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关于小说《高老头》故事梗概的文字,请对作者塑造的高老头的“女儿”的形象及作用进行分析。字数120字左右。

《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培养下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多伯爵的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得到70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的大门,在伏盖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开始他还可以每星期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再后来他就连女儿的门都进不去了。故事的最后,高老头痛苦地死在阁楼上。

2021-12-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毛线,蓝毛线

梁衡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有一次政权大更替时,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当时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刚从村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里去。这时中国革命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948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拖垮了胡宗南后又来到了这里。毛泽东决定在这里摆两着棋。第一着是打三大战役,他在隔壁的院子里布置了一间作战室,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胡子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说:“换一下。”共产党是穷惯了,党的最高层是穷惯了,不是他们爱穷,他们守一个原则:只要中国的老百姓还穷,党就耻于高过百姓;只要党还穷,第一线还穷,中央机关、党的领袖就决不肯优于他们。这种“穷”的背后,却是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只平山县,土改后,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团,这个团一直打到新疆,现在还驻扎在阿克苏。

一着武棋下完,再下一着文棋。1949年3月5日,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了。说是主席台,其实没有台,就是在伙房一头的墙上挂一面党旗,旗下摆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台下也没有固定的椅子,开会时个人就从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带个凳子。会议开了8天,轮到谁发言时就走到那张长桌旁面向大家站着讲话,讲完后又回到自己的凳子上。毛泽东亲自记录,不时插话,领袖与代表咫尺之近,寸许之间。其实这已是老习惯了,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黄土地上摆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一只大瓷缸子。大家在木凳前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就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一口水。不但是党内,就是领袖和老百姓也亲密无间。西柏坡坡下有水,有稻田,毛泽东是从小干惯了稻田活的,工作之余就挽起裤腿去和农民插秧。朱老总一脸敦厚,在村头背着手散步,常被误认为是下地回来的老乡。任弼时全家睡的土坑上至今还放着一架纺车。

住了20年山沟,现在要进城了,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当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村口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江泽民总书记来拜谒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红色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三大战役”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把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历史,写得轻松平常,却蕴含深意。
B.文章中作者把无形的“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还原为有形的“红毛线,蓝毛线”,无声胜有声。“毛线”这个巧妙的代言,点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C.文章结尾一段,以伟人幽默风趣的话收束全文,与前面第一、二自然段语言的叙述风格不同,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行走裕如,最终达到了笑谈真理的自由境界。
D.梁衡的这篇散文,主要通过对革命领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的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为读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典范,引导读者形成积极有益的价值观。
2.这篇散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举例分析这些数据的使用有哪些作用?
3.北大教授董学文认为,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同时,又运用散文技巧,把“政治”和“散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抱抱

贺显锋

我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战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

大规模的枪战已经很难见到,只是零星听到的枪炮声仍在告诉我们,战争还在继续。街头巷尾到处是出来寻找食物的人们,他们大多是孩子。工厂、商店早就成了废墟,要想找到一块吃的东西还真不容易。看着他们往往翻找了半天却仍然一无所获,呆滞的眼神充满了绝望,我拿相机的双手便颤栗不止。

这些孩子呀,正在为这场战争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而我所能做的,只能是把这里的情况报道出去,除此之外,我并不能帮上多大的忙。

为此,我也恨自己。

我遇到了一个叫约瑟(兰)夫的孩子,他大概十来岁,破烂的衣服污迹斑斑。我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街边寻找吃的东西,看他面黄肌瘦的样子,一定有一段时间没吃过东西了。很明显,他现在又失败了,老半天了,他仍然两手空空。我叫住了他,从口袋包里掏出仅有的一包饼干递给他。他看到后眼神里顿时光芒四射,可是他并没有立即打开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我挺纳闷,问他怎么不吃,他咧开干涸的嘴巴说:“我要带给姐姐,她好久没吃到东西了,恐怕快要饿死了。”说完,他朝着一个方向跑去。我在后面跟着他,踩着一段泥泞的道路,来到了一个用木板搭成的简易房子里。这里是难民区,几乎全是这样的房子,看样子这里应该是他们失去家园后临时搭建的“家”。

进入约瑟夫的“家”,看到里面一角的一块木板上躺着一个人,应该就是他的姐姐吧。她身上盖着一块破布,看到我们进来,她挣扎着想坐起来,约瑟夫却急忙走上前按住了她说:“别动,你的腿伤还没有好。快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说完,约瑟夫从口袋里掏出那包饼干,他姐姐看到后顿时兴奋起来:“天哪,是饼干!”

