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019-01-04更新 | 36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B.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C.人民不支持革命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D.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4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2018-11-20更新 | 160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届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840年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2018-11-12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2018-10-11更新 | 609次组卷 | 2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盲从。这反映了他主张
A.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B.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
C.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D.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