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流行以“文化自觉”的角度研究历史。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及对他人文明的反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文化觉醒的时代。

材料二   “文化觉醒”理论为解读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结合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的史实,从思想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觉醒”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40年以来到甲午战败前,中国产生了哪些“先觉者”?结合史实分析他们被称为“先觉者”的原因。
2020-11-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间科目1850—18991902—1904
总数英美日本总数英美日本
史地、社会科学103632226434173
自然、应用科学399278611682597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美B.中国对西学认识的逐渐深入
C.知识界否定了西方自然科学D.甲午战后西学传播范围扩大
3 . 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口号解读
冲决俗学之网罗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
冲决君主之网罗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
冲决伦常之网罗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
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哲学启蒙

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海国图志》的传入使日本如获至宝,“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并形成了《海国图志》时代。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魏源已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海国图志》维护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
C.《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
D.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
5 . 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
6 . 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性造成其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个矛盾就是新文化运动者想通过宣传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来达到一个救亡图存的集体性目的。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学习外来文化一定要与国情结合B.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毫无益处
C.西方思想不符合近代中国的需要D.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限
2020-01-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次课程备注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至汉文经学,愿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学四元解法、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     革,文化开始从史官手中逐步下移到民间。六经之类的经典则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供人阅读。与此相对应,诸子的个人著述也逐步出现。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循环教育、通用常识”。通常情况下,百科全书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出版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从 18 世纪起,百科全书的民族语作品取代了拉丁语作品。而用各国的民族语言出版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破天荒地采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方法排列条头;为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全书用俗语写成,并配有大量图片。进入 18 世纪后期,伴随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化,百科全书所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入更高层次。

——摘编自朱显亮《漫谈“百科全书”》

材料三 1897 年,“百科全书” 这一新名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进入了中文语汇。“百科全书”之融入中文语汇的过程,以及清末民初百科全书在中国的纷纷出版,密切地反映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典籍编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出现的西方近代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对百科全书在近代中国的出版进行解读。
9 . 在充分利用史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做好历史解释,是选考历史的同学必须具备的历史素养。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300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崇拜的人物学生合计
孔子157人218人
孟子61人
孙文17人48人
颜渊11人
岳飞7人
王守仁6人
华盛顿4人
康有为、梁启超共3人
其他中国古代、近代中外人物共34人共11人
无崇拜者共23人共23人

——改编自上海《时报·考师范之笑话》1913.7.1


(1)概述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你心目的中国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住?”统计的结果如下:

姓名姓名姓名姓名
孙中山473陈独秀173蔡元培153胡适45
段祺瑞45梁启超29吴佩孚27李大钊25
冯玉祥7袁世凯5孔子1庄周1
汉武帝1诸葛亮1曾国藩1黎元洪1
姓名姓名姓名姓名
列宁227威尔逊51泰戈尔17爱因斯坦16
托洛斯基12华盛顿11林肯9甘地9
俾斯麦9托尔斯泰7马克思6马丁·路德1

——改编自朱务善《北京大学日刊·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1924.3.5

注解:威尔逊,1913—1921年任美国总统。托洛茨基,苏联领导人。


(2)简要说明、解读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
(3)有人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用两者的不同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020-04-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陈旭麓认为:“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该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2019-07-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