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49 道试题
1 . 科研人员通过观察老年(65岁~79岁)14例、高龄(80岁~89岁)16例及长寿老人(≥90岁)12例,肝、脾组织基因组DNA含量的变化及差异,探讨衰老进程中DNA含量变化的规律,并为今后的衰老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一、称取组织100mg放入-80℃冰箱;
二、将组织放入1.5ml离心管,同时加入样品裂解液,并用微量电动匀浆器充分匀浆;
三、加入蛋白酶,56℃消化48h,90℃高温蛋白质变性1h;
四、加入______酶和缓冲液,37℃水浴锅中放置1h,以去除样品中的RNA;
五、加入等体积的冷乙醇,离心取______;
六、缓冲液溶解DNA,进行DNA的含量和纯度检测。
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肝组织脾组织
DNA含量(mg/mL)OD260/OD280DNA含量(mg/mL)OD260/0D280
67~79岁1.4641.8581.7232.059
80~89岁0.3101.3990.9382.028
≥90岁1.1471.7951.6881.973
(注:表中0D260反映溶液中核酸的浓度,0D280反映溶液中蛋白质或氨基酸的浓度。理论上,纯DNA溶液的OD260/OD280为1.8。若比值大于1.8表示存在RNA残留,若小于1.8表示存在蛋白质污染)请据表回答:

(1)补全实验步骤四______,步骤五______
(2)与肝组织相比,从脾组织中提取的DNA中含有的______杂质更多,因此在提取脾组织中DNA时,上述实验流程可以怎样改进_______
(3)无论肝组织还是脾组织中,高龄组DNA含量总比老年组少,说明在一定年龄范围内,DNA含量_______,说明DNA含量减少可能是______的分子基础。但长寿老人比高龄组的DNA含量显著增高,科学家推测可能长寿老人体内存在长寿基因,保持了对DNA______,减少了DNA的损伤,从而延缓了细胞的衰老。
(4)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DNA鉴定实验的主要步骤,请补全相关内容: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______(填2mol/LNaCl或蒸馏水)溶液5mL。将丝状物或沉淀物溶于其中一支试管的溶液中。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______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预测含有DNA的试管颜色变为______
2022-06-29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3章 基因工程(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分层训练AB卷(2019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
2 . 炎热天气,许多人因过度贪凉等原因出现感冒症状,严重的还会发烧。正常情况下,人体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是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而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
(2)人可以通过生理性调节和_________________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为了探讨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在昼、暗光期大鼠紧张性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取成年雄性正常大鼠若干,培养在22℃环境温度下,明暗时间各12h,即06:00至18:00开灯,18:00至第二天06:00关灯。分别检测昼光期和暗光期大鼠血浆中AVP浓度,结果如图甲。
步骤二: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AVP或生理盐水。定时测定大鼠体温的变化,结果如图乙。
步骤三:注射AVP或生理盐水60 min后测定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含量.结果如下表。

   

注射AVP对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水平的影响

组别

甘油三酯

游离脂肪酸

甘油

生理盐水组

530.40±52.22

133.30±19.95

360.30±35.19

AVP组

633.90±64.18

89.38±19.00

293.10±30.03

①由图乙可知,AVP在大鼠体温调节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哺乳动物体内,脂肪组织以甘油三酯(脂肪)的形式储存能量,由表可知,AVP对体温的调节作用很可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脂肪分解,导致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来达到的。
③结合图甲结果和AVP的作用推测,从生活习性上分析,大鼠昼光期AVP分泌量比暗光期多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与人类不同。
3 . 落粒性是作物种子成熟后脱落的现象。对收获种子的作物来说,落粒性大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普通荞麦是非落粒的,但自交不亲和(自交无法产生后代)。进行杂交时,普通荞麦的非落粒性常常会丧失。研究者就荞麦非落粒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
(1)荞麦的自交不亲和性有利于增加种群的_____________多样性。
(2)选取不同的非落粒品系与落粒品系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非落粒品系1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 =47:35(约9:7)

非落粒品系2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85:28(约3:1)

非落粒品系3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39:59(约 27:37)