约瑟夫撕开包装纸,拿出一块饼干送到姐姐的嘴里。看着姐姐慢慢咀嚼着饼干,一点一点地下咽,好像在享受什么美味似的,约瑟夫很开心,他舔了舔自己的嘴唇,笑了。

约瑟夫把饼干全部递给姐姐,转身要走。姐姐叫住了他说:“你也吃呀?”约瑟夫笑着说:“我已经吃过一包了,这些全是你的。”说完转身走出了房子。

“你欺骗了你姐姐。”我叫住约瑟夫,缓缓说道,“显然你也好久没有吃到东西了。”约瑟夫食指竖在嘴巴前“嘘”了一声说:“我不要紧,我可以出去找吃的东西,可是姐姐却不能走动,她的腿全是为了我才受的伤呀!”接着,约瑟夫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

就在不久前,大家都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厄运却突然降临。那时候约瑟夫和家人正在参加一个葬礼。就在葬礼进行的过程中,一个炮弹朝他们飞来,就这样,约瑟夫的父母和很多参加葬礼的人同时丧命。在约瑟夫周围,尸体和血淋林的人体散落一地。也有大难不死的,在炮弹爆炸声中慌乱地寻找安全之地。惊魂未定的约瑟夫想跑到附近的大树那里躲起来,可是这时炮弹竟对准了大树,大树被炸倒了,眼看着就要砸在约瑟夫的身上,这时他的姐姐突然跑过来,一把推开了他,可是大树却重重地砸在他姐姐的腿上……

约瑟夫说起来很平静,可是我听起来却很震惊。

说完后,约瑟夫带我来到了一块废墟边,这里断壁残垣,没有一处完好的东西,唯有一面水泥墙面孑然而立,孤独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里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约瑟夫都认识,挥着手和他们打招呼。

“这里没有吃的东西,你们聚集在这里干什么?”我不解地问。

“这场该死的战争夺走了我们父母的生命,也烧毁了我们的家园。”约瑟夫抑制不住痛苦,流着泪说:“我们现在一无所有了,之前我们都有父母疼爱,跟父母天天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有父母陪伴,可是现在——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想他们了……”

约瑟夫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和其他孩子一起哭了起来。我很难过,想劝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令我的灵魂震颤不已的一幕出现了。

我看见约瑟夫率先走向那面水泥墙,用身子紧紧依偎在墙面上,墙面上不知什么时候用石灰粉画上了一个大人的轮廓,只见他紧紧依偎在那大人轮廓的怀抱里哭着喊:“妈妈,抱抱!”

约瑟夫好了后,下面一个接着一个: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

……

我拿相机的双手颤栗不止,而眼角已经涌满湿润的东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营造了压抑、伤感的氛围,为约瑟夫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对约瑟夫收到我送的饼干后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我去约瑟夫的家做铺垫。
C.约瑟夫在姐姐吃饼干时转身走出了房子,并告诉我姐姐受伤的真相,小说用“我听起来却很震惊”衬托了约瑟夫面对苦难时的坚强。
D.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写了约瑟夫寻找食物、约瑟夫将饼干给姐姐、约瑟夫思念父母等情节,表达对战争的反思,立意深远。
2.“战争可能会毁灭一切,但不能毁灭美好的人性”,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说在结尾出现“妈妈,抱抱”的情节,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刘泽民

