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诸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牺牲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好吧,我可以劈……”

⑦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是这样,奥莉加,”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去了。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把胳膊时向两旁甩着,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⑧“大概我们妨碍这女人喝咖啡了,”斯克沃尔佐夫想道,“这么个凶婆娘!”接下去他看到,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⑨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

⑩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第②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乞丐”的外貌,分析其作用。
2.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赏析小说第段的妙处。
4.评析本小说的思想意义。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吉·塞斯勃隆

⑴在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一个院子里,长满了葡萄藤,这让整个院子看起来像个秘密花园。这些葡萄藤在阳光下,慢悠悠地爬上院子的红墙,有的还延伸到了窗户,把窗台装扮得清新怡人。正对着窗户,从葡萄藤中间露出一段管子,正好有一握粗,那纯白的外壳隐藏在深绿的葡萄藤中,远望去像碧天里的一颗星星。总之,它悄悄地藏在葡萄藤中,谁也不知道它通到哪儿,用来干什么。可是,有一只小鸟每年都来这儿做窝,它待在里面刚刚合适,就像一粒子弹装在枪膛里似的。它仿佛呆在它自己的王国里,感到很安全,很清净,还常常探出脑袋,用嘴玩弄一下葡萄藤,然后试试嗓子,接着就从早到晚都放开嗓子唱起歌来。

⑵附近一间办公室里有个年老的办事员,总开着窗户谛听。每天上午,他第一件事就是开窗,而下班前,他最后一句话就是对鸟儿说声再见。可是,有一天,工人来修理滑落在墙上的檐沟。您爬上去以后,把那段管子给拔下来,它什么用也没有!于是,鸟儿飞到别的地方藏身去了。在窗子边办公的那个老头儿觉得很不舒服,工作没精打采。过了好几天,他俯身到窗外,用手拨弄葡萄藤,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难受,这么阴郁……

见鬼!见鬼!

他擦了擦脑门子。见鬼!见鬼!他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四十年了,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每天要写同样多的公文,每天有同样多的记录要归档,同样多文件要研究……四十年啦,而今天……

⑸他摘下眼镜、小圆帽和套袖,没有对他的同事们解释(他怕一提起来就发火),径自下了楼,打算去管理处诉苦。可是,走到半路他觉得自己心中的委屈似乎有些孩子气,而且这么做也决不会使他再听到小鸟的歌声。他又从原路返回办公室。一整天都压着一股火,还早退了二十分钟——四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⑹过了不久,老公务员再也忍受不了这漫长、无聊的日子,便要求退休。不巧的是,只有他认识同办公室的那位女同事的笔迹。在发生了几次差错以后,那位女职员也不得不辞职。可是,二十年来,她说什么话都变成了习惯,对面那位职员虽然耳聋,只要看看她的嘴唇怎么动就知道她说什么。现在聋子失去了唯一的翻译,不能继续工作了,只得接着告退。

⑺然而,只有聋子一个人知道档案的分类法。他走了之后,档案出现了混乱,接手的人因此被解雇——当然并不是没有争吵,而是在这古老的房顶下发生了一起最为激烈的口角——该办事员工作效率很高,可是性情暴躁。他哥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一起离职了,因为他们是科西嘉人。

⑻那位老兄十分高傲,说走就走,完全没有把工作交代一下。他本来是负责检查学士院房屋维修情况的。这幢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了。十月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檐沟坏了,雨水从天花板渗了进来,地板塌了,墙壁裂了缝。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变化,要不是一个人得病死了,一切还都看不出来。

⑼房屋破坏的情况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弥补。于是,人们扛来一个大型脚手架,靠在不太结实的墙上,把快塌的墙都推倒了。

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冷遇,官方的建筑师忽然发现楼里有许多阁楼间、贮藏室和秘室——按他们的说法有许多浪费了的地方。文化部认为自己的房子太挤,扬言要把这座大楼拨归他们使用,法兰西学士院当然不答应。一大群法学家和典籍学家纷纷研究大楼的所有权,撰写回忆录。另一方面,人们又画了许多平面图,就这一争执交换了各种颜色封面的公文。也就在这个时候,维修工作中断,连脚手架也开始摇晃起来了。

