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2 . 王安石变法中的商业政策是对历代商业政策的继承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商君列传》载:“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主持“全面的商业官营”的措施,简评其成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在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商业信用机构。它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清代钱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设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地的银号,其性质与钱庄相同。票号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

材料二   法国人让·里瓦尔在《银行史》中说:“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被认为是近代中央银行的鼻祖。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银行组织被所有的欧洲观察家视为样板。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致富论》中就写道:“英格兰银行同政府本身一样稳固。”……英国银行业领先世界。

材料三   1944年,美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激烈之际,邀请44国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以期奠定世界货币新秩序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会议产生了两个新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摘编自百度百科《布雷顿森林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银行”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英国银行业在17—18世纪“领先世界”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清社会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域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人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专业化特点。白银成为主币,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清社会在许多领域出现了变革性因素。从政治上来看,为防范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以至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明朝以后,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从社会关系上看,城市市民的抗税斗争及职业分化、城乡分化日益明显。从思想领域来看,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丘泼所提出在经济活动方面“听民自为”,在国家政策上倡导“保富”以及开放对外贸易等经济思想,更是商品经济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禁锢,自由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变化与影响。

材料二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故事梗概: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曾造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请他同往,开船前他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购买田宅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2)结合明清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社会实际情况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07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通不断扩大与增强,徽州典当业因时而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将珠宝、毡缄、宇画、书籍、布匹、皮货、不动产土地等进行典当。随着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徽典不仅分布全国,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徽商,常常利用徽商的宗族、乡谊观念建立商业垄断。徽州典当业的发展为当时部分落后地区的资金融通、商品货币流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徽商经营致富后,会把手中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领域,如放贷、存银业务、置田地等。

——摘编自齐洋锟《明清时期特殊的金融机构--徽典》

材料二 19世纪, 英国的土地贵族衰落,为了维持体面和生计,他们出售大量珍贵艺术品尤其是意大利的绘画作品,英国的拍卖行快速发展,以佳士得为首的英国拍卖行还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扩张国际业务。英国政府对拍卖业给予税收优惠,艺术品拍卖均不收增值税。在进出口管制上,英国政府的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相当宽松,既没有文化遗产禁运出国的规定,也没有禁止出口的物品清单。在1845年英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拍卖法律《拍卖者法》对拍卖行进行监管。

——捕编自李字龙《英国拍卖市场特征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微州典当业和英国近代拍卖业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徽州典当业和英国近代拍卖业产生不同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兴起原因之一即“聚人和”。在用人方面,以家乡子弟为主,众多的商业会馆出现即是重要体现。商业会馆中采取联合联营、地缘聚合和业缘聚和等方式,体现了群体合作。从众多晋商经营活动中我们看到, 讲诚信、重道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诚意相待,对商业对象不欺诈,与同宗族商业伙伴既能同甘,也能共苦。他们认为,真正的商人从来不取无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怕生意做不成也不能做有损“义”的事情。 纵观明清多数成功的晋商,其都秉持了勤俭持家和求知务实的精神。晋商在行商及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士”为标尺,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进而跻身“士”阶层以光大门楣。

——摘编自薛勇民《明清时期儒家伦理视域下的商业伦理初探》

材料二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天职”,其意指上帝所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 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教派进一步认为要增加上帝的荣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宠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受职业的考验。劳动是上帝的旨意,而财富是上帝恩宠状态的标志。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而增加财富,把获得财富看作个人能力的证明。对牟利的约束被消除了,财富既能增加上帝的荣耀,也能完全实现自我。加尔文教徒们遵循着严谨的职业道德,十分关注现世的生活,不断转化为经济冲动,取得事业成功。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商业伦理的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新教伦理与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在近代早期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20-05-09更新 | 322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检测题1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官商制度比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的民间商人虽富有,但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却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这些特许商人,他们凭借着特权独占市场,可以获得远比普通商人高的利润。如盐商、票号最富者有资产数千万两。清代广东的“十三行”行商靠垄断外贸,其商业利润也十分惊人,巨富者家产达二三千万。江南的一些丝商、盐商依靠与官府的关系敛财暴富。另外,在传统社会,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的集团消费者,承接他们的生意是商人提高社会地位和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官商以政治特权攫取厚利,其不仅不会进行科技创新而且也不注重经营,盈利的大部分用于奢华靡侈的生活消费。在明清的专制体制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 股份公司是一种按照自愿原则最大限度地汇集资金集中使用。追求规模经营的商业组织。股东无论参与经营与否,都可按持有股份的份额分享利润,同时也按持股份额分担风险。股份公司的出现,不仅使资金不是和风险巨大这两个制约海外贸易发展的障碍一并得以排除。同时也使众多的中小资本持有者达到了参与海外贸易、从中获取丰厚利润的目的。股份公司也得到国家的鼓励和保护。英国和荷兰的政府都承认股份公司和股民的私有权。赋予商业合同合法性,动用法律机构解决商业纠纷。股份公司在海外的商业行为常常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股份公司不仅拥有对海外某一区域的商业垄断权,而且拥有对这一区域的政治统治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依据一纸“特许状"。从17世纪初至18世纪束,一直在南亚次大陆扮演最高统治者的角色,利用其政治权力来牟取经济利益。其他一些欧洲商人同样是在本国政府的允许和支持之下,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起武装商栈和殖民地,从事垄断式经营。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官商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股份公司相较于明清官商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明清时期从事茶业者人数众多,造成一个结果是茶树的普遍种植,“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宣茶。”尤其是南方宣茶山区,几乎都栽种茶树,成为供应茶叶市场的重要来源,…茶树的普适种植,从业人员的增多,使茶叶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地位日益重要,茶叶生产的比重增加,作用突出。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使原先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国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其粮食的需求要依赖外省,需要从市场上购买。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虽然16世纪中期欧洲的书籍中就提到了中国的茶叶,但是直到17世纪初,茶叶才进入欧洲。茶叶最初在欧洲一些国家是作为一种奢修的药品替代生美,后来才逐渐变成大众消费品。中国是早期近代世界茶叶出口国,而欧洲主要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茶叶。1719—1755年,这两个公司从中国输入欧洲的茶叶为46179千克。17211760年,仅英国就从中国进口茶叶36305千克。

——摘编自施诚《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看世界财富的流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茶叶种植发展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以后欧洲茶叶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欧洲进行茶叶贸易的主要意义。
2020-02-20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百校联盟TOP20高三4月联考(全国I卷) 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民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直到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童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1864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1865年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等地设立分行。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