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2 .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新。

——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中世纪时英国的教育深深烙上宗教的印记,天主教会控制着几乎一切有组织的教育。16世纪人们相信通过教育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从而得救,教育日益走向民众。19世纪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国家复兴教育的举措。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育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2019-12-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科零培)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从思想和体制上扫清了障碍,自 1952年秋开始,高等学校展开了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改革。通过这场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依据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体制。实现了对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起起了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此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较严重的忙乱现象。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决议要求:要诚心诚意地、踏实地学习苏联,领会苏联经验的实质,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苏联经验。

--摘编自赵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学习苏联问题的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读经讲经课,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学校教育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对中国女性发展的意义。
2021-09-1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语文教科书的演变

时期项目1908年吴曾祺版1935年叶圣陶版2013年版人教版
语体白话文086120
文言文7045860
作者性别267108166
0317
核心思想以“八条目”修身为主,“八条目”指的是《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民国“新修身”为主,包括孝道、兄弟、慈幼、公益、守法律、服兵役、纳税等以新时代“素质教育”为主

——摘编自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语文教科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法令是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颁布最早的教育法令。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清末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止;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高小以上学校的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体操;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清末学堂的奖励出身一律禁止等等。《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图文、算数、体操科目,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科目,中学课程再加数学、法制、经济、音乐,女生加家政、裁缝科目。
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以“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标准。规定小学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和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中学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各种职业科;规定大学4-6年,医科及法科至少5年,大学用选科制。“壬戌学制”从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做出了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规定,是民国时期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摘编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材料二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迫使英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状态,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现代教育领导体制,沿用至今。随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案,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到1918年真正实现了免费初等教育。原有的公学虽未改变为规则等上层阶级服务的性质,但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也有调整:设立免费生名额,收纳穷人子弟;废止古典语文教学,增设实用性学科。文法学校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办学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1868年《捐款学校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到19世纪末英国已建立33所为女子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牛津、剑桥等大学实行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业性学科的教育,并招收女性,开创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2017-09-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 (A) 教师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以知识立意为选拔标准。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友展纲要》颁布,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000年,教育部实施综合改革,实行“3+X”高考改革试点,同时颁发《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办法》,制定具体的保送标准,缩减保送生名额,改革考试时间,试行分省命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三大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考不再文理分科,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措施,吹响了深化高考制度改号角。

——摘编自宗钰、邹放鸣《现代化发展与适应性变革: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特点并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这一状况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纲领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都是生产发展先进的地区的教育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要快。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种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