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得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
(2)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的时代气息。
2019-05-0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诸老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皆抱一种彻底革新之主张;而其立论根源,皆能从民权方面着想。尤其是梨洲、亭林两家,他们均有极详明方案。大抵梨洲注重提高相权与清议之地位。其理想中相权与清议之实用,大体有似近代西方之责任内阁与国会。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故主以最高行政职权操诸宰相,而“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此等议论,皆从政治组织之最高机构上立论。而亭林则注重下层机构,尤行着眼于县行政与地方自治。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请写出材料一中“梨洲”、“亭林”的代表作品各一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二人“革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方案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
2020-05-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清初几位大师一一实残明遗老一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潮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明清进步思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C.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受明清进步思的影响
D.明清进步思潮极大地推动了青年知识分子觉醒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新表现,并指出对儒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019-05-2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清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观点,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他们的思想说明这一时期
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
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③儒学正统受到冲击
④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C.提倡重农抑商D.主张学习西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道者,所舒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不习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动荡,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捧上独尊地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经济因素。
2020-06-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高中、慈溪市三山高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一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守仁,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10 .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与上述言论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经世致用
D.存天理,灭人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