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理学兴起,人性受压抑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材料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 度?

4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注重此岸的世俗幸福,家国相通的伦理政治观”此论较适合评价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罗马国教
D.基督新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介

蒙学经典简介
《千字文》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弟子规》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19-01-30更新 | 4781次组卷 | 81卷引用:海南华侨中学三亚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它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思想是什么学说?它从哪一新的角度来发展儒家思想的?

2018-01-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华侨中学三亚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文科历史模拟试卷
10 . 两宋理学家追求“平天下”,即建立以“均平”为特征的至理、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陆九渊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主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宋金对峙成为“平天下”的思想源泉B.陆九渊的自信超越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C.“平天下”体现了理学家的济世精神D.理学家的追求超越了他们的阶级属性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