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1 . 如表为汉武帝、汉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时期概况
汉武帝时期引入西域苜蓿(后在宁夏、甘肃等地推广种植);赵过推行先进的耦犁、耧车等农具,实行“代田法”(后在全国推广使用)
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受命推广种植小麦(此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实验推广区田法、溲种法等农业技术(后推广到黄河流域)
A.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B.物种交流解决了北方的人地矛盾
C.关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754年,“在册人户906万,口5280万”。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古代中国对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十分谨慎,但却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如汉魏时期的葡萄、胡萝卜香菜,唐朝的菠菜,明朝的番茄、玉米、马铃薯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
A.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B.中外频繁交往提升经济水平
C.长期存在的巨大人口压力D.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2021-11-16更新 | 297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古代中西方的经济政策

材料   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缺乏地区性的分工,粮食主要靠本地供应。汉政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人置于受打击、受排斥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汉代是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

这与罗马的非自给自足的非谷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不同。公元前二世纪以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国家还是个人,各个生产部门都广泛地使用奴隶,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成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典型奴隶社会。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业出现了明显的地区性分工,而且在奴隶主农庄中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罗马“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社会就是在上述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毕业论文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与罗马采取的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与罗马采取不同经济政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代对土地籍册的管理沿袭秦朝制度,遵循“黔首自实田”办法和汉代规定的“依律自占”等方式,即关于土地面积(顷亩数)、所有人、产量大小等,由土地所有者据实自行申报。这些规定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土地国有制度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之下的家庭不实行财产的长子继承制,而实行诸子分户析产制”,也就是说,皇室系统实行长子继承制,民间系统的家庭实行诸子分户析产制。封建政府总是力图保持民间这一系统。封建政府这一做法旨在
A.维系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B.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强化日渐松弛的宗法关系
2021-11-12更新 | 32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荆荒岁时记》中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作品中这一情景体现了
A.古代的门当户对观念B.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
C.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
A.带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C.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末以降,棚民大量涌向南方山区,大规模垦殖,种植经济作物。至清中期“流人之来益众,则棚益广,西至宁国,北至江宁,南由徽州延至江西、福建,凡山径险恶之处,皆棚民占居。”棚民问题的社会根源是
A.人地矛盾突出B.生态环境破坏
C.高产作物引进D.政治局势动荡
2021-10-26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材料二 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材料三 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限制,田庄主不可避免地会对田庄内的宾客、徒附和奴隶进行剥削。同时,由于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田庄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如《后汉书·酷吏·李章传》记载:“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汉末董卓在郿筑坞,高厚七丈,周围一里一百步“积谷为三十年储”,号曰“万岁坞”。“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毂纨素奇玩,积如丘山。”董卓认为有了郿坞,“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传》)。再者东汉时期的豪族在田庄中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地租被田庄主所攫取,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

——杜庆余《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与材料三体现的经济现象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田庄经济的危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