①夜,有它幽深的意境,有它奇妙的情趣,它是一幅朦胧的水墨丹青画,是一支醉人的天籁合成的歌儿。

②我曾在姑姑家领略过晚春月夜的美妙。姑姑家的故居在红门寺山南,周围一圈怪石林立的山,南北一条白亮亮的溪。她的故居坐落在小溪的东畔,高高的土墙围着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两间敞篷。独成一个孤零零的院落。晚上,人们吃罢饭,习惯性地陆陆续续走出来,聚到溪畔的柳丛边。月牙儿已经停在柳梢上,笑吟吟地撒下淡淡的光。地上、山上都铺着银白,霜似的。山脚虽有牛乳似的浮动着的雾,但山形还看得清,鸡冠山的鸡冠,马鞍山的马鞍,都活灵活现。

③山高,月近。

④表爷爷坐在平滑的青石板上,狠狠地吸一口烟,右手把长旱烟袋伸出去,左手捋一捋小胡子,望一望月下神秘的山,又讲起那古老的抻不断头的故事:“咱们的红门寺遍地都是金银,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海蛮子来憋一回,哈也没憋去,临走时说,多咱有姓白的白胡子老头赶着白牛耕地,宝就出世了。”

⑤我望望表爷爷,他就长白胡子,只是不姓白,他们家的牛又是青的,心里就很遗憾。看周围比肩而立的山,感到有点神秘,似乎要动,似乎有什么要出现,细看,又都静静的,溪水照样哗哗地流。微风吹来,送来野花的清香。

⑤幽深的春夜,播种着希望的未来。

⑦在姥姥家,我又领略过仲夏月夜的妙趣。姥姥家在大青山的折皱里,有一沟很馋人的果子树。杏、桃、李、梨,应有尽有。到仲夏,杏儿先红满枝头,接着李儿、桃儿也争着卖弄风骚。山里野物多,果子一熟,就得有人看。我就曾威威武武又甜甜蜜蜜地看过一回,满月的光顺树叶的缝隙筛下来,在地上筛下些斑驳的影儿。树上,迎着月光的一面,明明亮亮,闪烁着露珠;暗暗的绿,阴森森的绿。

⑧蛐蛐,㘗㘗㘗,无休无止地叫;青蛙,咕呱咕呱地鸣。前后山倒宁静,绿色的轮廓笼上白亮亮的光。沟里偶有几声响动,花狸棒子又行动了,弄得山更幽深。

⑨美妙的夏夜孕育着成熟。

⑩我的故乡的那一弯晓月更深深地勾在我记忆的深处,落实生产责任制,我家也分得几亩地。春种、夏锄,我很少沾手。在三春不赶一秋忙的时候,再也不能当甩手自在王了,也要干点活儿。那一天,金鸡明亮开嗓,报了一声晓,我就急忙起床,摸把镰刀,走上山。弓似的月儿挂在西天,光不算亮,但也照出树木庄稼的轮廊。

⑪我踩着月光,走到地边,甩开镰刀就割起来,一亩多谷子,不一会就放倒了。棋子似的摆在地里,直起腰,看看那一排棋子,满心喜悦。虽然脊背已是热汗涔涔,腰腿也有些酸痛,但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惬意。

⑫金鸡又一声声地唱,如弓的月儿更淡淡地白……

⑬金秋的晓月儿勾出了丰收的喜悦。

⑭最令人难忘的是元宵月夜和中秋月夜。

⑮元宵月夜是狂欢的月夜。大山造就了山民们乐天派的性格。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山民们缺衣少穿,就是不缺少欢乐;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候,更是其乐无穷。元宵节,倘若万里无云,山民们的心就和月儿一样亮。太阳刚一落山,他们就把早已扎好的蒺藜、西瓜、金鸡、玉兔等千奇百怪的灯高悬在大门口,活生生地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儿。接着山村便活跃了。有人把从各家各户拣选来的灯点着,沿着街道边走边撒,撒上山山岭岭,撒出飞腾的火龙。秧歌必办。事前有准备的,化上妆,穿上长袍短褂,扮成角色;无准备的,不化妆,披上门帘子、被单子,跟在后面疯似的扭。狮子、旱船、小车子、小跑驴不可少。不管有没有人看,都疯似的逗,疯似的闹……

