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与黑铁塔

任瑞娟

她穿着一件淡粉色的连衣裙,就像盛开的桃花。爷爷说。

他穿着笔直的军装笔直地走着,像一尊黑铁塔。奶奶说。

那时,奶奶正在大学读书,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姑娘。爷爷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身上还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春天的河水激情澎湃,奶奶的辫子,随着羞涩的步伐在肩上一跳一跳。爷爷双手拘谨地垂在身体两侧,身体饱满地撑着军装。

“我想掐你一下,行吗?”奶奶说。“为什么?”爷爷睁大了眼睛。“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铁打的。”奶奶俏皮地歪斜着脑袋。“尽管掐,你的手不疼就行。”爷爷爽快地伸出了胳膊。

奶奶翘着兰花指,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劲掐了上去,可爷爷的胳膊硬得像铁皮,奶奶只觉得手疼,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奶奶红了脸,爷爷笑眯了眼。

美女爱英雄,这话很适合那时的爷爷奶奶。

从此,奶奶对爷爷表达爱与恨的方式就有了这个奇特的习惯。

抗美援朝打响了,爷爷递上参战申请,但上级的回复却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组织要求你留在军校。

爷爷的老班长赵二娃来和爷爷告别。爷爷说:“有什么交代的?”老班长回答:“如果牺牲了,请你照顾我的妻儿。”爷爷说:“没有问题。”

参加战争的军人,都很吝惜语言。

参战的第二年,老班长赵二娃牺牲了。爷爷找到了赵二娃的家乡,找到了赵二娃的妻子,赵二娃的妻子正在生产。女人哭喊着丈夫的名字,生下一个男孩儿撒手走了。爷爷将男孩抱回了家,取名:赵援朝。

一年后,奶奶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怀友。

援朝和怀友住同一个屋,上同一个幼儿园,又进同一个学校读书。两人和所有那个时代的男孩子一样,觉得打架就是表现英雄气质的最佳方式。他们在家里互相打,在学校站在同一个阵线上和别的孩子打。

每次打完,灰头土脸地回来,爷爷都高兴地拍他们的脑袋,说:“儿子们,打赢了吗?”援朝和怀友便兴奋地拽着爷爷的手晃荡,连连喊:“赢了!赢了!”爷爷就哈哈大笑起来。奶奶不乐意了:“你这人!有这么教育孩子的吗?”

第二天早上,爷爷的胳膊就多了很多红点点。援朝和怀友很好奇,怎么所有的蚊子都在胳膊的同一个地方叮呢?爷爷神秘地冲他们挤挤眼睛,然后咳嗽一声,大声说:“以后不许打架了哦,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奶奶斜了一眼爷爷,说:“这还差不多。”

一天,援朝因为打篮球,和高年级的一群孩子打了起来。怀友听说了,不由分说地成了援朝的援军。最后,怀友的腿骨折了,被抬了回来。爷爷气得直骂援朝无能:“既然打不过,为什么不采取以退为进,分而击之的战术?”

爷爷还没有骂完,奶奶的兰花指就伸了过来。爷爷“哎哟”一声,卷起袖子一看,一个尖尖的红印落在了胳膊上。

“打架还有理了,还战略战术?”奶奶理直气壮地拉长了脸。

爷爷装模作样地哼了起来:“哎呀,有印子了,黑铁塔的美好时代都被你掐跑了。”

奶奶的脸就红红粉粉起来。

援朝和怀友相互做了个鬼脸,吐着舌头悄悄地笑了。他们终于知道,“蚊子为什么总在同一个地方叮了”。

援朝和怀友高中毕业,部队招兵,他们都想去,爷爷犹豫了,奶奶坚决不让援朝去,结果,怀友参军了。援朝说奶奶偏心,好长时间不理奶奶。

后来援朝考上了大学,爷爷奶奶为援朝隆重地庆祝了一番。

援朝入学前,爷爷给援朝讲了一个故事:“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时候,我入伍了。新兵?班长问。是。我回答。跟在我后面。班长说。一天,一发炮弹打过来,我蒙了,班长一把将我推进一个弹坑,扑在了我身上。当我和班长从炮弹震出的灰尘中爬出来的时候,旁边的战友都牺牲了。班长就是你的父亲赵二娃。我答应过他要照顾好你,所以,没让你参军。当兵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

