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战国组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
战国时期儒学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普遍重视。
唐代组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唐武帝“灭佛”。(《中国通史》)从唐代儒、释、道三者地位来看,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儒家思想在战国、唐代、宋代三个时期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源D.抗衡佛道
2021-02-17更新 | 358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4-2015年河北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朱子提出理高于势,要求皇帝正心诚意,于是建构了一个高于皇权的理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强权丧失了合理、合法性。该学者意在强调朱子学说
A.避免了君主暴政的出现B.否定了君主的至上权威
C.客观上巩固了封建统治D.对君权有--定的约束力
2021-02-03更新 | 62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3届浙江省高三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6 . 阳明子弟王艮将他的“格物论”和“良知说”相提并论,说“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首先要吃饱穿暖,“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王艮的言论
A.否定了阳明心学“良知说”B.承认了物质欲望的正当性
C.丰富了程朱理学的内涵D.科学地认识了世界本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8 .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非国势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关于宋代历史再认识的维度》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1-09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二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主张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史料载:“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知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材料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
C.陆九渊的“发明本心”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