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
C.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2021-01-02更新 | 267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初期,"求进步的中国人"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逐渐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这说明
A.对中医学的认识与时代需求相适应B.中医具有经验主义医学的局限
C.中医学进步必须学习西医学D.中医学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
2020-09-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2020-07-04更新 | 807次组卷 | 45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020-05-06更新 | 1232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民国初年,倡导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到1920年,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加剧B.新文化运动的洗礼C.政府政策的转变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2019-06-08更新 | 9114次组卷 | 93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2019-06-04更新 | 400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要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