再后来,援朝和怀友分别成了家,有了孩子。奶奶把孩子们都留在了自己身边。援朝的孩子叫“小尾巴”。奶奶说,这胖小子和他爸简直一个模子出来的。怀友的孩子是个漂亮的女孩儿,叫倩倩。

边境开战了,怀友随部队进入了战场。一个秋天的清晨,很冷,几名军官来到爷爷面前,郑重地敬了个军礼,然后将一份阵亡通知书交给了爷爷。

奶奶痛哭起来,抱着爷爷的胳膊一下又一下地掐着。爷爷颤抖的眼皮里滚出一颗颗浑浊的泪珠,但身子一动没有动。

爷爷病了,病得很重。他努力地朝奶奶笑了一下,说:“你再掐我一下,看我还是不是铁塔?”奶奶翘起兰花指,将拇指和食指伸向爷爷的胳膊。掐完后,爷爷的胳膊上一片泪痕。

“还……还是……黑铁塔!”奶奶泪水滂沱地搂着我笑了。

我,就是倩倩。爷爷和奶奶一直希望小尾巴和倩倩成为情侣,可我们终究没有听话,小尾巴始终是最疼我的哥哥。

对不起啦,桃花与黑铁塔!

1.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爷爷奶奶的观感道出彼此印象,“桃花”“黑铁塔”的比喻既摹状出人物外貌,又切合个性特征,简洁明快且又贴切自然。
B.小说擅长运用反复描写,如奶奶的“兰花指”,以及对称式描写,如“奶奶红了脸,爷爷笑眯了眼”,对比鲜明,强化了人物形象刻画。
C.小说注意情节的详略,怀友牺牲后,援朝再也没露面,小尾巴也不发声,这种“留白”手法,突出爷爷奶奶的情感世界,留下想象的空间。
D.小说以女性特殊的感知和情趣、独特的审美观照,讲述了一个特殊军人家庭的悲欢情爱故事,歌颂了深挚的爱情、友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2.小说多次写到奶奶“掐”爷爷,这在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叙述视角是指小说创作所采用的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联系全文分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
2021-01-05更新 | 3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粱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3.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4.“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2021-01-02更新 | 535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夕阳红到无边

刘白羽

①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

②我从年轻时起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天空和大地还炎天如火、赤日铄金时,我却可以从天空中洒然而落的一丝清风里,意会到爽朗秋天的来临,从此扫却一身粘腻,换得一身清爽,实在令人怡然陶然。而从那一阵清风起,我觉得那一颗太阳也就不同了。

③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太行山上,有一个晌午我从一个山垭口走出,我原是每天都在此时此地打这儿经过的。可这一天,我突然感到晶亮的太阳光变得那样柔和起来,从那金色的阳光中,我闻到熟透了的庄稼的芳香、天空的芳香、大地的芳香、太行山千山万壑的芳香。这是秋之芳香。经过了半个世纪,这一偶然的欣悦还洋溢在我的心际。

④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这样喜欢秋天?就因为它让人头脑爽朗、意绪清新吗?的确,每到这个季节,我的整个灵魂便像浸在清凉的泉水之中,无限的情思、灵感就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过,秋天给予我的不只是观感上的,而更重要的是意念上的。秋天是大地的收获季节,也是我创作的收获季节,灵魂的收获季节。我想,我得感谢秋的恩赐。