⑯中秋的月夜,既是喜庆丰收的月夜,又是亲人团聚的月夜。中秋节是忙节,无论怎样忙,山民们照样赶集上店、淘米压面,在丢盔卸甲的繁忙中把节过得有鼻子有眼。不知从何时起,亲人团聚是这个节的灵魂,所以,身在异乡的人,哪怕离家千里万里,总是赶回家过节。那一年,接到去科尔沁草原参加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通知,一看日期,正好赶上中秋节,心里就怏怏不乐。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中秋节是在坤都过的。我第一次见识了牧区的宴会,领略了牧民的风情。上了全羊之后,就有师生轮番唱歌,轮番激酒,宴会的气氛骤然活跃起来,出现载歌载舞的场面。草原醇香的白酒和蒙古族兄弟的真挚感情使我们陶然地醉了。那晚,在皓月下,人们轻歌曼舞,闹疯了草原的夜。回想起来,蒙古族兄弟姐妹团聚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至今还盈盈地汪在我的心间。

⑰白天,人们可以去干轰轰烈烈的事业,去创辉辉煌煌的业绩。晚上,似乎与其光亮一样,总有点黯然失色,但也不尽然,因为夜间有夜间的美妙。倘若在月夜,更其妙无穷,妙出许多文人墨客的千古名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比喻句描摹夜的意境与情趣特点,“天籁”一词,流露喜爱之意,总领全文内容,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B.第⑧段描写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山中月夜的宁静,用蛐蛐、青蛙的鸣叫和花狸棒子的响动,来衬托山中月夜的幽深、静谧。
C.文章善用叠词写人、绘景、状物、议论,如“威威武武”“明明亮亮”“渗渗”“辉辉煌煌”等,表意具体、细腻,增强了韵律感。
D.文章结尾议论点题,将“白天”与“黑夜”对照着写,突出月夜的美妙,再次抒发喜爱之情,呼应开头,使得首尾圆合。
2.文章为什么要花费颇多笔墨叙写在草原上度过中秋节的事?请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本文“形散而神聚”的谋篇布局的艺术。
2021-03-0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三多

王维钢

夕阳慢慢地向山腰挪动。街角的梧桐树下,三多戴着花镜,一手拿着锥子一手捏着马针,在专注地给顾客修鞋。

“爸爸,我来了!”迎面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跑了过来。“小涛回来了,慢点慢点,着啥急啊!”三多笑嘻嘻地答应着。

“爸爸,学校明天秋游,我不想去。”

“为啥不去?平时我也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机会难得,去吧!”

“可每人要100元钱。”小涛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您两天也挣不上100元钱。”

“呵呵,臭小子,想那么多干吗啊!钱的事不是你操心的,等会儿我就把钱转给老师。”三多斜眼笑着看了一下小涛,他觉得孩子懂事了。

小涛心里这才吃了定心丸,高兴地弯腰捡地上的碎线头。“去去去,不用你收拾,这不是你干的活儿,赶紧回家写作业,长大了好考大学啊!”

夜里,山上的风下来了。三多冻醒了,他拽出一条毛巾被轻轻地盖在小涛身上。

望着睡梦中的小涛,三多觉得时间过得真快,都四年多了。

月华最早是这条街的清洁工,三多的修鞋摊也摆在这条街上,俩人便熟络了。月华丈夫病逝后,孩子没人照顾,有时三多帮着带。

三多是老光棍,因腿脚不好不能干重活儿,就学了修鞋这门手艺。后来,经修鞋的顾客撮合,他和月华走到了一起,租住在郊区的棚户区。

日子开始还是别扭的。小涛不喜欢这个瘸腿的爸爸,经常惹三多生气。月华心里很难受,时常训小涛。但憨厚的三多总是笑呵呵地说,小孩知道啥,我不计较。后来慢慢地磨合,这一家人也其乐融融了。三多把小涛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

