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 3500 多种、7.9 万多卷,总量达 9.9 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1751 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 160 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2019-08-10更新 | 8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共同之处。分析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和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
2020-10-01更新 | 341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宜昌英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其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不同之处的原因。
2020-11-0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4 . 追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目的是,不让人民占上风,出现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名称,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政治学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时,将各方的权利义务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形成了契约。契约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的部落结盟(如黄帝和炎帝部落的结盟)是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萌芽。中国古代存在丰富的契约制度。按签约主体可分为公约和私约,按内容和性质分可分为政治契约、经济契约和个人生活契约等。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约法、婚姻和交易、借贷与合股、买卖和典当、租佃和雇工、宗族和会社等。但在古代很多法律中,都强调“官有政法,民从私契。”民间契约和官府法律之间没有直通车。私人之间发生违约纠纷时,“任依私约,官不为理。”明清法律也基本维持不干涉私人契约纠纷的原则……私人契约纠纷处罚很轻,“违契不偿,杖六十”,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强制执行程序,私契的强制力在于私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个人诚信,而不在法律。……宋代以后法律规定,“中人不挑担,保人不还钱”,一般意义上的保人并不承担连带责任。

材料二   罗马法用obligatio表示契约,契约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体的人集合在一起的束缚或锁链。”在法律意义上有强制执行可能的才叫契约。“合意创立法律”,契约一旦达成,效力相当于法律。违约产生的责任靠公共强制力执行。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近代。除此以外,西方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突出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着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并从近代西方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其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旦这项社会公约被违反,每一个人便又回到立约前的权利状态,恢复了生来就有的,但为了社会约定的自由而放弃的天然自由。……人因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一切对其有诱惑力和其所期待的事物的无尽权利。人因社会契约所得到的,是公民自由,以及对其所占有的一切的所有权。

——《社会契约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卢梭的政治观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也是人民自由协议的结果……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由于国家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因此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这一言论
A.科学的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原因
B.有力的批判了“君权神授”理论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为全人类描绘了美好政治蓝图
9 . 古往今来,各种思想文化体系看似独立存在和发展,实则互有渊源和交融,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牛顿、洛克的影响,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恩格斯曾说到,只有英国是自由最多的国家。……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教派斗争和迫害正炽的时候,在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恩格斯的话无非验证了伏尔泰之所见。

——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君权,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设立丞相,以防止君权过分膨胀;再次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在教育上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故此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材料二: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在经济上,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政治上,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歌德称赞“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794年卢校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1)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卢梭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点。
(2)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