⑤北京的秋天真美,天高云淡,清风潇洒,西山红叶如火如荼,灿烂中包含着清幽。今天我坐在香山饭店四楼住房里,编完《秋阳集》,通过落地大玻璃窗望出去,山回林密,日影迷蒙。在这幽极、静极的时刻里,我忽然听到熟稔而又爱昵的袅袅的秋声……这声音从何而来?我坐在原地没有动,瞧着暖和的太阳,忽然发觉这声音来自我的心底深处纯真婉转,不绝如缕。它一下把我带回更远的记忆王国。那大约是1928或1929年,在小学课堂上,一位音乐老师,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教室是老得长了绿苔的老屋,屋顶上又覆盖着古槐的浓荫,在我记忆中那是碧茵茵的。像有一束明亮的火焰突然在我的记忆中亮起,由此我想起我学过的一支歌,整个歌儿我想了几十年也想不起来,但这歌子的第一句,却一直深深镌印在我的心扉。后来,经历过多少战火之熊熊、风雪之漫漫,踏遍山河,历尽险关,这一句歌我却无法忘记。特别是这十多年,这句歌,就更时时响亮、回荡,这句歌就是“夕阳红到无边”。在我当年学唱这首歌时,便为这一句所倾倒,我的心胸一下飞越出那旧礼教的狭窄牢笼,烦琐的污浊市井,我像一只苍鹰向高空搏击而去,那红漫漫的夕阳红得何等艳、何等美、何等令人心醉。是的,秋风,秋阳,秋晖,也许正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生命的象征吧!不过,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当他似乎可以望见死亡的峰巅的时候,他有的绝不是衰败、颓丧,而是深沉、练达,就像一轮秋天的太阳,不是火爆而是澄静的。

⑥难道我说的只是大自然中的那颗秋天的太阳吗?

⑦我说:是,也不完全是,因为更重要的是我心中有一颗秋天的太阳。在《碧萝窗下》那篇文章里我曾谈到孤独问题:“现在我是一天一天争夺时间,我要蘸着我的生命与鲜血,为了我的理想而搏斗,对于人世的烦琐,我已不屑一顾,只从创作的孤独中得到深深的慰藉,我认为真实的创作是需要孤独境界的。”一个作家承受不了孤独就不能潜心创作,更何况正是在这种创作的孤独中,孕育着最大的领悟、最深的思考、最重的激情、最活的灵感——而这些,与深沉、练达、安宁、幽静都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生的孤独,而是超逾人生的美学境界的孤独。回想自己碌碌一生,到晚来领悟到这样一种意境,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美学的凝聚吧!

⑧从1984-1988年,不知不觉间,我又写了几十篇散文。我希望它既有秋阳的宁静,又有秋阳的温暖。它可能不是我的一段时间的收获,也许是我一生中的收获,为了纪念我的“古稀之年”,我便把它定名为《秋阳集》。

⑨还是回到从儿时一直深深潜藏到现在的那句歌吧!“夕阳红到无边....”后面是什么,怕至死也想不起来了。不过当我凝视着香山上空这一派夕阳时,我莞尔而笑了,又何必苦苦寻思,只这一句也足够了。因为我看到的夕阳确实是红得如此瑰丽,红得如此庄严。

⑥多么美的声音啊!是的,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也在现实生活中回响。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是作者创作和灵魂的收获季节,他将自己老年所写的几十篇散文定名为《秋阳集》,以表达对秋天的感谢和喜爱。
B.作者认为美学境界的孤独是创作的必需,它孕育着激情与灵感,让作者不顾人世烦琐,在潜心创作中获得深深的慰藉。
C.本文语言平实简练但也不乏文采,如“碧茵茵”“红漫漫”等词语生动形象,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其表达气韵充足。
D.本文既有对秋景的描绘,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还间杂着一些哲理式的议论,情、景、理交融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文章三次写“袅袅的秋声”,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标题“夕阳红到无边”有着哪些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0-12-29更新 | 3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根火柴

叶骑

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松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

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道豁口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

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封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法脱逃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我提醒自己。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直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

……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而我深深地懂得——

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选自《啄木鸟》,2019 年第 6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处境,即在冰天雪地里迷路了,仅够三天的食物,唯一的一根火柴,这意味着“我”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B.作者将寒冷比作“饥饿的狼群”,表现出了“我”经受着寒冷的包围与吞噬,“狞笑着”、“啃食”、“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等词句既与前文的比喻照应,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我”身处绝境的痛苦感受。
C.小说主要运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D.小说末尾“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点明“火柴”是支撑“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它象征了战胜磨难的希望。
2.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2020-12-28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2.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立的稻子

