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A.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朱熹认为:“科举之习,盖未尝不谈孝悌忠信,但用之非耳。”公元1181年陆九渊访问朱熹时,陆讲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陆九渊年谱记载“……当时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朱熹)深感动,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这说明(     
A.科举制完善推动儒学思想的发展B.宋代儒学强调存理灭欲
C.两人在道德修养方式上观点一致D.理学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3 . 南宋中期,浙学兴盛,其内部存在不同学派,但无论哪个学派,都重视现实,讲求经世致用,并在学术观点上倾向于反对空谈,在学术内容上表现出为现实社会服务。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沿海经济的发展B.理学弊端的暴露
C.现实统治的需要D.陆王心学的兴起
2022-03-1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省八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022-03-01更新 | 1277次组卷 | 156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021-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78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课标全国专用-单科历史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代风俗画繁荣,以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工笔写实为特点。很多士大夫画家绘制了大量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宋代士大夫阶层绘制风俗画
A.受理学社会责任意识影响B.体现了民富国强的特征
C.标志着中国绘画走向成熟D.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7 . 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B.确立了殿试制度
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D.尚未形成心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儒医始称于宋代。《宋会要辑稿》言:“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道林养性”逐渐不被医家重视,医生以“儒门事亲”自附于儒林,对于鬼神致疾说大肆批评。儒医的出现表明
A.古代的医术与巫术开始分离B.治国思想由道家转向儒家
C.医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现实D.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分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重精神的价值,轻物质的价值,好名而不好利,务虚而不务实。在先秦,持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定的阶级内容。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讲文德,进行感化,就能使人民归服。孟子从国家的角度谈论问题,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汉朝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处于正统地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董仲舒要求人们一味追求道义,放弃功利,将道义和功利对立了起来。义利之辨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朱熹认为人欲是利,天理是义,仁义道德与利欲是对立的,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问题。尽管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错综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慈的发展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价值观向义利并重的近代义利价值观演变。

——摘编自赵璐、白俐《论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近代义利观的异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