①表分析,荞麦的落粒是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该性状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②若用 A/a、B/b……表示落粒与否的控制基因,则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纯合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验证控制落粒性状的基因对数,请在(2)的亲本、F1和F2中选择合适的植株,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
4 . 生物的变异在育种中有重要应用,下列是变异在水稻、小麦与果蝇的选育过程中的应用,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I.水稻(2n=24)自花受粉,水稻的无香味(Y)对有香味(y)为显性。无香味人工杂交水稻(如图1)经过长期诱变处理得到以下三种类型的变异(如图2)。

(1)类型一的产生是因为y基因内发生了碱基的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2)类型二发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若类型二的植株M可正常产生配子,各种配子活力相同且可育,但含Y或y基因的个体才能存活,则该变异个体自交后代的表型及分离比是____________
(3)类型三的植株N自交,子代无香味∶有香味=2∶1,对该异常分离比的出现,同学们经讨论分析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含两条缺失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假说二: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受精能力为正常雄配子的1/2。为了探究假说的正确性,请利用植株N的自交子代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方案:任选一株________植株作父本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杂交,统计子代表型及分离比。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则假说一正确;
②若_______________,则假说二正确。
II. 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4)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这说明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之间存在__________。与二倍体相比,最终培育的多倍体普通小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杂种二培养成普通小麦的方法可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处理芽尖,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
(6)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系(纯合体),甲的表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
(7)随着空间站技术的发展,也可采用太空育种的方法培育高产普通小麦,育种工作者往往要对“太空种子”做大量的筛选,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III.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8)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
(9)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10)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1)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I.若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II.若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III.若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2023-10-01更新 | 72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测试】(6大考点)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2)
5 . 材料一:自花传粉是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也叫自交。自然界中自花传粉的植物比较少,如大麦、小麦、大豆、稻子、豌豆、拟南芥等。在这类植物中,有的花不待花苞张开,就已经完成了受精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闭花传粉和闭花受精现象,如豌豆花便是典型的闭花受精植物。
材料二:异花传粉是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现象。自然界多数植物是异花传粉,雌雄同株常见的有玉米、南瓜、黄瓜、西瓜等,雌雄异株常见的有菠菜、大麻、银杏、猕猴桃等。
材料三:果蝇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黑腹果蝇是双翅目昆虫,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20世纪初,摩尔根选择黑腹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的杂交及子代表型计数的方法,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奠定经典遗传学的基础并开创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先河。
(1)下列关于人工异花传粉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
B.不同植物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
C.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用其做人工异花传粉实验不需要套袋
D.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去除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该过程叫作去雄
(2)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采用A、B两株玉米进行如图所示的遗传实验。图中四个实验中涉及到的传粉方式有__________
A.自花传粉B.异花传粉
C.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D.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
(3)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若干只杂合的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得到F1。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统计F1果蝇的数量,发现灰身∶黑身≈1∶1,出现该比例所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
②一灰身果蝇(甲)与多只黑身果蝇杂交,每一次杂交产生的子代果蝇均表现为灰身∶黑身=5∶1,检查后发现甲多了一条染色体,则甲的基因型是______。让甲与正常的杂合的灰身果蝇杂交,理论上子代果蝇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
③果蝇增加或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都能存活,而缺失两条则不能存活。请以F1中出现的Ⅳ号染色体缺失的灰身雌雄果蝇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确定基因B、b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及预期结果)。
杂交组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0-05更新 | 786次组卷 | 3卷引用: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大单元设计
6 . 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D、d来表示。答问题∶

组合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紫花×白花

405

411

白花×白花

0

820

紫花×紫花

1240

413

(1)表中能判断显隐性的关系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显性是_____________
(2)组合一中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紫花_________;白花_________;组合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组合一的交配类型是_________
(4)组合三中的F1显性类型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5)组合三中,F1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 .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肾上腺素俗称“救命激素”,机体在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剧痛、暴冷、暴热以及剧烈运动等,肾上腺素参与应激反应。
(1)在应激反应时,人体先后发生两个过程,过程一:内脏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直接支配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过程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等特征。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分析,过程一说明______;过程二说明______
(2)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升高,细胞的代谢情况发生改变,该现象对应激反应的生理意义是______
资料二:肾上腺素受体有α、β两类,β类又有β1、β2两种,它们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十分广泛。不同药物可以分别阻断α、β1、β2受体的功能。为探究在引起糖原分解、使血糖迅速升高的效应中受体的参与情况,科研人员用若干只健康兔分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步骤一:注射ɑ、β1阻断剂,15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L)

