煤炭与工业革命

材料三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现象四:糖与英国社会生活

材料四“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五“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017-08-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等部分示范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7-07-25更新 | 60次组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