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美国】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成一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神态等手法描写黑发女孩的美貌,而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狡黠心机,让被美貌迷惑的“他”吃尽了被戏弄的苦头。
B.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D.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他”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2.请简要概括“他”发现皮夹被盗后的心理活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圈

侯发山

朋友们真够意思,我每发一条微信或是转发一条微信,点赞的不计其数,评论的大有人在。噓寒问暖,关怀备至,似乎甘愿为我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好像我要天上的星星,他们都不敢去摘月亮;我若是要本拉登的脑袋,耳朵拿来都不管用。

每天早上,我睁开眼睛打开手机,问好的微信是一条接一条:早上好!我的亲哥!”“昨晚又做了好梦吧?愿你美梦成真……每到节假日,祝福语更是铺天盖地,热火朝天,弄得我眼花缭乱,无暇顾及,看都看不过来;一会儿一杯茶水,一会儿一杯咖啡,一会儿一朵玫瑰,一会儿一块儿西瓜,当然啦,红红的嘴唇也是少不了的,虽然都是虚拟的,画饼不能充饥,但我还是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哽咽难语。后来,有微信红包了,朋友们也没少出血,该出手时就出手,尽管都是一分二分的钢镚儿,我还是很知足的,中国有句老话不是叫礼轻情意重吗?不是还有句话叫作窥一斑可见全豹吗?有那份心意我就很知足了。

微信真好!朋友圈真好!

我这人有点小气,主要还是钱包老是瘪着,想大方大方不起来。有头发谁会装秃子,是不是?人生就像舞台,不到谢幕,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精彩。这话真是精辟!双十一到了,担心有朋友跟我借钱。这年头,不能谈钱,谈钱就伤感情。借吧,就那仨核桃俩枣,借出去时是爷,收回来时成了孙子;不借吧,把人得罪了。于是先下手为强,发了一条微信:最近手头有点紧,哪个能帮帮忙?

我相信,这一条微信发去,红包会一个接一个,账号上的钱也会不断递增。您知道,我的初衷不是缺钱。所以,我决定,红包拒收,账号上的钱会如数返回!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害怕他们张口借钱。

往常,我的手机会不断发出微信的提示音,嘟嘟嘟,像蛐蛐叫,好听极了。今天倒好,哑巴了似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不断地翻看着手机,什么也没有,没有人点赞,没有人评论。难道是他们没看到?我便不停地去刷朋友圈,跟他们点赞,偶尔也评论几句,为的是引起他们的关注。

一秒钟过去了,一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上午过去了……我眼巴巴地等了一天,等到晚上12点,还是没有一个人点赞,没有人跟帖。当然,微信红包是一个也没有,转账汇款的信息也是一条也没有。

手机出问题了?我的旧手机还在,功能还都齐全,我慌忙换上卡试了试,外甥给舅提灯笼,照旧(舅),便关灯睡觉了。可是,手机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晚上,我失眠了,从一只羊数到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只羊也睡不着。记得一个侯姓的作家说过,一个诚实的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虚伪的朋友。他还说过,有时候美好的表面下,隐藏的却是丑陋和险恶。他的话不敢去想,想起来都可怕。这年头,不能谈钱,谈钱真的就伤感情。

第二天早上,忽然收到一笔2000元的转款信息。我定睛细看,不错,是2000元。谢天谢地!阿弥陀佛!我悬着的心终于放进了肚里,毕竟还是有真心实意的朋友的吗!谁说的这年头不能谈钱,谈钱就伤感情?朋友不在多,一个就够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也一样。

话题还得绕回来,谁给转的款呢?花心大萝卜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我是真心对你好的人想你想到骨头里?……我思来想去,都像,又都不像。

这时,忽然一个叫祝你平安的人发来一条微信:给你转了两千,不够了再联系。

祝你平安是谁啊?我翻开聊天信息,却没有一条与他(她)聊天的内容。说实话,祝你平安是男是女不知道,是罗锅还是鸡胸不清楚,更别说其它信息了。

我没办法,只好打出一行字:您好,幸福上班没有带手机,我是她老婆,请问您是谁啊?

