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列宁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3 . 千龙网2006年8月24日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其原因包括①中西交流加强,中西文化的融合 ②戊戌变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洋务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生大量增加,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016-11-18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
4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016-11-18更新 | 1576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历史(理)试题
5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
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
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热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他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莱芜一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学校地点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7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2015-08-21更新 | 25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标准
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 . “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以竹枝词形式描述这一现象的文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19世纪初B.鸦片战争后
C.20世纪初D.改革开放后
10 . 读图1和图2,作为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它们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B.记录的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C.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见证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