戴春兰

在远离故乡远离泥土的无数个梦里,我眼前平铺开海浪似的稻田,金黄的稻子沉甸甸地勾了头,我和母亲置身其间收割,弯腰,直立,再弯腰,再直立。热浪灼灼,我汗如雨下,祈求甘露降临,祈求无边的稻子能立刻倒伏下去,在大地上写满它短暂却曲折的人生……

春水汩汩地亲吻下去,早已翻耙完毕的黑土地便稀软温驯了。一粒粒饱满光泽的稻粒被精心挑选,被均匀地播洒在向阳温暖的秧田上。稻种吮吸阳光雨露,肆意伸拳踢脚,一点点扎根下去,扯出青绿的细长叶子,不几天工夫就站立成绿意葱茏的秧苗,挨挨挤挤,迎风招展。

三五成群的客家妇娘们带上小板凳,把秧苗连根拔起,拔得一握,用稻草一捆,就着田水荡涤两下,扔到田埂边。半大孩子踩着水踉踉跄跄,捡起秧苗放到畚箕里,挑到要莳禾的田边,任稀泥调皮地挠着脚心。偷空抓两只鱼虾,清脆的笑声立刻散落开来……

水田里,两人扯着绳索量出一丈来宽,固定好两端后,分头往中间莳禾“打格子”。另外三五人各在“格子”里插秧,从左到右,行行整齐,个个规整,如同在镜面的田里写上秀气的小楷。手脚麻利的,一个人半天工夫就能莳完三四担田。眼力准的,甚至不用费力“打格子”,从田头莳到地尾,差不了几厘。

就像久远的年代里从中原一路颠沛迁徙到闽西的客家先民一样,纤弱的禾苗也很快在新家安营扎寨,呼啦啦站成了亭亭玉立的客家妹子,眉间含笑。也就是从这时起,许多贪婪的眼睛盯上了嫩嫩的禾苗: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它们在不被人察觉的角落鬼鬼祟祟地生长繁殖,一瞅准机会就狞笑着铺天盖地而来,毫无抵抗力的稻子呻吟着倒伏下去,大片大片发黄枯死,往往一年的辛劳一夜间便成泡影。那些年头,乡邻们站在歉收的田垄上,原本就矮小的身子慢慢地佝偻下去,老树皮般龟裂粗糙的双手紧抱住花白的头,浑浊的眼泪从指缝间涌出……

毫不夸张地说,稻子的成长史就是乡邻们和这些病毒害虫艰难卓绝斗争的历史。他们必须明察秋毫,把不好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他们必须熟知种种防治药方,虽大字不识,对药和水的配比却了如指掌;他们必须身体强壮,能头顶最热辣的太阳,能长时间弯腰弓背劳作直到日落西山,能背着几十斤重的药箱连打好几丘田;他们必须嗅觉迟钝,对刺鼻的农药味儿充塞不闻,熏得头晕脑胀了,也只躺上一觉便没事人儿一般……他们长年累月地站在田中,把自家也站立成一棵稻子,倾听稻子们拔节扬穗,感受稻子的喜怒病痛,让脚下的土地和着希冀在心上低翔。

终于熬到青黄的稻穗渐渐饱满,渐渐勾头,生命之重让稻秆也黄透了稻衣。这样的五黄六月天,日头照在皮肤上,甚至能听到炒菜般咝啦咝啦的热辣声。左手抓稻右手握镰,镰刀“唰唰”地饱食稻秆,弯腰起身再弯腰,出汗擦汗再出汗。任汗滴淌落田间,任禾叶划开皮肤,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日头越大越要紧赶着快割快打呢!