幸福是我的小名。

祝你平安:傻孩子,我是幸福她妈。

我半天没有回复一个字,眼泪哗哗的,抱着手机呜呜哭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详细写了朋友圈对“我”的关注和“我”的陶醉,揭示出当前社会有些人沉浸在“群中。真情在”“虚拟即真实”的生活中。
B.在“双十一”期间,“我”担心朋友圈中有人找“我”借钱,就“以攻为守”先抛出了一条借钱的信息,说明朋友圈里都是虚伪的人。
C.这篇小说虽情节简单,但结构精巧;小说的结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为小说增加了暖色调,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D.作者用颇具冷幽默的笔调叙述了关于朋友圈的故事,真实折射出世道人心,令人感慨,在温暖的底色上颇具现实批判意义。
2.请简要梳理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021-04-2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险峻,特别是最后一站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跃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 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⑪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⑫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⑬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⑭吃完饭,战士们集体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⑮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⑯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⑰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似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绽放……

⑱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⑲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⑳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㉑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花儿般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自己的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㉒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㉓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一个戴眼镜的战士”是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从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2.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1-03-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攀登者(节选)

阿来

王五洲骑着自行车,意气风发。徐缨坐在后座上,笑着:你要载我到什么地方?

王五洲踩着自行车在路上更加奋力地猛冲:到了你就知道了!

自行车冲进一座废弃已久的高大厂房。王五洲猛按自行车铃,一串铃声惊起了一群鸽子,它们扇动翅膀的声音在巨大的空间回荡。两个人冲出厂房,望着在天上盘旋飞翔的鸽群。徐缨把头斜靠在王五洲的肩上,王五洲想对徐缨说什么,但他终于什么都没说。鸽子又降落下来,落在了厂房顶上。秋天,一株爬山虎藤上红色的叶片在高处被阳光照得透亮,显得那么鲜艳。

徐缨赞叹:五洲,太美了!

王五洲拥抱一下徐缨,转身,跑到墙下,纵身上了窗台,再纵身,攀住了窗户的上缘。然后借助墙缝,借助墙体上的突出物,攀援向上,迅速爬上了屋顶。他摘下一段带着几片红叶的爬山虎枝,叼在嘴上,又从高墙上灵巧地下来。

王五洲单腿跪在徐缨面前,呈上那漂亮的红叶。

徐缨脸上的神情又惊又喜:你这是……

王五洲笑:你知道马洛里吧?

徐缨嗔怪:跟你在一起,还能不知道!

王五洲说:徐缨,当年马洛里向他的妻子求婚时,话说不出口,就爬上了一座教堂。

徐缨幸福地笑了,接过红叶。

回去的路上,王五洲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徐缨笑着捶他的背,叫他慢一点儿。这时,喇叭里播出了国家将重启珠峰登山计划,对珠峰进行全面科学考察的消息。

王五洲的骑行速度慢了下来,徐缨的欢笑声消失了。

两人回到家。

王五洲没话找话:我报名参加教材编写组了。现在的工农兵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系里打算编一本浅显些的地质学教材。

徐缨幽幽地说:你同时报两个名,顾哪头呀!

王五洲满脸愧色:徐缨,你知道……

徐缨说:我知道你对我发过誓的。

王五洲低头:登山队三聚三散,我以为不会再……

徐缨说:三聚三散,说得对,我和你恋爱十年,因为那个三聚三散,你有六年在登山训练营。登山是为国奉献,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就不是为国奉献吗?你多大岁数了,你以为还能再次登顶珠峰吗?

王五洲声音沉痛:十年了,老曲一个人蹲守在登山训练营……我们都对着珠峰,对着牺牲的战友发过誓。

徐缨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你也对我发过誓。一个人不该发下两条互相冲突的誓言。

王五洲抬起头:对不起!我知道为了登山你等了我整整十年。

徐缨忽然不想为难自己的情绪了:十年,对!十年间你三赴登山训练营,那算是什么恋爱?我不能反对你履行对珠峰的誓言,但我可以选择不和你过了!徐缨起身,取出一封信,放在他面前,对不起,我三天前就收到了老曲给你的信,这是另一条誓言对你的召唤!

王五洲沉默。

徐缨接着说:你不就是想再次证明自己吗?你要证明给谁看?国家都承认了你们登顶,我也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登山英雄,你还需要证明给谁看!

