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6 道试题
1 . 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理学的方法论是
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心即理也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1-11-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以理或天理为核心B.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4 .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教堂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四,概括欧洲思想家们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的理由。导致他们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1-10-2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明代,赵瓮“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善、汪堤、吕坤、宋氟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代部分学者
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
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
6 . 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
A.万事万物客观存在B.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C.各种事物均包含理D.天理人欲相互依赖
7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021-10-09更新 | 637次组卷 | 104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余江县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诗体现出的思想属于
A.先秦儒学B.战国法家C.程朱理学D.阳明心学
10 .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身不断修正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儒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董仲舒对于荀子所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的标本的思想。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五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体现其“人性观”的政治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核心内涵,并从中分析出儒学思想体系在发展中体现出的特征。
(4)根据材料四、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5)据材料五,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新发展?
2021-09-17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