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5次组卷 | 6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中学2023届高三(十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2016-12-12更新 | 23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3届山东省青岛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载,汉初陆贾时时称《诗》《书》,为汉廷出使诸侯,定南越,除诸吕贡献力量;博士叔孙通自荐为汉制朝仪,朝仪成,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贵。”这些现象反映出汉初
A.新儒学的地位得到提升B.儒学文治功用得到发挥
C.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D.儒士顺应潮流变异儒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针对商鞅变法之效,荀子游历秦国时感慨“人境,观其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古之民也”;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这反映出
A.儒家学说因时而变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
C.汉代统治者重儒轻法D.时局变化影响主流意识
2021-01-26更新 | 425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发展,其地位也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为政以德”,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修己以安百姓”。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1)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相关观点的。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了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的?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中学联盟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0-12-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学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
A.曲解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
B.说明了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
C.印证了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D.反映了历史循环论的正确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B.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9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道家学说导致了汉初的社会动荡
B.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
C.道家学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信奉推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2016-11-27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胶州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