王五洲脸色通红:证明给所有怀疑的人看!就因为没有摄影,我们的努力和牺牲都成了欺骗!如果不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再次登顶,我对不起大满,对不起老曲,更对不起那些牺牲在山上的队友!

徐缨叹气,流泪:我们说好要做一对学术夫妻……多么短暂!本以为刚刚开始,不想却已经是结束。她把一条刚织好的围巾放在桌上,转身离开了家。

王五洲想起身,终于没有站起身来。

天亮了,王五洲背起登山包,用留恋的目光打量这个使用不到一年的婚房,毅然关上了房门。他站在贴着大红喜字的门口,把钥匙装进昨晚写好的信里,从门缝底下塞回到屋里。

(有删改)


注:①马洛里:英国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过程中丧生。
1.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徐缨叹气,流泪:“我们说好要做一对学术夫妻……多么短暂!”
A.我们一齐高声朗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赛场上传来响亮的“中国队——加油!加油……”的喊声。
C.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假如看到一缕炊烟……多少有些意外。
D.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身份。
2.在得知攀登计划重启的消息后,徐缨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
①得知之初, _______________;②回到家中,_______________;③王五洲试图说服她时,_______________
④王五洲表达歉意时,_______________;⑤王五洲表明决定后,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塑造王五洲这一攀登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3-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水

卫建民

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公元6世纪,郦道元著《水经注》,更有详细地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北方人称湖泊为“海”,大概始于元代。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在水资源上的分配问题,就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分水亭之北,是水神庙,又称下寺,著名的元代壁画,中国戏剧史必须提及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片段,就在这里。壁画的场面,更多的是描绘水与人与神的关系,也是对霍水长流的祷祝。

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水是地球上人的最后一滴眼泪。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每次回家乡,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西方创世纪的神话以水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和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都是为了强调水对人类的重要。
B.“家乡水”指的是家乡的霍泉水,作者每次回家乡都要去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掬水擦把脸,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晚清民国时候,为避免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械斗问题,当地政府只好建造分水亭将霍泉一分为二;亭之北有水神庙,泉之西有园林。
D.作者将穿过城市的那些浑浊的河流、那些已枯竭断流的著名泉水,与家乡的霍泉相对比,意在说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文中写《水经》和《水经注》里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对“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感到有人在我旁边,眼睛朝下看:是索拉博。他双手深深插在雨衣口袋中,跟在我身后。

“你想试试吗?”我问。他一语不发,但我把线递给他的时候,他的手从口袋伸出来,犹疑不决,接过线。我转动卷轴把线松开,心跳加速。我们静静地并排站着,脖子仰起。

孩子在我们身边相互追逐,不断有人跌在草地上。现在有人用口琴吹奏出一曲旧印度电影的音乐。一排老人在地面铺开塑料布,跪在上面做下午祷告。空气散发着湿润的青草味、烟味和烤肉味。我希望时间能静止不动。

接着我看到我们有伴了。一只绿色的风筝正在靠近。我沿着线往下看,见到一个孩子站在离我们三十米外。他见到我在看着他,微微发笑,招招手。我也朝他招手。

索拉博把线交还我。

“你确定吗?”我说,接过它。

他从我手里拿回卷轴。

“好的,”我说,“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教训他一下,好吧?”我俯视着他,他眼里那种模糊空洞的神色已经不见了。他的眼光在我们的风筝和那只绿色风筝之间来回转动,脸色有一点点发红,眼睛骤然机警起来。苏醒了。复活了。我在寻思,我什么时候忘了?不管怎么说,他仍只是一个孩子。

绿色风筝采取行动了。“我们等等,”我说,“我们会让它再靠近一些。”它下探了两次,慢慢朝我们挪过来。“来啊,过来啊。”我说。

绿风筝已经更近了,在我们稍高的地方拉升,对我为它布下的陷阱毫不知情。“看,索拉博,我会让你看看你爸爸最喜欢的招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

索拉博挨着我,用鼻子急促地呼吸着。卷轴在他手中滚动,他伤痕累累的手腕上的筋腱很像雷巴布琴的琴弦。我眨眨眼,瞬间,我想起26年前那个兔唇男孩的指甲破裂、长满老茧的手。我听见某个地方传来牛的哞哞叫,而我抬头,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无声地洒落在白色的枝头上,现在我闻到了芜青拌饭的香味,还有桑葚干、酸橙子、锯屑和胡桃的气味。一阵雪花飞舞的寂静盖住了所有声音。然后,远远地,有个声音穿透这片死寂,呼喊我们回家。

