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碳循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④过程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 .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其中净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西黄松生态系统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

死有机质

(g/

土壤有机碳

(g/

净初级生产力(g/·年)

异养呼吸

(g/·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A.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C.幼龄西黄松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3 . 图甲为北方某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过程或生产活动;图乙为该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P、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图甲中成分P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C.图乙中冬季CO2浓度变化主要的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减少,⑥过程增加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开发新能源是解决温室效应的良好举措
4 . 2023年4月,我国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碳循环是实现“固碳增汇”的重要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
C.碳循环过程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
D.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等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5 .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元素的转移情况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元素转移方向,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为实现“碳中和”应增加甲的碳储存量
B.碳元素在甲与乙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转移
C.甲获取碳元素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乙中植食性动物产生的粪便被分解者利用,涉及的碳元素转移量包含在f中
6 .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碳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1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表示水流方向),图2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1)流经图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湿地床栽种有一定净化污水能力的本地湿地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原理。
(2)请归纳湿地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的原因_____(答出2项即可)。
(3)"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₂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达到“碳中和”时,图2中生产者吸收的CO₂总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₂总量,理由是_____
2023-09-0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生物试题
7 . 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
B.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
8 .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将若干含有相同物种、等量生物的人工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温度与环境保持一致,实验组利用温控装置处理始终比对照组高5℃,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多年观测,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5年时,对照组的物种丰富度大于实验组
B.第15年时,实验组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少于对照组
C.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碳元素以有机碳的形式在生物间传递
D.实验组生物量降低可能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增加
2023-08-26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9 . 2020年初巴基斯坦、印度出现蝗灾,蝗虫数量多达4000亿。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醒中国注意蝗灾的可能威胁。
(1)造成此次蝗灾的是沙漠飞蝗,它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形态,这里的散居型和群居型体现的是种群的____________特征。
(2)林业部门对某次蝗灾的暴发和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a点之前,蝗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____________。该部门对蝗虫进行了农药防治,但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为解决该问题,可引入蝗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这利用了生物间的____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蝗虫数量发生e~f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对蝗虫的生物防治有利于增加植物等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以减轻温室效应。
2023-08-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检生物测试卷(新教材)
10 .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23-08-21更新 | 4448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期调研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