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贤馆,称为“二馆”,太医署、司天台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各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增筑学舍一千二百所,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辏,盛况空前。六学二馆的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这就决定了宗教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医学、法律这一类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必须在基督教正统的范围内发展,任何异端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2021-12-14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学者费奇诺提出,“如果我们认识事物是为了认识自己,那么认识自己就是为了认识上帝”,但“上帝只有在人身上才能表现出完全的神性”。这一认识
A.蕴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理性精神
C.升华了探索自然奥秘的价值D.否定了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法国著名学者Vidal Naquet在论及希腊城邦公共空间的作用时说:“城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一—一个以市政广场及其公共建筑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就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争论。权力不再仅限于王宫,而是置于这个公共的中心。”该现象
A.体现城邦民主普遍
B.导致城邦走向衰落
C.推动人文精神兴起
D.不利工商航海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望了,他曾经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1735年,当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他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晚年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声称: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