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回归分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某校2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知识竞赛成绩如下表:
学生编号i12345678910
数学成绩100999693908885838077
知识竞赛成绩29016022020065709010060270
学生编号i11121314151617181920
数学成绩75747270686660503935
知识竞赛成绩4535405025302015105
计算可得数学成绩的平均值是,知识竞赛成绩的平均值是,并且.
(1)求这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知识竞赛成绩的样本相关系数(精确到0.01);
(2)设,变量和变量的一组样本数据为,其中两两不相同,两两不相同.记中的排名是第位,中的排名是第位,.定义变量和变量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记为)为变量的排名和变量的排名的样本相关系数.
(i)记.证明:
(ii)用(i)的公式求得这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知识竞赛成绩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约为0.91,简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在分析线性相关性时的优势.
注:参考公式与参考数据.
.
2023-11-01更新 | 1550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数学试题

2 . 为了研究某种细菌随天数x变化的繁殖个数y,收集数据如下:

天数x

1

2

3

4

5

6

繁殖个数y

6

12

25

49

95

190


(1)在图中作出繁殖个数y关于天数x变化的散点图,并由散点图判断ab为常数)与为常数,且)哪一个适宜作为繁殖个数y关于天数x变化的回归方程类型?(给出判断即可,不必说明理由)
(2)对于非线性回归方程为常数,且),令,可以得到繁殖个数的对数z关于天数x具有线性关系及一些统计量的值.

3.50

62.83

3.53

17.50

596.57

12.09

①证明:“对于非线性回归方程,令,可以得到繁殖个数的对数z关于天数x具有线性关系(即βα为常数)”;

②根据(1)的判断结果及表中数据,建立y关于x的回归方程(系数保留2位小数).

附:对于一组数据,…,,其回归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分别为

2023-03-21更新 | 1184次组卷 | 1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三)数学(文)试题
3 . 已知一系列样本点,其中.响应变量关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对于响应变量,通过观测得到的数据称为观测值,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得到的称为预测值,观测值减去预测值,称为残差,即,称为相应于点的残差.
参考公式:
(1)证明:
(2)证明:,并说明与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的关系.
2022-10-14更新 | 845次组卷 | 6卷引用:新高考2023届高中毕业班“启航”适应性练习数学试题
4 . 已知yx有关系,现得到10对数据,并对该数据作了初步处理,得到如图所示的散点图及一些统计量的值如下表所示.

496.1

168.6

1.989

0.244

8364.92

0.674

(1)从散点图可以看出,yx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请利用相关系数r进行证明;
(2)根据表中数据,建立y关于x的经验回归方程(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公式:相关系数
2022-04-15更新 | 4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A版(2019) 选修第三册 实战演练 第八章 8.2 课时练习18 一元线形回归模型及其应用(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规定抽球试验规则如下:盒子中初始装有白球和红球各一个,每次有放回的任取一个,连续取两次,将以上过程记为一轮.如果每一轮取到的两个球都是白球,则记该轮为成功,否则记为失败.在抽取过程中,如果某一轮成功,则停止;否则,在盒子中再放入一个红球,然后接着进行下一轮抽球,如此不断继续下去,直至成功.
(1)某人进行该抽球试验时,最多进行三轮,即使第三轮不成功,也停止抽球,记其进行抽球试验的轮次数为随机变量,求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为验证抽球试验成功的概率不超过,有1000名数学爱好者独立的进行该抽球试验,记表示成功时抽球试验的轮次数,表示对应的人数,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1

2

3

4

5

232

98

60

40

20

关于的回归方程,并预测成功的总人数(精确到1);
(3)证明:
附:经验回归方程系数:
参考数据:(其中).
2022-04-08更新 | 687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三下学期一模数学试题
6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①用刻画回归效果,当越大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差;反之,则越好;
②命题“”的否定是“”;
③若回归直线的斜率估计值是,样本点的中心为,则回归直线方程是
④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是“由因索果”,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是“执果索因”.
A.1个B.2个C.3个D.4个
2018-06-24更新 | 783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