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列子》中讲过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两千多年来,魅力不减。故事说的是,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请伯乐引荐一个相马人。伯乐说,他的子侄辈皆是才干一般的人,找往常的良马还能够,只需看看体形、表面、筋肉、骨架就行,而千里马则不同,这种马身形若有若无,跑起来尘土和脚印皆无,一般人辨认不出。他有个一同担柴的朋友,名九方皋者,足当此任。三个月后,传来音讯,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命人去一看,原来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说此人连马的公母、颜色都分不清,焉能找到千里马?伯乐一听却大喜,说,神乎其技也,我望尘莫及。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②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判,当咱们对文学译著进行赏识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求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③九方皋相马的要诀在于专心于马的精气神,而不锱铢必较于体形、表面之类。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判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取得的启示是判别译著的好坏,就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仅仅看译著的句子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可是极力传达,努力做到活灵活现,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进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镇定……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闪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例如某个句子译得不够准确,某个词语译得不够恰当,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④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由于有风格的存在。汉王充说良工必有不巧。魏曹植说世人著作,不能无病。唐韦庄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一日百函,焉能尽丽。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我国古人衡文时的基本态度,也契合九方皋的相马经历,即采取了□□□□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度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翰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鉴赏家如此,不正是衡诗评文的九方皋一类的人吗?

⑤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判家,前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假如让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谈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译成了,只能说不留心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能够纠正和防止,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异译作,正如批判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舒畅……显示出他的才思浩瀚,千言万语,宛如怒涛飞跃,一放而出。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著作全体的美。钱锺书《谈艺录》引陆放翁句大巧谢雕刻”“琢雕自是文章病,方虚谷句丽之极,工之极,非所以言诗,等等,皆是声明此意。

⑥全体的美并不必定建立在细节的准确之上,有时分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因小失大了。当然,细节的过错仍然是过错,当它危及全体的美的时分,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1.第④段空格处应填入的成语是(     )。
A.抉瑕掩瑜B.瑕瑜互见C.瑕不掩瑜D.瑜不掩瑕
2.根据上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得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成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上是否完美。
D.文学翻译批评家应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精气神”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丧失了创造力。
3.有人认为第④段的引用有堆砌之嫌,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4.概括全文的思路。
2021-03-3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三4月双基诊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群集性

邱泽奇

①人一生下便需要接受他人的抚慰,与他人接触,与他人交往。实验观察表明,婴儿出生后有许多明显的社会交往迹象。如2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与同伴对视。在人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婴儿要与父母接触,再长大一些,要有自己的玩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只要我们醒着,大都与他人在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游乐,生活在各种类型、规模的群体之中。只有在极少数特别情形下,我们需要短暂的独处、思考、休息,这就是人类群集性的具体表现。

②经验事实还表明,与世隔绝的人常常会感到迷惘、自闭,甚至会精神崩溃。自闭症儿童在交往上有障碍,症状之一是不依恋父母。如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会出现障碍。如对语言的理解低下,不能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姿势及音调与他人交往。儿童缺乏正常交往的另一个后果是根本不懂行为规则:一方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方面,对事物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抵触。

③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传统监狱中,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在大多数军队中,对军士最严厉的惩罚也是关禁闭。《日内瓦公约》也承认,30天以上的单独监禁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④人类的群集是必须的,所以强制性隔离便是惩罚,自愿性隔离便是不正常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常常不加入群体活动,我们会用离群索居来形容他。人非孤岛,说的便是人类社会的群集性,我们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正常地生活。

⑤人不仅不能与世隔绝地生活,甚至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群体,也会觉得特别难受。【A

⑥对于人类的群集性,社会学家有一个简洁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有两种基本需要:一种被称之为工具需要,另一种被称之为情感需要。

⑦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我们知道,人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生存和成长的。依靠群体帮助以达成某种具体目标的需要就是工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不具有工具需要。儿童需要人帮助才能够饮食、站立、行走,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学习知识,成年人需要人帮助做出某种决策,老年人需要人帮助以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没有人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而无所不能的。

有时候,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让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读者可以把书放下,静心地想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难道只是出于工具性考虑?为什么烦的时候想找朋友,高兴的时候也想找朋友?遇到不同的难题还倾向于找不同的朋友?为什么不去和一堆陌生人一起聊?这就是情感需要。找了朋友,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也就满足了。而且不同的朋友能够满足不同的情感需要。

⑨对两种需要的满足不只限于朋友、家人,在需要满足方面,正式组织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举一个例子,群体性竞技活动、群体性游乐活动,都是正式组织的活动,不仅满足人们工具的需求,如赢得比赛、娱乐身心,而且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如情感宣泄和表达。【B

对人的需要进行工具和情感区分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截然分开的,事实上,在某些时候两者很难区分。举例来说,朋友之间的帮助常常是两种需求满足同时发生,同事之间的帮助有时候也不仅仅是工具需求的满足。那么,同事和朋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回答什么是人类社会的群体开始。

1.第②段中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具体是指____
2.下列判断与原文观点不发生冲突的一项是(     )。
A.正常生长发育的人,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
B.人类群集性与我们需要短暂的独处、思考和休息并不矛盾。
C.特立独行的人,就能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又正常地生活。
D.社会成员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工具需要,可以舍弃情感需要。
3.依据原文画线部分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会出现障碍⟹ 不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不会有障碍
B.没有人不具有工具需要⟹ 所有人都有工具需要
C.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所有人都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D.并非说人的工具和情感需要可以截然分开⟹ 人的工具和情感需要不能截然分开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王冕同学读完本文,想起了电影《甲方乙方》里面有个故事正好能佐证本文某个观点。下面是王冕的观影笔记,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A处还是B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一个电影明星唐丽君。她厌倦了人潮如涌,厌倦了明星生活,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在好梦一日游公司宣布中止唐丽君的一切演出活动和社交活动以后,她真的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可不久,她就耐不住寂寞了,让经纪人到处打电话,希望参加那些她从前根本就瞧不上的活动,免费也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