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除了专门的酒楼、茶馆、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产品包括点心、干鲜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种。东京城商铺林立,一应俱全,尤其是来自海外的香料铺也出现在街头,说明当时市民百姓阶层也开始使用香料了。宋代政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盐、茶等商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由政府专营。

——摘编自刘永加《唐宋时期如何活跃消费市场》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严峻的局势催生了国货运动,国民政府工商部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官办的《广播周报》专门开辟了无线电问答节目,围绕国货访谈展开讨论。此外,民国时期的报馆、杂志社与出版社等亦聚焦于国货运动,登载了各种有关国货运动的文章、评论、条例与统计报告等。在提倡国货运动的声浪中,多数城市富裕家庭衣食住行的必备品至少部分由洋货变为国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关状况

时间中国进出口状况
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不足2018年的千分之二。
1979年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此后,惠普、通用、东芝、夏普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1978年到2017年我国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2017年中国“双11”购物节吸引了22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第1分钟就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涌入,手机、服饰、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受到海外消费者的热捧。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人买卖遍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消费市场活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人买卖遍全球”的认识。
2023-03-22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昼夜时间分配在早期中国是一个有关“秩序”的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的观念中,夜不仅是恶人犯案的时间也是伤风败俗的机会。为防止盗贼,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夜禁”的传统,《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多有“诸犯夜者,笞二十”等夜间行为规定。宋代以后,人们对于时间分配的习惯逐渐淡化,官府的“夜禁”也成为一纸空文。南宋杭州的夜市三四更闭,五更又起,元代的大都热闹非凡。明清之际,江南不夜城越来越多,夜间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材料二   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18世纪,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到19世纪,英国依然引领世界潮流。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赞美黄昏,在诗人眼中,“傍晚”成为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昼夜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夜生活的特点,并说明夜生活丰富的影响。
2023-01-1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仿真模拟(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靓、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倒。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2)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材料一   汉代循吏基于“以教为治”的儒家思想和“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通过道德教化、发展教育、整顿风俗的方式将儒家“礼治”和“德治”理想付诸合理且有效的实践。在循吏的信念中,教化作为“治道”途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他们除了注重通过学校进行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外,也关注在人伦日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渗透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国家的政治意志。这种治理模式以其弥散性和渗透性,收获了寓教于治、以教化政、以教导政的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雅雯《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如果“留滞(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桑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循吏治理模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及其目的。
2022-04-04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社会经济(医药、染色、制瓷、调味等行业)对香料等货物的需要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使宋王朝获巨额收入、陆上通道阻塞和造船业技术发展,宋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海上贸易。宋太祖开宝四年(963年)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时,年收入为63万贯,宋高宗绍兴(1131——1161年)初,年收入增至200万贯,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的进口货物以香料、药材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这条海上通道可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曲折向上的发展过程。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外贸发展速度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全面发展。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2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14.5%,比1950年增长4091倍,年均增长13.0%。

——摘编自彭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2022-02-15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市舶制度源起唐、宋。元灭南宋后,沿袭南宋制度,在泉州等四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物。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廷颁布市舶法则22条。根据这些法则,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在国家户籍中单列一类,成为舶户或者舶商户。出海贸易时,其人数、船只、货物等情况都要事先上报市舶司审核批准,经发给公凭,方能出行。金银、粮食、兵器等皆属禁物,不得携带出海。返航有规定期限,必须到原出发地的市舶司进行“抽分”,然后才能发卖。外国商船前来贸易,抽分比例相同。市舶司“抽分”所得货物,一部分上供蒙古统治集团享用,其余由市舶司就地出售,换取货币,解送朝廷。元朝时,许多海外“藩客”寓居于泉州、广州等地。

——摘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1)概括元代市舶制度发展特点。
(2)简析元朝市舶制度发展影响。
2022-05-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考前综合训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巩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丰年间,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开始执行“望舶之制”,专门在广州、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着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又称“陶瓷之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中国瓷器大量随海上航线外销,运销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和欧洲各地。

——摘编自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的原因。
2022-03-13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发展和欧洲“商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