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的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6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一条融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自娄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续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西安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种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避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类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着,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着:“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

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部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期、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那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一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C.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D.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