绿风筝现在就在我们正上方翱翔。“我们现在随时可以把它干掉了。”我说,眼睛在索拉博和我们的风筝间飞快地转着。

绿风筝摇摇晃晃,定住位,接着向下冲。“他玩完了!”我说。

这么多年之后,我无懈可击地再次使出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我松开手,猛拉着线,往下避开那只绿风筝。我侧过手臂,一阵急遽的抖动之后,我们的风筝逆时针划出一个半圆。我突然占据了上面的位置。绿色风筝现在惊惶失措,慌乱地向上攀升。

但它已经太迟了,我已经使出哈桑的绝技。我猛拉着线,我们的风筝直坠而下。我几乎能听见我们的线割断他的线,几乎能听见那一声断裂。

然后,就那样,绿风筝失去控制,摇摇晃晃地摔下来。

我们身后的人们欢呼叫好,爆发出阵阵口哨声和掌声。我喘着气。上一次感到这么激动,是在1975年那个冬日,就在我刚刚割断最后一只风筝之后——一只最狡猾的蓝风筝——晃晃悠悠扑向树梢。“帮——帮你把它追——追回来,”哈桑激动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当时我看见爸爸在我们的屋顶上,鼓着掌,容光焕发。

我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

微笑。

斜斜的。

几乎看不见。

但就在那儿。

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成一团,追逐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见了。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

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节选自【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有改动)


注:①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哈桑,“我”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我”和哈桑是好玩伴,“我”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我”历经艰辛从喀布尔救出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愿和任何人交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我”再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的绝技的画面,展现了阿富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
B.小说结尾处反复出现“我追”,巧妙地与多年前追风筝的兔唇男孩哈桑相映照,照应书名 “追风筝的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再现了“我”和索拉博放风筝时的真实情景,烘托了二人的喜悦心情。
D.小说对“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比如“我想我看到他点头”,描写出“我”渴望索拉博和我交流的心理。
2.索拉博虽未和“我”交流,读者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细微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索拉博的心理变化过程。
3.在1975年那个冬日,哈桑帮“我”追那只蓝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六年后,“我”帮索拉博追这只绿风筝,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1-02-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更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高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乌米在孤独中等待亲人归来的故事,结局带有悲剧色彩。
B.小说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描写的手法,塑造了乌米坚忍、执着、乐观的形象。
C.“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细节中透露着乌米的绝望。
D.小说多次描写歌声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2021-02-14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叶

张炜

从月亮的位置来看,天走到了午夜了。露水真盛,烟叶上湿淋淋的,像刚落过了一阵小雨。水珠挂在叶子的边缘上,在月色里闪着亮。田野上到处都是嚓嚓的声音,那不知有多少割烟刀正从烟秸上划过。

年喜割着烟,老打哈欠。有一次烟刀削下去,差点儿削了手指,他心里一惊,睡意立刻没了。

邻地升起一堆火,颜色很红。他立刻觉得身上冷起来,摸摸身上的棉衣,已经湿漉漉的了……他迎着那火走了过去。

跛子老四就坐在火边上割烟。他先将烟棵齐根斩断,再坐下来割烟叶。他的面前就放着一块被烟汁染绿的木垫板、几柄形状不同的烟刀。身倒还放着一个录音机……

年喜看他割烟:一个又高又大的烟棵放到垫板上,接着被一只大手按住,另一只手伸下刀来,哧哧地割起来。仿佛只用了刀尖,左一拨右一拨,每片烟叶就带着属于它的那截烟骨掉下来了,而且顶叶、中叶和底叶各自分开,所带的烟骨形状也有所不同。

真好刀法。这简直不是割烟,是熟练的医生解剖一个什么生物。年喜对跛子老四佩服极了。

四叔,该歇歇了。年喜两手抄在袖筒里,说。

跛子老四当嘟一声摔了刀子,说:歇歇!