月华是四年前意外去世的。

一天快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月华要给小涛送伞,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

月华临终前,身边只有两个人,一老一少两个男人。月华气若游丝地对三多说,小涛不懂事,你要多担待点,孩子就交给你了。三多泪水淌了一脸,月华,有我三多一口吃,就有小涛一口吃,你放心吧!我会抚养孩子长大的。听了三多的话,月华才安然地闭上了眼。

这天,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三多坐在马扎上,微闭着眼睛,摇着蒲扇在想着过往的日子,真可谓五味杂陈。

小涛下班了,他一推门就高兴地喊着:“爸爸,我下周一要和楚楚登记结婚了。”三多一下子来了精神头:“太好了,爸爸终于等到这天了。涛,明天我去银行取十万元钱,把买房首付的钱交了,你和楚楚先搬进新房住,我回农村老家,咱就把这个房辞了,省得交房租。”“爸爸,家里哪来的这么多钱?您开始不是说家里只有七万吗?再说您和我们一起住吧!我舍不得您走。”“哈哈,这哪成,你们买的房子小,等你们将来有钱买大房子我再去啊!我也是叶落归根了,想家乡人了。”三多乐得脸上开了花,但并没解释钱的事。

小涛搬家那天,三多雇了个三轮车,拉着行李要回老家了。

临行前,小涛还是哭了,他难过地说:“爸,家收拾好了,过两天我就看你啊!”三多倒是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好啊儿子,哪天高兴了,我能找到你家。你信不?”在小涛的挥手中,三轮车像波浪中的小船“突突”地漂远了。

一周后,小涛背着大包小卷来到了三多的老家。村里人说,三多?前些日子他把房子卖了,听说着急用钱才卖了三万,自己去了乡里的养老院了。

小涛听后,感到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他怔怔地抬起了头,望着天上飘动的白云,顿时泣不成声。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抹了一把泪,对出租车司机说,到养老院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以情节来展现人物,除此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
B.学校组织秋游,小涛不想去是因为他知道三多挣钱辛苦,他懂事,体恤父亲。这个细节从侧面表现了父子感情的融洽。
C.三多抚养小涛长大,卖房给小涛成家,他做这些是为了履行对小涛妈妈临终的承诺,说明三多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D.三多拒绝和小涛一起生活,瞒着小涛去了乡里的养老院,他是不想打扰儿子的生活,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三多太善良了。
2.小说中,三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情节设置巧妙。请从情节布局的角度,谈谈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
2021-03-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乾坤带

刘红军

一大早,根叔骑自行车出了山村,赶往乡里开会。路上听着嘎冷嘎冷的铃铛响,他就在心里打趣儿,好像穿一身秧歌服的王老太,一边骑车一边听戏匣子里的秧歌曲。可是越骑越觉得身上不自在,拐到一棵大树下停了车,摸摸头,看看脚,正一下白衬衫和蓝裤子,没事儿啊。左三钩,右三拳,这一活动找到了,肚皮儿卡得慌,根叔的眼光就钉在腰眼上:今天捆他的不是陪伴八年的老朋友,而是条薪新的陌生客,皮的呢。皮的咋啦?俺不稀罕!根叔朝地上啐了一口。

儿子见天就讲,男人看腰,女人看包,村书记抽一条好皮带才有派儿。根叔就不爱听,当书记就得臭显摆?

你这旧腰带是革的,都秃噜边儿了,多寒碜,又不是买不起。儿子嘟嘟哝哝。

根叔也振振有词,忘了早先喝不上粥了?你要是钱没处花,买个包给你妈,让她绕着全村显摆。

根婶捏在根叔的身旁。自从她那次陪根叔给梨树剪枝,不小心被梯子磕了脑袋,就总是一脸的傻笑。

儿子丢个白眼儿,喉结鼓鼓地缄口。

每次走到村头,遇见王五,王五说根叔,你都有钱了,腰上还土拉吧唧的,抠啥抠?哪家姑娘肯给你当儿媳妇儿?

