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这样的办学方针和原则下,由蔡元培组织的北大教员中,包括了不同政治倾向和不同学派的成员。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人物,又有政治上保守但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材料中的“办学方针和原则”(     
A.以打破袁世凯尊孔复古为目的B.体现为“学术自由”“鼓励竞争”
C.以鼓励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实质D.提倡民主、科学和白话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学者罗明先等人认为,孔子一直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着,现在要打倒孔子,人们就像突然失去了信仰一样,思想上不知该何去何从。也正是因为这种混乱,所以新
文化运动很快就结束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C.打倒孔子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结束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尤其是君主之宪思想、“三权分立”以及“人民主权”理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包含了“权利”。“义务”等近代政治内容的“人民”一词,开始作为政治术语而流行。“人民”已经不再是潜惜懂懂糊里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辛亥革命后,其有新含义的“人民”影响更为广泛。
将“人民”本义彻底颠覆的是孙中山先生:“专制国以人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今日我正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区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上述例句中的“人民”含义与共古义已有很大差异,而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的解释中,某些人已经不属于“人民”的范畴,这为日后毛泽东对“人民”的阐释理下了伏笔。
当时,与“人民”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国民”、“公民”。“参政权问题;凡生息于一国中者,苟及岁而即有公民之资格,可以参与一国政事;是国民全体对于政府所争得之自由也。……然希腊纯然贵族政体,所谓公民者,不过国民中一小部分,而共余农工商及奴隶,非能一视也。罗马所谓公民,不过其都会中之拉丁民族,而其攻取所得之属地,非能一视也。”“卢梭之言曰:‘主权不在于主治者,而在子公民,公民全体之意向,即主权也。社会之公民,常得使用其主权,持以变更现行之宪法,改正古来成法上之权利,皆性所欲’”。

——摘   万齐洲、 冯天瑜《“人 民”词义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一词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外历史上人民一词含义的演变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A.政府的大力提倡
B.思想启蒙的需要
C.政治变革的推动
D.白话文通俗易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陈独秀认为“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他的观点
A.深受社会各界认同
B.颠覆了儒学正统地位
C.具有选择的策略性
D.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是
A.主张民主共和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9 . 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从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B.社会生活西化新潮
C.新式婚姻成为主流D.男女实现婚姻自主
2016-12-1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陕西西安铁一中学高三下开学考文综历史卷
10 .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