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宋朝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孟子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开展古文运动的需要B.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C.迎合政治统治的诉求D.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
2021-06-06更新 | 660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置为贤”。王阳明的这一言论
A.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1-05-26更新 | 898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程颢认为仁者必须把自己与物切实的感受融为一体,强调“不须穷索”的直觉体会,只要经过诚敬的修养,就会体验到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之大成。如何体认天理,程颢偏重于
A.格物致知B.内心感悟C.经世致用D.要知行合
4 . 北宋理学家程颐指出:“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他主张
A.爱护并教化民众B.学术为现实服务
C.阐释儒家的经典D.对君权进行制约
5 . 北宋的张载提出了“民胞与物”的伦理观,认为每个人都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人人都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尽一份职责和道德义务。据此可知张载
A.强调深究学术,经世致用B.主张穷理格物,探究新知
C.强化伦理道德,维护统治D.倡导爱人爱物,和谐相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宋皆有薛涛、李清照等世家良女活跃于文坛,但是到了晚明后,能数上名的才女则以名伎居多,著名的“秦淮八艳”就是其中的代表。发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专制制度的松弛B.理学思想官方化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与之前的任何理论体系相比,理学都可以称得上庞大而精深,特别是对于思辨性而言,理学在吸收、改造佛教和道教理论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言论体现这一高度的是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D.“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021-04-27更新 | 333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说明王阳明
A.强调“良知”在实践中的作用B.继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
C.倡导“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D.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2021-04-22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
A.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B.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
C.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D.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
2021-04-22更新 | 817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