走到村尾,遇见麻六,麻六说根叔,我知道是老书记给你的旧皮带,抽了这么多年,便宜还没占够!

走到村外,更多的眼光落在根叔的腰上,然后把根叔的一张阔脸横扫一遍,无声地询问:你们村还没脱贫呢?

管他呢,抽自己的腰带,让别人说去。根叔抚摸着抽了八年的老朋友,心里就是舒坦,就是有精气神儿。

可今天抽着新皮带就是不自在。进乡政府大门的时候,遇到了爱说笑的李村书记,李村书记瞅了瞅根叔的腰,又瞅了瞅像是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样的人,不明就里地扑哧儿笑了。

这一笑让根叔不明就里地虚下来,身子缩小了一半。刚回到自家院子,就气鼓鼓地扯下皮带,去你的!随手甩到狗棚上去了。翻箱倒柜找老朋友,连垃圾桶都倒个底朝天,愣是找不到,却翻出了他本命年那条大红的布腰带,先捆上吧。就这样在村委会给干部们传达了会议精神。

等他停了口,妇女主任指着他的红腰带乐开了,乐得满脸通红。大家也都憋不住,跟着乐。

根叔脸上臊得跟腰带一样红。

回到家不给老婆、儿子好脸子看。根婶笑嘻嘻地捧上旧皮带过来,根叔叫声我的命根子,一把抓过来。皮带上沾着几滴水珠,甩了甩,往腰上一紧,断了!根叔唉声叹气,老泪纵横。

饭也不吃,村里有人找他也不理,见儿子就举鞋底子打。

根哥呀,我来瞧瞧一条皮带咋就困住了你?妇女主任把笑声扬进屋里。

根叔冲炕上摆了摆手,示意妇女主任坐下。

根叔抚摸着两截旧皮带说,你们都以为我贪便宜,抠门,没人知道我抽上它,就有了魂儿,就像老书记在我身上给我打气。

六年前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根叔眼前——

几天的大暴雨让山村发了水。老书记指挥村里青壮年挖沟排水,三天三夜,嗓子都喊哑了。老书记运了一口气,猛劲儿地喊,抓紧抓紧,就要成功了。“嘭”的一下,腰带断了,裤子褪了下来。老书记赶忙提溜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指挥。根叔拔了山草拧成绳子捆在书记腰间。事后有人提议给老书记补个腰带,一呼百应,大家集资,一条皮革腰带就这样上了老书记的腰身。

几年后换了根叔当书记。有天晚上,老书记邀根叔到他家,兄弟俩喝了几盅小酒,老书记郑重地把那条腰带赠给他,兄弟呀,别小看这条腰带,它系着全村老少的心。你带着他们致富吧。

得,也不是非得面儿上给别人看,心里有不就行了?妇女主任说这话时早就不笑了。

那倒是。根叔挠了挠后脑勺。

妇女主任往炕里挪了挪,把脸正对着根叔,说,根哥带领大家栽果树,一到春天,满山坡的杏花、梨花、桃花赶趟似的开,外面人都来观光旅游;等杏、梨、桃长熟了,卖出去,家家户户腰包都鼓起来,谁都记得你的好。可毕竟是富裕了嘛,还在乎这一条皮带?

可咱们村致富不容易,我要是带头图享受,摆阔气,山里山外都跟着学起来,谁还记得勤奋节俭?再穷回去谁过得了?

哟,一条皮带,关系着大家的过去和将来呀。

可不是?要不我咋叫它“乾坤带”呢!根叔说出“乾坤带”这个文绉绉的词,很是得意。

你知道新的咋来的吗?妇女主任神秘地说,前天在村委会打扫卫生,卖了好多碎铜烂铁、破旧报纸,都是你这些年攒下的。有人说去饭馆撮一顿。我说就知道吃,还不如买条新皮带,给书记精神精神。大伙儿都双手赞成。这才叫侄子偷偷给你换过来。要是不领情,我就收回去。

