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苏格拉底心目中,德性就是知识。因此他主张,应由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这表明苏格拉底
A.提倡由少数精英治理国家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
C.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D.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它主要是对重要文献的分类编排与汇辑,它的主要用途是仕途举子学习和参考之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却没能收录其中。作为一部丛书,延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种著作,计有7907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有一一千五百余人。《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另外还有副本一部。非编纂(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也销毁和删改旧书图书3100多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汇集了伏尔泰、卢校、霍尔巴赫等160余位作者的智慧结晶。这部书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了科学和理性,起到了批评迷信和反对专制的作用。下表为《百科全书派》主要作者及其编纂条目表:


——摘编林硕(从<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法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书编纂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对两书的编纂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书所透视出的中法文化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021-09-1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史学家彼得·伯克曾统计并分析了1340-1519年间意大利600位富有创造力的精英人物,结果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北部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只有极小部分来自于南部。这一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当时意大利
A.地理区位决定了文化发展B.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已成熟
C.人文主义的传播范围有限D.工商业发展存在地域差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
A.推崇绝对真理B.具有理性精神
C.否定神灵存在D.捍卫思想自由
2021-03-2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届高三零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作为各种赛会的比赛项目,摔跤在古代希腊拥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将奥林匹克赛会的摔跤胜利者视为英雄,许多神话及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都与摔跤有关,这些人物大都是摔跤场上的高手。可见,在古代希腊
A.英雄情结与人文精神已融合B.社会价值观摆脱了道德规范约束
C.人人平等的理念得到了贯彻D.崇尚阳刚与力量的社会氛围浓厚
6 . 如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B.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D.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2020-09-20更新 | 590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我理解这一名词(共和制)不仅是指一种贵族制或者一种民主制,而是一般地一切被公意、也就是被法律所指导的政府。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共和制遵循“主权在民”                      ②共和制政体中唯一的样态
③要注重共和的精神与实质                      ④权力在法律之下分立制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2019-03-29更新 | 563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自然法《“道”与“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