步骤二: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10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

对照组1

10.79

10.05

实验组1

11.32

14.70

表2

步骤一:注射ɑ、β2阻断剂,15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L)

步骤二: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10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

对照组1

10.67

10.24

实验组1

11.79

14.98

(3)由生理盐水配制的肾上腺素注射液作用于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具体目的是______
(4)分析并比较表1、表2结果,能得出的两个结论分别是______
(5)如果要证明α受体是否参与了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效应,应如何设计实验?请简述设计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一)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某品种水稻(2N=24, 两性花,花多且小,自花授粉并结种子)育种的问题。
(二)科研人员将另外两种栽培水稻品系(甲和乙)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培育抗赤霉菌感染的水稻品系。

染色体组成为24+RR的水稻品系甲中,除含有水稻的24条染色体外,还具有两条来自一种野生稻的R染色体,R染色体携带抗赤霉病基因。染色体组成为24+CC的水稻品系乙中,除含有水稻的24条染色体外,另有两条来自另一种野生稻的C染色体。
(1)杂交育种的原理是_____, 袁隆平找到的雄性不育的水稻,在进行杂交操作时的优势是______
(2)水稻的抗稻瘟病性状(R/r)与抗倒伏性状(T/t)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稻瘟病易倒伏植株与易感稻瘟病抗倒伏植株杂交,F1中仅有抗稻瘟病易倒伏与易感稻瘟病易倒伏两类植株且比例为1∶1,则亲本基因组为________,技术人员在对基因型为rrTt的该品种水稻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时,偶尔出现了一株基因型为RrrrTTtt的植株,该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是(只写出比例,不用写性状)______
(3)该水稻花序的正常和异常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显性植株X自交,F1表现为正常花序∶异常花序=1∶1.取F1正常花序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异常花序植株。由此推测________是显性性状,植株X自交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据图分析,F1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 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
(5)据图可知,甲、乙两品系之间并没有出现生殖隔离,因为它们的F1______
(6)需从F2选择具有_____性状的个体,进行多代自交以及赤霉病抗性检测,最终获得赤霉病抗性品系,该品系具有赤霉病抗性是由于_____
2023-11-21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必修2)
9 . 根的生长受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
测定项目施用生长素浓度(106mol/L)
050100150200
主根长度(相对值)10.90.70.50.3
侧根数目(个)46863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下主根和侧根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

(1)生长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主要在________中合成。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_______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主根伸长,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时,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侧根生长。由表中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25×106mol/L的生长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除生长素外,根部产生的__________(激素)对植物的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
(3)若生长素对菊花插条生根和侧根生长的作用效果相同,现有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_______(处理)后作用于插条,若___________,则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若__________,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6mol/L。
10 . 小麦的粒色有紫色和白色,为了研究粒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以两种纯系紫粒和白粒小麦为亲本开展了如下图1所示杂交实验,下图2为实验一亲本杂交得到F1紫粒示意图。请回答:

(1)实验一、二的F1的表型始终跟母本保持一致,但根据后代分析,可以否定细胞质遗传。因为如果是细胞质遗传,则实验一、二的F1无论自交多少代,种子的表型始终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小麦种皮中色素决定粒色,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种皮是由母本的体细胞发育而来,因此粒色表现为母性延迟遗传,即F2表型分离比例延迟到F3出现。已如小麦的粒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白粒种皮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实验一中F1紫粒小麦的种皮和胚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让实验一的F1与白色父本回交得到BC1F1,则BC1F1表现为________,将BC1F1秋播于大田,BC1F1上所收获的种子(BC1F2)的粒色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5)实验一F3紫粒自交所得F4的粒色表型为________,F3代中白粒自交所得F4的粒色表型为________
2023-02-04更新 | 78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分层训练AB卷(浙科版2019必修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