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魏源在《默觚下·治篇十四》中指出,在商品经济亟需发展以对付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和经济侵略的“今日”,应该“缓本急标”“货先于食”,也就是把“末富”置于首位。这一思想(     
A.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B.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C.表达了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D.得到了晚清政府的高度认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 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尖锐冲突的当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很注意从传统中汲取自卫和反击的力量。他们把从先秦直到清末,肯面对事实、肯作独立思考的人都引为同道,把一切“异端”都努力发掘出来。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试图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摧毁了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影响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积极寻求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宜改武科为艺学,令各省、州、县遍开艺学书院。”康有为此说旨在(     
A.传播西方艺学知识B.提高民众识字水平
C.扩大变法阶级基础D.探索启民富国道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针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的现实,康有为阐明“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这一主张(       
A.强调改变传统义利观的必要性B.说明维新变法讲功利求富贵
C.反映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D.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天下岂有石田而能庆多稼者哉?”在此,他(     
A.肯定日本制度和教育的先进B.认为必须全面向日本学习
C.明确呼吁废科举是当务之急D.意识到必须革新教育体系
2023-07-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折》中说,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清朝变法之机一失再失;同时其指出,现在皇上明确下诏宣布变法是“第三次机会”,必须“全变之急变之”。这一思想(     
A.推动西方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B.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
C.是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D.坚定了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决心
8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四次翻译高潮。其中,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对西学的翻译。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等被翻译输入。这次翻译高潮(     
A.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B.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
C.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D.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
9 . 1825年,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10 .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2023-03-04更新 | 1455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