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A.国民大革命
B.中共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2018-01-19更新 | 193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材料三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凸显“官学”的地位做了哪些事情?并概述他的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B.当时的经济状况C.文人学者的喜好D.现实政治的需要
2017-11-03更新 | 263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该评论意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影响不大B.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指导思想骇人听闻
C.文学革命是一个历史错误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8 . 1918鲁迅在杂文中说:“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存在形式主义倾向B.以实用主义为指导
C.以拿来主义为手段D.以救亡图存为目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2017-05-06更新 | 122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9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10 .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渭“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剐”,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摘录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派为例,谈谈你对评价文化派别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开学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