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以后,等了几乎10年才被曾国藩任用为购买机器的专使兼口译和笔译。他提出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建议,直到他回国15年后才见诸实施。由此可见
A.“中体西用”思想已经破产B.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C.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D.中国缺乏变革环境,政局动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
2021-07-08更新 | 9578次组卷 | 105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西学堂,聘请英国人布茂林、丹麦人辖制臣为学堂教习,讲授英法人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数、理化之学。另聘请汉教习两人,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并兼任学生监督。 据材料可知,当时
A.传统教育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崇尚科学推动基础教育的普及
C.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D.办学思想体现中西结合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D.是一个不断回归到传统儒学的过程
2020-04-28更新 | 187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日‘采法、俱、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主张。
(2)指出材料三中“两位先生”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所在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2019-11-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8 . 有学者指出,“中体西用”之所以接受“西用”,只是为了保全较高级的“中体”的手段。它与“吾道一以贯之”的信条相矛盾,放弃了天道名教浑然一体、不可切割的思考方式,却留存了中国道统的核心内容。这反映出“中体西用”
A.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
B.旨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学说
C.推动中国开始工业化历程
D.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特征
2019-11-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就文化层面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的是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似的愿望。这种愿望
A.突破“夷夏之防”有利于变革
B.以西方文化全面改造中华文化
C.扭转了晚清政权的统治危机
D.迟滞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10 . 下面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