别价。根叔趿拉上鞋,朝屋外走去,眼睛瞟着狗棚顶上。

山风吹过来,身上怪舒服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妇女主任这一形象设置比较巧妙,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解开小说的悬念,并与主人公根叔形成鲜明对比。
B.根叔珍爱“乾坤带”,既是因为它是老书记所托,又是因为这根腰带系着全村老少的心,关系着大家的过去和未来。
C.小说用笔繁简得当,比如对根叔的动作描写,相对详细,而对王五、麻六、李村书记等人的描写则相对简要一些。
D.小说语言通俗,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都有地方特色,如“秃噜边儿”“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等充满乡土气息。
2.请简要分析根叔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回答文章划线部分的作用。
4.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021-02-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大拿

赵长春

①大拿,啥都能干的主儿。

②袁家班里,陈大拿如此。生旦净末丑、皇王、小丫鬟、箱倌儿,他都能来。前台,后台,干完自己的活儿,烧水,叠衣,啥活儿都能称手。

③陈大拿是大角儿,已经有了跟包的。看着他忙活,跟包的不开心:“爷,我伺候您呢,您再伺候别人?”陈大拿就拢了袖,嘿嘿一笑:“听你的,我歇会儿。你把那盔帽收好。”陈大拿没有架子,要是别的角儿,跟包的这样说话,早开了。陈大拿不。陈大拿说,都是混口饭,差不多得了。

④陈大拿戏路宽,会补台,也能救场。跟他上场,不用担心出错,他能给你补回来。有年,袁店河春会,演《大西厢》,他演红娘。“崔莺莺”许是心慌,唱着唱着,把“四扇窗开了整对扇儿”顺溜成“四扇窗开了整六扇儿”,愣住了神。

⑤那时候,演戏规矩、讲究,前排票友在舞台细铁丝上挂好红纸包的“封子”,就闭目晃脑敲着拍儿听,抠字词音韵。嗯?错了!立马瞪出眼珠。陈大拿忙回首,看了台口“大弦”一眼:“我说小姐呀——还有那两扇儿没装上……”“大弦”明白,左手划,右手拉,弦子跟着词韵跑,伺候得舒舒服服,“崔莺莺”就接唱下来。

⑥ “好!好!好!”一片叫好声,“崔莺莺”知道是为陈大拿喊的,为“大弦”喊的,没有取“封子”。煞戏,“大弦”说:“陈爷,中!”陈大拿拱手:“您中,小妮儿中!”说着,把“封子”分给了“大弦”和“崔莺莺”:“给,小妮儿,你接得好!”

⑦演崔莺莺的,叫小妮儿,人小腔好,袁家班的台柱子。小妮儿扮相俊,戏路广,就多了小脾气,与大家多不对眼。陈大拿喜欢小妮儿,一直在心头搁着,牢牢的。小妮儿知道,也动了心性。舞台上,两个人配了不少卿卿我我的戏。台下,小妮儿却故意绷着脸,不理大拿目光的温爱。有时候赶台口,陈大拿叫挡路的小妮儿让一让。她不让,却把一只腿忽地竖起,直一字马。陈大拿侧身过去,一脸的红。小妮儿就抿嘴,收腿,嗑瓜子。

⑧后来,小妮儿到底跟了汉口的大剧团。她要陈大拿一起走。陈大拿不走。她说:“你不后悔?”他说:“袁镇长好戏,办起袁家班,咱得知情懂礼。再者,咱俩都走了,袁店河上下咋能隔三岔五看戏呢?不走。”小妮儿就坐船走了。船在水中游,陈大拿岸上走,目光咬着小妮儿……船快了,陈大拿也跑得快,眼泪汪汪。人们说,从那以后,陈大拿走路特别快。

⑨陈大拿走路快,七十多了,还是步行如飞。步行,袁店河方言为“地下走”,念快了,吃音,发“嗲走”音。他说:“走为百炼之祖。腿,就是走路的。走走,去百病,舒筋骨。”