谷斗满了,妇娘们便拿了畚斗,把谷粒装到谷箩,挑到晒谷坪,倒进谷笪,用谷耙均匀地推开,保证它们晒干晒透,放进嘴里一咬,嘎噔响。

把晒好的稻谷倒进风车漏斗里,瘪谷飘摇出来,扫成一堆,留等腊月,选出最好的一瓮酒抬到门前坪角,用砖围个圈,倒入瘪谷,压实,点火、在似明似灭的火光中,整个村庄都暗香浮动.这样潽成的米酒,水透莹润,顺滑浑厚,专用以款待馈赠贵客。

不等米缸空,一斗斗地装出稻谷,用机器舂去谷糠,留下瓷白娇小的米粒,被蒸着煮着,与每个日子紧密相联。稀饭浓稠似牛奶,饭粒香黏莹如珠,填塞饥渴的胃囊。

日忙夜忙的夏收秋收一结束,紧绷的肌肉“嗦啦”一声松弛下来,手掌红活圆实的客家妇娘装出几升糯米,或到堂屋石臼中捶打香糯的糍粑,或磨出米浆炸灯盏糕,哪怕换几斤米粉炒着吃,也能让家里的老少雀跃不已。

糯米更招人喜欢是能酿成米酒。这种红热的浆液如影随形伴同客家人从亘古一路走来,满月周岁,结婚做寿,米酒记录着客家人所有的红白喜事。乡邻们围坐一起,菜肴只是寻常,米酒定要滚烫,边吃边聊,脸红话长,浓浓情意沿着眉间眼角的皱纹缓缓流淌。窗外布谷鸟啁啾一声,醉红的脸庞转头一望,冬野裸露着黝黑的肌肤,参差的稻茬又冒出新绿,就像村里出生长大的那些丫头小子,最终也会踩进田里,汲取山川日月精华,不管走到哪儿,都能成为一棵站立的稻子。

(摘编自《新锐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处处写稻又处处写人,流露出作者对勤劳能干、真诚好客、热爱生活、和睦淳朴的客家乡邻们的赞美和敬意。
B.作者说客家人插秧就如同在镜面的田里写上秀气的小楷,凸显了作者对田间劳作的钟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追求。
C.借助场景描写表达情感是本文的特点,如顶着日头收割稻穗,写出了客家人抢收稻子的辛劳,蕴含了收获的喜悦。
D.文章语言在突出生活化、地域化的同时,也兼顾了修辞之美,让“种稻”这一艰苦的田间劳作多了一份浪漫情怀。
2.作者详细描写稻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三处“站立”的对象和含义。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文中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示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
D.“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2.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2020-12-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口律师事务所

梁丽红

晚饭后送走委托人天凤婶,邹天平回到“村口律师事务所”,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始终没有开灯。

邹天平家的房子地处莲花村村口,他的律师事务所就设在他家的西屋。当初,靠开杂货店供养他读完大学的母亲病瘫在床,他毅然辞掉学校推荐的工作,回到莲花村开了这家律师事务所。

粤地是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地区,莲花村一带隶属郊区,人气却很旺,鱼龙混杂。随着时间的推移,邹天平的村口律师事务所,成了莲花村一带的“老字号”。多年来,邹天平秉持着不偏不倚、勤勉尽责、一以贯之的初心,为街坊邻里排忧解难。

久而久之,一些事情就变了样子。用邹天平老婆朱美娣的话说,律师干成居委会大妈,不如把事务所关了开家庭餐馆。

当然,这只是朱美娣的个人主义,实际上邹天平和他的律师事务所,在莲花村一带是有口皆碑的。不过他心里明镜似的,账本上的律师费有多少是收不回的烂账,他也苦恼过,但这苦恼又完全不影响他对律师职业的热爱。

邹天平总觉得,人这一生,除了衣食住行,还应该有一些更高级的追求,朱美娣却不懂。唯独老袁的案子,让邹天平从业以来第一次感到摇摆不定,毕竟还牵扯上了小念。

上个月28号,刘筱筱开着一辆崭新的保时捷卡宴,一边忙着发朋友圈,一边和朋友通过微信语音聊天。当她经过莲花村村口时,撞上了拾荒者老袁。刘筱筱一脚急刹车后,看见倒在血泊中的老袁双腿微微动弹了一下,便再次踩下油门从老袁身上碾过才停车。

刘筱筱二次撞人的经过,朱美娣在监控录像里看得心惊肉跳。查看杂货店的监控录像,确保没人顺手牵羊是朱美娣每天晚上的常规工作。

老袁的老婆天凤婶,悲痛欲绝地请求邹天平帮她打官司,替她主持公道。

很快,刘筱筱的父亲也登门拜访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邹天平说:“我深深地明白故意撞人致死的严重性,是我教女无方。筱筱听信了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出了车祸,残不如死,撞残了得一辈子讹着你’的传言……你们二位把小公子教育得如此优秀,实在让人生羡。”