他从火堆里面掏出一个大泥蛋,难开,露出喷香喷香的肉来。他又找出了一个瓷酒瓶儿,对在嘴上喝一口。他一手将酒瓶递给年喜,一手撕下一条肉来放进嘴里。

喝过几口酒,两个人的脸都红了。跛子老四的话开始多起来。他问年喜烟割了一半没有,年喜说没有。他失望地摇摇头,嘴里发出嘻嘻的声音。他说:

你割烟怎么不在地里生堆火呢?割了手怎么办!

年喜说:我看好多人也不生火……

他们!跛子老四抬头往远处瞥了一眼,生气地说: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一夜一夜坐在地里,没有火,寒气都攻到身上去了;再说这火苗一跳一跳,也是你在烟池里的一个伴儿;想吃什么了,放火里烧烧就是……怎么能不点一堆火!

年喜笑了。

刚毕业回村时,年喜就觉得这个跛脚老四有意思。烟田承包后,跛子老四的烟叶是全村种得最好的!……

跛子老四连吸了五六锅烟,就将小烟斗递过来。年喜连忙摆手:不会,我不会吸烟,吸了咳嗽……

跛子老四大失所望地收起烟斗说:年喜你啊,嘻嘻!……你完了。

我怎么就完了?

种烟人不会吸烟,还不是完了!

年喜红着脸说:好多人就不会吸的……

跛子老四生气地蹲起来:我说过一遍了——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你不会吸烟,能知道你种的烟叶什么味道吗?烟叶到了集市上,你得轮番尝一遍,什么味儿要什么价钱!喀喀……

味儿能差多少!

什么?跛子老四气愤地站起来:种烟人不就求个‘味儿’吗?差多少?差一丝也别想瞒过我……

年喜就让他转过身去,然后分别将一片顶叶、中叶和底叶放在火上烘干,揉碎了分开让他尝。他每种只吸两口,就分毫不差地指出:这是顶叶,这是中叶,那是底叶!

年喜惊讶地看着他。

别说这个,你就是使了什么肥,也别想瞒我……

这倒有点玄。年喜跑到自己池里取来几片不同的烟叶,烘干了让他吸。

他这回眯着眼睛,再三品尝,最后说:

这份烟味儿辱,使了豆饼!那份辣乎,使过大粪!那份平和,大半使了草木灰……对不对?

年喜拍打着手掌,连连说:绝了!绝了!

跛子老四摇着头:这有什么绝的?种烟人就得这样。他说完又喝了一口酒,擦着嘴巴说:好酒啊……

年喜长时间没吱一声。他在想着什么。

跛子老四放下酒瓶,惬意地往火堆跟前凑一凑。停了一会儿,他又回手按了一下录音机。

有个女人在里面唱,是一首近来常常听到的歌——

……

烟叶丰收了,

多么叫人喜欢,

我们拣烟叶,

不怕劳累加油干,

一片片呀拣起挂在小棚间。

嘿嘿,是唱烟叶的!四叔你听……年喜可听明白了,叫着。

跛子老四笑着说:她要不是唱烟叶,咱还听吗?

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烘着手,又转过去烘着后背。他说:种烟人不易哩。你想想从种到收,在这田里熬了多少夜!割了烟再晒干,一夜一夜都得在这地里守着,不易哩!生一堆火,喝一口酒,身上热乎起来,这就不怕湿气了;吃点东西,长一些精神、一些劲头,这半夜才能熬过来。吸烟也是长精神的好办法……

录音机也是好东西。

好东西!一个人孤孤独独地坐在烟地里,就好听它说唱了。听它唱唱也有好处。又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傲,不是;这一辈子都得在这烟地里做活了,就是这样!你多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你就不会马虎了。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

一辈子三个字使年喜心里沉重起来。他不由得要去想今后那漫长无边的种烟的日子、那数不清的劳苦和欣喜……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年喜为视角展开情节,将吃肉饮酒、识烟、昕音乐等几个画面联结在一起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思考。
B.小说中正面描写了“他们”的劳作方式,与跛子老四形成对比,让读者领会到年喜虽然佩服跛子老四的本领,却不赞成他的为人。
C.“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跛子老四割烟时生火、喝酒、烤肉、昕音乐也是对这句话的诠释。
D.小说的语言朴素自然。“两手抄在袖筒里川掏出一个大泥蛋”“这份烟味儿厚”“那份辣乎,使过大粪”等,通俗又富有乡土气息。
2.小说中的跛子老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第一段的描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

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婆对母亲捡废品的鄙弃和不满。
B.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C.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D.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被切入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2.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
2021-0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偶 遇

解高岩

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

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

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

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

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儿了?出差?”

