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8-06-01更新 | 3559次组卷 | 46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
C.慎思明辨
D.否定帝权
4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的认识,提出为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内心的体认、省察去“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物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
2017-05-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7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加试题】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称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对此认识最合理的是
A.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日久自然见真知
B.思想观点复杂多变,愈争辩则愈明朗
C.文献记载掺杂主观,史料考证极重要
D.过去与现在相纠缠,历史解释显立场
6 .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2017-03-06更新 | 2280次组卷 | 17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又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借此彰显自己的汉学功底
B.以儒家思想巩固统治
C.内心仰慕崇拜儒学
D.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9 .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10 .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2016-11-27更新 | 266次组卷 | 22卷引用: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