看着刘筱筱的父亲为女儿放下身段、委曲求全的样子,朱美娣的心忽然就软了。但真正改变朱美娣的并不是这一时的恻隐之心,而是儿子小念。

小念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成绩在班里也一直名列前茅,这让朱美娣愈加望子成龙。无奈在莲花村这个学区,没有上得了台面的好学校。儿子小念正面临着小升初的转折点,朱美娣这些日子里疯了似的四处找人托关系,可一点儿眉目也没有。

话题也是刘筱筱的父亲挑起来的,话赶话,他竟一口承诺,小念上附中的事包在他身上。仲夏的月光爽朗而纯净,邹天平关掉空调,打开办公室的窗户,一股热流袭面而来,他觉得有种与自然界开诚布公的痛快。

这痛快却又是短暂的。“老袁人都没了,我还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邹律师你要替我们穷人主持公道啊……”“天凤婶要多少赔偿金,人家给多少,即使判了刘筱筱的刑,老袁能活过来吗?邹天平,小念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儿子!”邹天平的脑海里再次交织着天凤婶恳切的委托和老婆朱美娣苦口婆心的劝告。

推开卧室的门,邹天平看到朱美娣正一丝不苟地在帮他熨烫明天上法庭要穿的西装。灯光下的朱美娣瘦得棱角分明,带着早衰的老相。回想起妻子刚嫁给他时美丽的面庞,邹天平的心忽地疼了一下,针扎似的。

手心里存着老袁车祸视频的U盘被邹天平捂出了汗。邹天平润了润喉咙,把U盘放在了朱美娣右手边的柜台上,说:“这东西,你处理吧。”

朱美娣讶异地举着熨斗想要对邹天平说些什么,邹天平却摆摆手,转身去睡了。

第二天早上,朱美娣把一桌丰盛的早餐准备好时,却发现邹天平已经不吭不响地出门了。看着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朱美娣没有生气,因为她今天心情好得很。

运气来了真是挡不住,一早遇上大金主,史无前例地卖了一整箱香烟,还是中华牌。朱美娣哼着小曲整理货架,也不知怎么了,手中的鸡毛掸子忽地定在了货架上。她扔下鸡毛掸子,匆匆地赶往卧室去了。

U盘不见了。豆大的汗珠从朱美娣的额头上滚下来,她不敢想象,U盘此时如果落在他人之手,会是什么后果。

电话铃响了,是邹天平打来的。朱美娣慌忙抓起手机,在要按下接听键的那一刻,她又突然迟疑了,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方颤颤巍巍,半晌才摁下去,仿佛这个绿色键是让一颗炸弹爆炸的按钮。

电话那端传来邹天平的声音:“对不起,老婆,U盘你不用找了。”

“邹天平你个王八蛋! ……”株美娣梨花带雨地对着手机吼道。

“刘老师让你下午去一趟学校,小念在全市竞赛中成绩优异,被附中破格录取了。”邹天平有力而不动声色地补充道。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朱美娣一个激灵,语无伦次地追问。

“我说,王八蛋的儿子,小念,被附中——破格录取啦!”这一次,邹天平也是吼着说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天平既有优秀的专业律师素质,又有充满正义感的百姓情怀,他经历了需要在亲情和法律间抉择的心灵挣扎,最终战胜了自己。
B.小说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了几段对主人公过往经历的叙述,插叙手法的使用补充了背景材料,也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C.小说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有血有肉,刘筱筱的父亲老泪纵横地找邹天平求情,他放下身段、委曲求全的样子改变了邹妻对老袁案子的决定。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笔法细腻,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对百姓民事法.律现状的关切和对公平正义品质的呼唤。
2.请梳理概括老袁案子的发展脉络。
3.小说设置小念被附中破格录取的结尾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2020-12-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天府名校大联考(12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的场景,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小说写金豹睡不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C.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2.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12-17更新 | 189次组卷 | 4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