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影戏

1909年的《图画日报》将“做影戏”列为上海新兴营业之一,在营业写真中描绘了影戏场当时的内部状况。


图中所配的打油诗“借间房子做影戏,戏价便宜真无比。二十文钱便得观,越看越是称奇异。人物山川景致新,田庐城郭似身亲。一般更是夸奇妙,水火无情亦像真。”

材料二   1931年的《兴华》杂志上,一位署名陈美媛的女士的来信:“记者先生:我嫁人已经十年,生有子女五人,一切家务和料理小孩子等等工作皆是我自己去做。我惟一变换空气的方法就是每礼拜去看一次电影。可是我的丈夫却大不谓然。他的意思:妇人家应常常在家照顾儿女,即一个礼拜看一次影戏也不可以。请在贵报给我们下一个公允的判决,究竟是他对还是我对?”

——赵莹莹《上海电影院的兴起(18971934)》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评述。(要求:信息提取恰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 . 晚清以前讲究丧侈葬奢,以为只有这样才更能表达对死者的孝意和敬意,而清末全国有很多 地方在丧葬方面提倡节俭,甚至还出现一些以前不多见的变化,如“丧葬不尚僧道”、出现火葬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B.传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东西方习俗文化的冲突D.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嬗变
2022-12-2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餐是西方国家膳食的统称,中国人初称之为“番菜”,亦称“大菜”。鸦片战争以前,西餐就由外国传教士献艺款客和使节进贡的方式传入中国,像“西洋饼”、“葡萄酒”等西洋名品在宫廷、王府和权贵之家的宴席上可以见到,但对中下层社会来说,这些西方食品只是他们私下聊天的趣闻。鸦片战争以后,西餐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清末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不少中国食店也开始增营西餐或“日本料理”。北京在光、宣之际,即有醉琼林、裕珍园、得利面包房等30余家西式食品店,天津、上海、广州、汉口等城也有类似的情况。辛亥之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见,这种风气由城市而农村、由沿海而内地,以至一些边远县城也开始流行西餐。

——摘编自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西餐传入中国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

女性理想的爱人

忠实的爱情

健全的体魄

革命的精神

不慕虚荣和时尚

丰富的学识

人格高尚

节俭的习惯

百分比

66%

50%

33%

50%

100%

66%

50%

男性理想的爱人

爱情忠诚

健美的体格

性情温和

无攀登虚荣习气

相当的学识

文学艺术修养

自立的技能

百分比

62.5%

75%

75%

62.5%

75%

50%

62.5%

A.理想爱人标准体现传统与革新B.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
C.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D.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主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秦时期,沿袭殷商取名旧俗,但又有些新的变化。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们把它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并把这些思想观念命为名字,以示长辈的希望或命名者本人的追求。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宗族观念在姓名上也有强烈的影响,如“耀祖”“延嗣”“念孙”之类的名字就是宗族意识的体现。新文化运动中,左翼作家蒋光赤、教育家陶行知这些名字都有西方思潮冲击的痕迹。

——摘编自陶伏平《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材料二 建国初期,除了一些频率极高的传统名字外,取的最多的名字就是建国、国强、国荣、和平、建华、新民、振华、新华等。大跃进中出生的人取名“跃跃”、“建功”和“跃进”等。文革期间,卫红、卫东、红兵、爱红等名字频繁出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富有浪漫色彩的诗意名,如“雨薇”“滴洋”“寒松”“涧珍”“梦诗”“墨涵”“若晴”等等。同时取叠字名的人增长迅速,表达出一种亲切、喜爱之意,适宜于抒发长辈对晚辈的细腻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华”“建”等象征国家的字逐渐减少。

——摘编自王慧冬《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姓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人取名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改革开放前后取名标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05年,《时事画报》报道:“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这反映出(       
A.尊孔复古思想大行其道B.废止缠足已被民众接受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面临较大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5年,《时事画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这一新闻反映出,清末
A.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B.嫡庶观念仍有较大社会影响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大众传媒引领思想解放潮流
8 . 鸦片战争以后,“马达”“轮胎”“国会”“阻力”“权利”“义务”等新名词先后传入中国。1904年,张之洞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时,却专列“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一条。这些现象体现了当时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顽固势力的强大D.社会转型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朝初年,人们“衣布帛而不文绣”;至清朝中后期,人们对衣服面料和质地的追求是舒适、时髦和赶潮流;同治年间,“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矣,台皂(奴仆或身份低下的人)而丝縞矣……其风自城市及乡落矣。”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追求时尚成为社会主流B.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
C.服饰呈现出多样化趋势D.服饰受到了社会剧变的影响
2022-01-07更新 | 6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1)谈谈你对古代官话发展演变的认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断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的构成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