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成书年代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西汉
《汉书》东汉
《三国志》西晋
《后汉书》南朝宋列女
《宋书》南朝梁孝义
《魏书》北齐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孝行
《陈书》孝行
《隋书》孝义、列女
《新唐书》北宋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017-11-03更新 | 181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如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法律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推断
内容出处
“准五服以制罪。”《晋律》
“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北魏律》
“重罪十条”即“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十曰内乱。”《北齐律》

A.法律体系逐步规范完善B.援礼入法成为趋势
C.佛道思想影响法律制定D.儒学正统地位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汉武帝为了表彰儒学,立五经博士。五经博士在太学当教官,他们的学生叫博士弟子。博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递增至成帝时的三千人,东汉顺帝时的三万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弟子完全垄断官场B.儒学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D.学术平等竞争愈加激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6 . 材料一:《思想家的话语》A性善论B性恶论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指出思想家A、B分别是谁?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4)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7 . 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
★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
★思想一致的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 ”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 ④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请回答: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 。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原因。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家思想的实践结果。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9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9-01-30更新 | 8398次组卷 | 145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淄博淄川一中高二上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
10 . 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