⑩陈大拿走了一辈子。舞台上走,田野里走,城里走……走了多少路,不知道。大饥荒那年,腿肿了,他说,走不成了。就买了寿衣,置了棺木。徒弟哭,汪着泪。他说:“哭啥?爷不走,吃闲饭,连累你——你们?”一句一顿,用韵白。

就这样,过了一天,他叫徒弟请了丰山寺的和尚来,给他念经。和尚,半路出家,就是当年跟包的。两人在屋里不知道说了啥,说了好大一会儿。走时,和尚说:“好,爷,我后天来。”第二天,陈大拿不吃不喝,呼呼地喘气。大家心头慌慌地拾掇他的寿衣。他靠坐床头,眼一瞪:“今儿个不走,不然头七那天大雨,给你们添累。”

第三天一早,丰山寺的和尚进院,陈大拿走了。

陈大拿,原名陈啸惷。惷,“春”音,不好认,叫不响。人们就叫他陈大拿。顺口,合意。

不过,要是小辈人这样称叫他,他会叹口气:“大拿,不是个好听的词儿,是红白口儿生意管事的。”过去,办喜事租轿子的喜轿铺、出售纸人纸马的扎彩铺、办白事丧葬事务的杠房、办红白事筵席的酒铺、搭设喜寿丧席棚的棚铺等,各专各工,都设管事的,叫大拿。不过,袁店河人的这专词专用,认的可是大拿的技艺精、能管事、资格老、威望高。

头七那天,和尚领着一个女人。在人们走散后,女人进了坟地,给陈大拿圆坟。女人很齐整,勒了白孝,跪着,泪珠儿扑簌扑簌,哭不出声。

上岁数的,细看,那人好像当年的小妮儿。小妮儿穿白衣,依然好看,俏。

陈大拿说过:“小妮儿啊,你好看得要命。我比你大得多,一定走得早。到时候,你到我坟前戴个孝,我好好地再瞅瞅你……”是在舞台上,演哭戏,陈大拿入戏,现加了一段词,悄悄说的,附在她耳边,水袖遮着两人的脸。

为这段小词,大弦多拉了一会儿过门,扽着,“嗯——嗯——嗯——嗯——嗯——嗯——嗯——”,直到水袖放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段写票友“立马瞪出眼珠”,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烘托出陈大拿舞台经验的丰富和补台救场的机智。
B.小说第段写陈大拿“目光咬着小妮儿”,是指他对小妮儿离去的不舍,同时也有对她抛下自己和袁家班的不满。
C.小说结尾部分是对小妮儿给陈大拿圆坟一事的补充交代,这样写使故事结构更加严谨,凸显了陈大拿对爱情的执着坚守。
D.小说语言朴素简练,多用口语短句。叙事上采用单一线索,注重留白和伏笔,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效果。
2.作者插叙了“大拿”这一名字的来历,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陈大拿》是袁店河笔记体系列小说之一。有论者认为,袁店河笔记体小说的特点在于书写地域文化和世俗人物的传奇人生,请任选一个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21-02-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春小花

阎秀丽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

一弯上弦,清冷无声。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和大春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三天后回来时,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

以后,我去哪儿都带着你。兵抚摸着大春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春的脑袋在兵的脸上蹭了蹭。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它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它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便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只有那个小小的哨所,只有木木的兵,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

兵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大春却喜欢热闹,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它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因为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它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它一时的雀跃而已,很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它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它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不知不觉地就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冷冷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莹莹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捡的!往后你就有伴儿了。兵笑着对大春说,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哼,不需要,它那么娇滴滴的能干什么!大春心里这么想,但是说不出来,只是冲着小花扯了龇牙,看到小花瑟瑟的样子,大春心里方有了一丝满足。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拍了拍,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开了。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国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

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升旗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庄重。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它听不懂,它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但是它现在一点儿也不排斥小花,领着小花就去了它们的窝里睡觉了。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它们一眼,也翻身上床,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似乎隐约听到几声汪汪……”“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了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后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可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B.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取材琐碎平凡,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C.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D.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2.小说中塑造的“兵”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出现了三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并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家底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的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人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台锅灶, 是煮茶千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2.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