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书》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革命党倾覆满清,目的所在,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革命党之誓约“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也。

——孙中山

材料四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破解中国问题的核心策略。根据材料四分析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五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认识新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什么?
2019-10-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2019-01-30更新 | 325次组卷 | 5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2018-05-23更新 | 1264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民主社会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变法者,朝廷之事也,何为而与士民言?日:不然。法之变与不变,操于国家之权,而实成于士民之心志议论。试观曾文正为侍郎时,尝上疏言翰林考小楷诗赋之弊矣,及成功作相以后,若力持此议,当可成就近今三十年馆阁之人才,然而无闻焉,何也?大乱既平,恐为时贤所诟病也。……夫以勋臣元老,名德重权,尚不免为习非胜是之谈所挠而不睹其效,是亦可痛可惜者矣!又如左文裹在闽创设船政,在甘创设机器织呢羽局;丁文诚在山东、四川皆设制造洋枪枪弹局,此皆当世所谓廉正守道之名臣也,然所经营者皆是此等事,其时皆在同治中年、光绪初年,国家闲暇之时。惜时论多加吹求,继者又复无识,或废阁,或灭削,无能恢张之者,其效遂以不广。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材料二 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日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其稍进者日:“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然师学不讲,教习乏人,能育才乎?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官制不改,学成而无所用,投闲置散,如前者出洋学生故事,奇才异能,能自安乎?既欲省府州县皆设学校,然立学诸务,责在有司,今之守令,能奉行尽善乎?……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比张之洞与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异同。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2016-12-12更新 | 8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科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初,梁启超在《杂答某报》 中指出:”即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司。此公司之性质,则取全国人民之衣食住。乃至所执职业.一切干涉之而负其责任。”梁启超针对的是( )
A.马克思的公有制经济B.革命党人的民生主义
C.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中共的共产主义理想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历次武装起义宣示了革命党坚定的反清革命意志,反清先驱更为后人树立了革命的“模样”。如1907年光复会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遇害,围绕着“秋案”,国内媒体进行连续的“鸣冤”报道,许多学生表达了对革命者的同情。湖北革命党人被捕入狱后,各校学生慕名前往探监,“狱中几成为学生之俱乐部”。在有组织的革命宣传阶段,现代印刷载体和革命者的日常交流进一步普遍,但集会、演说则收效更大,孙中山演说革命时“环听辄以数千(人)”,使清廷官吏深感恐慌。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时,常“以种族大义训迪诸生”;曹亚伯在湖南新化中学任教时,“虽教博物及数学,然处处引发学生革命之思想”,像这样有同盟会会员活动的学校全国有153所。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1)指出材料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概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意义。
7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问题,亦可称之为“梁启超之问”,它直接受波伦哈克(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896年出版《国家论》)“因以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
对于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未能深入思考的“梁启超之问”,化解“民主专制”或假共和变真共和的关键,陈独秀则寄希望于国民的“自觉”,“觉悟”,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陈独秀分析了政治觉悟的“三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活动物”,“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础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
——摘编自 邓丽兰《清末民初“梁启超之问’的提出及其论争》
(1)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政治觉悟”的理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之问”产生的原因。
8 .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1916年元旦,北京的警视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一律改“元宵”为“汤圆”,政府认为“元宵”音不吉利。当时的政府是
A.清政府B.袁世凯政府C.段祺瑞政府D.蒋介石政府
2016-11-18更新 | 3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9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年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罢黜百思,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决议,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可享受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摘编自《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


材料二 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职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由资政院起草决议,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总理大臣由国家公选,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其他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际条约非经国会决议不得缔结;官制官规以法律决议之;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由预算案内,不得有规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皇室经费之制定及递减,有国会决议;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摘编自《宪法重大信条第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


(1)根据草料,概括指出《宪法重大信条第十九条》与《钦定宪法大纲》相比有何进步和不足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朝统治的原因。

10 .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摘自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

材料二是故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者。如是,在欧洲则露(俄国)独(德国)为受屈者之中坚,英佛(英、法)为横暴者之主干;在亚洲则印度、支那为受屈者之中坚,而横暴者之主干亦为英佛;而米国(美国)或为横暴者之同盟,或为中立,而必不为受屈者之友朋,则可断言也。惟日本则尚在不可知之数。

——摘自孙中山《支那革命为欧洲列强所最忌——致犬养毅书》(1923年)

材料三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摘自《孙中山选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出现的国内外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