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新华社北京某日讯:“一九七七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今天为止已经胜利结束。广大人民赞扬这次高校招生考试……(是)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广开才路的盛举。”这场冬季里的春闱,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在当时是(       
A.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B.“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D.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2022-06-14更新 | 2393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洋河如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9812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时期巨大的军事需求刺激了世界(军事)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摘编自赵长辉、段洪伟《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航空事业的探索。1951年,我国派代表前往苏联,以寻求其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支持,中央也为航空事业筹集了一笔外汇,几个月后,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我国航空事业正式起航。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种型号的飞机后开始了仿制工作。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90年代,中国始终未能造出大飞机。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数名专家经过商讨,一致认为研制大飞机迫在眉睫。2006年,在多名专家的推动下,大飞机、载人航天等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于2007年正式获批。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我国航空工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张静波《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辛酸往事: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A.体现时代性与求实性的结合B.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根本转变
C.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2022-06-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5 . 在医学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基于图片分析的检验结果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诊断,且在部分诊断领域可达到90%以上;在智能金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制理财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反映出(       
A.科学技术综合运用水平提高B.科技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C.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变化D.人工智能提升人类智力水平
2022-05-26更新 | 35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6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以下一些改革措施: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推行工人和农民的业余补习教育;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放;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普及儿童初等教育;推行全国规模的识字教育,逐步扫除文盲。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A.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B.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C.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发展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
2022-05-24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7 . 1956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半年内首先改善3000余名学术地位较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医疗条件;清华大学规定教授、副教授凭“优待通行证”可在就医、就餐、消费时享受优先待遇。以上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B.促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C.激发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D.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
2022-05-13更新 | 277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50年,我从山西农村来到上海,进入一个公私合营的小厂当工人,以忘我的劳动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由于我读过小学,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严格选拔考试,我进入了上海市工农速成学校。进入“速成中学”的学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倍努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我一直默默坚持着,常常在教室学习到很晚。1958年,从“速成中学”毕业时,我作为优秀毕业生经组织推荐直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都有意录取你,这些院校对学习成绩、政治条件等方面要求都很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

——摘编自解义荣《难忘“上海工农速成中学”》

材料二     将工农出身的干部、优秀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培养成工农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人才计划的重要方针政策、时代的必然产物。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受到了工农阶层的热烈响应,一批渴望知识的工农学员在这里学习文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学员们拼命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夜以继日地补充知识。工农速成中学改变了这些工农学员的人生轨迹,“农民的儿子上大学”成为了可能;一些没有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既是一项文化政策,从本质上更是一项政治政策的落实。从1951年到1955年这5年中培养了数万名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走进大学的工农学员,也完成了工农知识分子的蜕变,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工农成份。

——摘编自龚晓蕾《建国初期工农知识分子的塑造与形成》


(1)据材料概括“工农速成中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
2022-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9 . 1953年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先后开办了11所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及各类专业干校。至1955年底,从各级党校毕业的干部就有25300多人。上海的这一做法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保障
C.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D.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
2022-05-13更新 | 60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为1977年到1982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由此可见
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
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
1977年57027.34.80%1980年333288.41%
1978年61040.26.60% 1981年2592810.81%
1979年468.528.46.06%1982 年1873217.11%
A.“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B.高等教育逐渐与改革开放相适应
C.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D.思想解放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