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中,将基础课程明显减少,专门化课程的总学时高达400学时。虽经1953年青岛修改教学计划会议,这种情况有所缓解,然而,综合大学只重教育不重研究、工科院校又只注重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专业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纠正,导致基础理论工作无人问津。加之学习和使用俄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语言的障碍制约了中国与世界其他科技大国的交流,无形中越发拉大了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摘编自刘茗、王鑫《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对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历次教育变革(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而外)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都以国家行政命今的方式推行。这样,实际上古代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一次政治变革。古代教育变革的“化民成俗”、“以法为教”、“独尊儒术”、“一宗朱子之学”等思想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伦理进行培养。这就导致过分夸大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对教育促进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也正因知此,才有了焚毁书籍、修订图书和“文字狱”等有碍教育及社会正常发展的事件发生。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学制等方面做文章,而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英国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了。而这时的英国基础教育仍是沿袭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和私立的文法学校。1743年,约克大主教指出他管辖的教区有四成没有学校。牛津主教的辖区则有70%没有学校。根据哈蒙德的研究结论,有人认为:新的专业化方法甚至不能为工人空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更足没有地位。一直到1833年,教育才得到了来自公共资金的带助。”

——摘编自霍振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墓础教育水平研究》

材料三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个面向”的意义。
2019-05-12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高三新时代NT教育模拟自测联考卷Ⅱ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核心观念是“通识学习”,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念开办学校。人文主义者相信,“通识学习”是实现真正自由,确使人类潜力能够得到完全发挥的关键。通识学习的内容包括历史、道德哲学、雄辩术、文法、诗歌、数学、天文以及音乐,其目的在于以此培养出具有美德和智慧,并拥有说服别人与自己同样行事的修辞技巧的人。按照希腊人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心灵的准则,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强调身体教育,学生被授以标枪技巧、箭术、舞蹈,并被鼓励练习奔跑、摔跤、狩猎和游泳。人文主义教育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活进行的实际准备,它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出伟大的学者而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市民。它为欧洲统治阶级提供了基础教育的典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摘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1912年,德国留学数年的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他特别强调: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同时,他深感国人年长而失学者为之众,欲求教育普及,特设立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两教育司鼎足而三。2月,针对清朝学部,1906年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宗旨大加修订,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前两者旨在强兵富国,后三者均以培养共和公民的“完美人格”为目的并用以节制前两者的副作用。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蔡元培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对通识教育的新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2019-10-1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情况表(单位:%)。


——摘编自孙义坤《建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述评》


从中概括出该时期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材料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孙义坤《建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述评》

表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情况表(单位:%)。


从中概括出该时期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 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9 . 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
类别1950年1953年
全国湖北全国湖北
工科院校272382
师范院校121331
农林、医科院校533583
财经、政法院校150102
艺术、体育院校150162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和《湖北教育年鉴(1949—1987)》
A.尚未紧跟形势需要B.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文法教育优势明显D.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教育大辞典》的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有398位,人多集中在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近现代之际(1840年一1919年)。

时期人数概述
春秋战国5他们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炼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两宋时期38他们人数众多,分为众多的教育流派,如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派竞争的时代。这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近现代之际226这一时期教育家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既有开明士坤.也有维新人士,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支庞杂的教育家队伍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蔚为壮观。同时各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教育名词层出不穷,如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教会教育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的革命教育等等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