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2019-12-04更新 | 1165次组卷 | 4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王守仁看来,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把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实际地践行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上述思想主要表达了(     
A.“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
C.“致良知”D.“格物致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①“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②“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③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④“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1-11-20更新 | 499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4 . 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
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
2021-10-18更新 | 698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浙江省学考历史总复习模拟卷(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明代的王守仁曾经在江西南部的南安县、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赣南的民风很差,为此他制定了《南赣乡约》,提出16条移风易俗的措施。《南赣乡约》的序言说:“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诉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的世俗化趋势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6 . 对如表中历史名词的叙述,合理的有(        
陆王心学明代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癸卯学制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西欧庄园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大陆法系以习惯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有学者认为,理学的实际完成者是程颢、程颐兄弟,而朱熹无疑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以 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程朱理学(     
①是较重视形象思维的理论体系               ②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则
③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④于南宋后期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19-01-30更新 | 2278次组卷 | 111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有些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     
A.格物致知B.致良知C.知行合一D.自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