林振明点点头:“你呢?”

“我有个亲戚在这儿,住了几天。”

她看了看旁边的男人,问:“一起的?”

“一起的。”中年男人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

刘霞看着林振明:“咱们有十年没见了吧?”

“有了。”

“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见你。”

“是啊,世界真小。”

刘霞和林振明是一个村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学。刘霞的爸爸是村支书,家境比较富裕。而林振明家穷,守寡多年的老娘含辛茹苦把林振明拉扯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上学时林振明成绩好,刘霞成绩差,林振明总帮她,情愫在两人心中滋生。初中毕业后,林振明考上了县一中,刘霞没考上。第二年,刘霞家里给她订了门亲,是副乡长的儿子。刘霞死活不同意,她爸连打带骂,硬逼着她上了接亲的汽车。车队开走的那一刻,林振明躲在家里哭出了声。

高三那年,林振明母亲得病死了,林振明退学了。那年冬天他报名参军。去乡里报到那天,他特意拐了个弯儿,从刘霞家门前经过。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出老远,林振明一回头,看见有个人影在门口一闪……

刘霞说:“十年了,你没变。”

林振明笑了一下:“怎么可能?!十年时间,变化很大。”

两人太长时间没见,好多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刘霞问:“你孩子多大了?”

“我还没结婚。”“没结婚?”刘霞有些吃惊。

“嗯,谈过几个,没合适的,就拖下来了。”

刘霞停顿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林振明问她:“你怎么样?过得好吗?”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刘霞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摇摇头:“不好,他爱喝酒,喝完就打我、打孩子……”

这回换成林振明不知如何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刘霞又问:“参军以后,你怎么再也没回村里呢?村里人都惦记你呢,都说你去大城市当干部了。”

林振明呼了一口气:“娘没了,回去看谁啊!”

刘霞低下头:“是,没值得你看的人了……有时候,我真恨我爹和我哥。都怨他们,毁了我一辈子。”

林振明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

“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

“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

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没等刘霞说话,保洁大妈拎着笤帚走过来,掏椅子底下一个烟头,不小心带倒了地上的手提袋,里面的物品散落出来,其中一个锃亮的手铐格外扎眼。

刘霞惊讶地看着林振明和男人把东西捡进手提袋重新放好,低声问:“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有这东西?”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

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

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

“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说完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你是在执行任务吧?”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是。”

刘霞恍然大悟,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悄悄地问:“他……是罪犯?”

“嗯。”

“他干什么了?”

“骗了别人8万块钱。”

刘霞“哦”了一声。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

中年男人没有看他俩,也不知道听到谈话了没有。

刘霞有些伤感,幽幽地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是干大事的人。”她叹了口气,又说道:“也不能全怪我爹和我哥,是我自己太软弱。”

一个车站值班员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检票口旁的小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咔咔写下几个字,然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声:“1227次开始检票啦!”候车室里一阵骚动,很多人站起来,把行李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向检票口走去。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刘霞有些失望地缩回手,随即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从旁边座位的旧报纸上撕下一条空白边,在上面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递给林振明说:“这是我的手机号,记得给我打电话。”林振明接过纸条说:“好的。”刘霞站起身,背上小包,拉着行李箱,说:“再见。”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对林振明说:“注意安全。”林振明点点头:“好,一路顺风!”

看着刘霞的身影消失在检票口通道里,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林振明听到“刘霞”这个名字时,他“一激灵”,这一细节描写足见刘霞在他心中的非同寻常的存在。
B.当说起身边的“罪犯”时,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
C.刘霞在临别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林振明注意安全,这体现了她的善良、纯朴及对林振明的真挚情义。
D.林振明、刘霞、陈警官在候车室偶遇,他们简短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悲苦与无奈,其中又闪烁着人性至真、至善的光芒。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陋嘈杂的车站候车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使两个人的偶遇耐人寻味。
B.小说中人物对话简短朴实,不时伴随着沉默,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真实感人。
C.小说并未具体交代林振明十年间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林振明、刘霞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3.有人说陈警官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对此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