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碳循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请据图回答:

(1)细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鼠和狼分别属于________消费者;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2)经调查,第一年狼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是原来2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狼的种群数量为______N0
(3)若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种演替类型称为______
(4)下表是生态系统中第一、二、三营养级的能量(单位为102KJ/m2•a)。

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

现存生物中的能量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A

15.91

2.31

13.23

B

871.27

312.58

501.58

C

142.20

51.65

79.13

从表中的数据,可判断第一、二营养级分别为_________(填大写字母)。
2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
(2)图中B生物在捕食过程中能够依据被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去捕猎,被捕食者能够依据B生物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捕猎,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___________。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学校花园和草地中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计了探究方案。请补充完成下列在实验室条件下该实验的步骤:取花园和草地等量的离表层5cm深度的土壤(不带落叶)分组并处理,具体的分组和处理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再分别将每组土壤与___________落叶混合,观察记录落叶腐烂情况。
3 .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绿色植物属于______,腐生的细菌、真菌属于______
(2)图中的e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c、d过程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
(3)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4)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填字母)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4 . 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生态农业有关。“桑基鱼塘”是我国古代发展的简单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蚕摄食桑叶后,桑叶中的能量去向: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其中前者除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用于_______。有同学认为“鱼塘泥肥桑”的道理是鱼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能量可以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
(2)上述生态系统中的CO2被桑同化后,碳元素的直接去向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
(3)某兴趣小组对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同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利用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需改进的做法是_______
(4)综上分析“桑基鱼塘”的构建,在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实践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
5 . 据环保学家统计,现在地球陆地面积的10%是沙淡,还有43%的陆地面积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通过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理沙漠面积最多的国家,并为世界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会出现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的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__________(填“草本”或“灌木”)植物的生存更具有优势,原因是_______。在该沙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碳元素以___________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中进行循环。在进行沙漠治理过程中,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注意__________
2023-03-07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部分学校2022_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部分过程,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物质传递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都是以_______作为结构基础的。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可用图中的______代表,图中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有______(用文字加箭头描述)。
(2)图中,乙、丙、丁之间碳以_______的形式传递,图中缺少的环节是_______(用文字加箭头描述)。
(3)从灌木阶段演替到该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应大于______
7 . 1935年加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在我国引种,后入侵到农田等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农作物的化感作用(某种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它生物生长产生影响),研究者利用其鲜叶浸提液处理小麦和绿豆种子,测定其对种子幼根生长抑制率,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_______,能将碳元素最终以________形式固定下来。
(2)实验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产生的化感物质对小麦和绿豆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
(3)研究者推测化感作用和资源竞争是植物入侵的原因。通过设置不同土壤条件,对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与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比较,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①上述实验设计中,设置的不同土壤条件是________,除此而外,该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还有_______
②资源竞争干扰率这一指标反映本地化感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小麦竞争氮素资源从而对小麦生长情况产生的影响,则资源竞争干扰率等于生物干扰率减去化感作用干扰率。基于实验结果,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入侵优势,理由是__________
8 . 某湖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包括深水养殖圈、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子湖立体养殖圈、浅水地稻—鱼共生圈等几个圈层。回答下列问题:

(1)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浅水地稻—鱼共生圈等圈层体现了该湖区群落的______结构。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种植了莲花、芡实、菱等水生作物,该圈层不易发生水华现象,原因是________
(2)如图为稻—鱼共生圈的部分能量流动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
①图中A1和A2中能量的去路是_______;初级消费者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
②稻—鱼共生圈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原因是________(至少答两点)。
2023-03-0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9 .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1表示碳循环,则甲表示_______,图中一共有_____条食物链,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③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
(2)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kJ。
(3)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的特点。
(4)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___,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固定的能量。
(5)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生态平衡,这说明_______
2023-03-01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10 . 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使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为食草动物,①~⑩则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的过程有_____(填数字)。
(2)恢复后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2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①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A中能量为1.6×109,B中能量为1.2×109,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
②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_____表示(用图中字母表示)。
(3)在黑龙江某农村生态系统中人口数量和农作物产量一直保持稳定,人的食物来源为1/2来自农作物,1/2来自家禽家畜及其产品,在农作物的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要求所有居民调整食物结构以满足人口数量增加一倍的需要。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请计算,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_____:1(精确到整数)。
2023-03-01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