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1 .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该观点意在强调
A.以契约来限制官吏职权B.官吏行使权力需受人民监督
C.人民有权随时撤换官吏D.个人意志可凌驾于公权之上
2020-04-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
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
(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2020-03-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詹姆士一世声称: “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材料二: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为了摆脱“人人对人人的战争状态 ,”……人们通过缔结契约建立具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来统辖一切。

材料三:恩格斯说:“王权是进步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材料四:卢梭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


问题:
(1)指出前两则材料观点的区别。
(2)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恩格斯和卢梭对王权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试从历史角度分析恩格斯所说“王权是进步的”。
2020-03-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结合材料,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2)简述17~18世纪欧洲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
2020-03-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2020-03-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2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6 . 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叙述,较为恰当的是
A.阐明基督教义,促使欧洲人重新领会神的启示
B.宣传自由与理性,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C.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开始探索东方未知世界
D.宣传新教思想,战胜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愚昧
2020-03-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4月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7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都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摘自学科网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2)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二的某个观点。
范例:观点: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反对失去人心的政府。
论据:在18世纪中叶的北美大陆,以杰弗逊等为代表的北美独立战争领导人,借鉴启蒙思想家们的“天赋人权”等思想,发表了《独立宣言》,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2020-03-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1715年至1789年间的生活只是一种量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农村,而且所谓的旧制度中的社会和政治仍然被贵族和君主制控制,但是表面现象之下,这时期的西方在几个关键方面发生了变化,标志着18世纪是一个西方人即将到来的大转变奠定基础的时期。
问题
(1)在如图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的历史大事件

时间表:大事件图示
        
1733年—1789年

英国的革命和内战(1643—1687年)
        
1760—1850年
科学革命(1543—1687年)18世纪中期战争        
1776—1783年
        
1789—1815年
170017501800


(2)美国革命及其原则是以什么方式预示将要爆发在法国的政治动荡?
(3)为什么法国的君主制特别容易遭遇一场革命?
(4)你认为法国革命和18世纪的政治趋势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为什么?
2020-03-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4月(二模)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9 . (15世纪以来)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非常脆弱的。这句话最适宜深刻认识下列哪一历史现象(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D.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2020-03-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启蒙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摘编自现行高中教材第七册第3课相关内容

材料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不是自然而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社会改革者与革命者为争取权利,与统治当局和贵族阶层不断斗争的结果。          

          ——杰里本特利(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与孟德斯鸠对于洛克的思想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
(2)以18世纪后期法国历史发展为例,说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是“不断斗争的结果”。
2020-03-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嘉定区、黄浦区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