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2019-01-30更新 | 3979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伏尔泰“造福人类”主要是指: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D.倡导君主立宪制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黄宗羲和卢梭的共同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他们能够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在当时的中、法两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2018-03-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 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        了哪些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2018-03-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从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材料中的“思想创新”相对于“文艺创新”而言,其体现的最大价值在于
A.倡导人的理性代替个性
B.强调人的价值至高无上
C.提出资本主义政治构想
D.顺应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2018-02-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标志着国家和社会从教权桎梏下得到解脱,标志着以世俗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正在兴起。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和规范,不再出自圣经启示或教会权威,而凭借自然理性和

社会经验独立得出。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文明和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日益分道扬镳。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材料二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

材料三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勿为人奴隶,而置亡国于不顾!

——1925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启蒙运动后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历史背景。

(2)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即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反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和“取缔外国人在华办教育”等。指出材料二、三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2018-0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罗马法近代西方法治
理论基础古希腊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罗马人。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但事实上,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
权力分配君主的意志是法律来源之一,君主是法外之人,本身不用服从法律西方近代法治的核心标志是有限权力,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

——材料整理自罗洪洋《重新思考古罗马与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关系》


上面是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01-24更新 | 828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