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兴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非兴国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思想家的理论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同时又对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以下思想所对应的思想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事异则备变”
③“循天下之公”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④①②③D.②①④③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王阳明指出:“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这反映了王阳明
A.注重个人的内心反省和修养B.侧重良知和社会道德伦理
C.反对宋代以理学为官方哲学D.认为心是圣贤的唯一标准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社会发展规律B.伦理道德规范C.天体运行法则D.封建迷信思想
7 . 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关于“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A.程颐B.王守仁C.朱熹D.陆九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王阳明曾说:“晚得友于甘泉湛子, 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湛若水的思想(     
A.继承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B.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反映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D.缓解了明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10 . 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据此可知,宋明理学(     
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
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