⑾官司一直打到内阁。内阁声称若干年之后才宣布判决。有时候,夜里有几块隔板掉了下来,几段不结实的墙坍塌。

⑿也有时候,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走进院子里,一面摇着头,一面长时间地观察这座破败的大楼。还有时候,一只非常小的鸟儿,唱着歌从这堆废墟上飞过。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家经典》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小说结尾再次提到老公务员和小鸟,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1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瑞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酒

(台湾)琦君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装,还有个家家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①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文章为何以“春酒”为题?
2021-03-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12
20-21高一·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桃花

李修文

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一簇一簇,从黄土里钻出来,或从岩石缝里活生生挤出来,铺展在一起,偶尔中断,渐成连绵,再被风一吹,就好像,世间的全部酸楚和穷苦都被它们抹消了。山桃花,它们是多么赤裸和坚贞啊:满树满枝,几乎看不见一片叶子,唯有花朵,柔弱而蛮横地占据着枝头。

为了写作一部电影剧本,我一个人来到陕北角落里这座名叫“石汽梁”的村庄。村庄空寂,学校闲置,年轻人早已都远走高飞,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年人里,好几个是患了重病再回来的人;我住的那一口窑洞,背对着一座山,满墙透风,窗户几近腐烂,到了夜晚里,甚至会有实在挨不过寒冷的狐狸奔下山来,从窗户外腾空跃入。渐渐地,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悔意,是啊,不写这部电影就一定会饿死吗?几分钟后,我拎着简单的行李出了穿洞,我大概知道,在山脊上一直走到天亮,会看到前往县城的大客车。也就是在此时,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山桃花们,好像是被雪粒子砸得清醒了,这才想起我与它们还未及相亲,于是,凭空里造出了机缘,将我拦在了要害之地——

我蹲在它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叹息一声,接着往前走,哪里知道,刚刚走出去几步,一场灾害便在我身后发生了:脚底的小路突然变得颤抖和扭曲。我回过头去,一眼看见途经的西坡正在崩塌——沙块和黄土,断岩和碎石,瀑布一般,全都不由分说地流泻、碾压和狂奔,这么大的滑坡,我是头一回见到。

也不知道为什么,烟尘里,我却心疼起了那些快要被冻死的山桃花:经此一劫,它们只怕全都气绝身亡了吧?哪里知道,根本不是——突然,像是雪粒子瞬时绽作了雪花,像是一只爆竹的引线正在嗞嗞冒烟,一颗花苞,对,只有一颗,它轻轻地抖动了一下,而后,叶柄开始了不为人知的战栗,萼片随即分裂。我心里一紧,死死地盯着它去看,看着它吞噬了雪粒子,再看着花托在慌乱中定定地稳住了身形。我知道,一桩莫大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是的,一朵花,一朵完整的花,闪电般,就这么开了出来。在烟霾里,它灰尘扑面;在北风里,它静止不动,小小的,但又是嚣张的!我看看这朵花,再抬头去看看昏暗的天光,一时之间,竟然震惊莫名。更多的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像是领受了召唤,更像是最后一次确认了自己的命运,哗啦啦全都开了。现在,它们不再是眺望彼此了,而是用花朵重新将彼此连接在了一起。就在此时,山巅上再次传来巨大的轰鸣,烟尘愈加浓烈,小石子甚至已经飞溅到了我身上,我置若罔闻,屏住呼吸等待着发落,是的,最后仅剩的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它们来发落我。

它们终归没有辜负我:就在它们即将被彻底掩埋时,它们开了。随即,轰隆隆滚下的黄土和碎石将它们吞没,从此再无了踪影。天人永隔之后,它们并未见证我对自己的发落:我留在了石圪梁。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过一场盛大的抗辩。这场抗辩里,哪怕最后仍然被掩埋,所有的被告们,全都用尽气力变成了原告:也许,我也该像那最后时刻开出的花,“死到临头”都要给自己生生造出一丝半点的呈堂证供?也许,石圪梁里,酒坊和羊圈,枣树底下和梨树梢上,更多的抗辩和证词还在等着我去目睹、见证和合二为一?

——这么想着,天也快亮了,一阵“信天游”从天际里响起,义士一般,持刀刺破了最后的夜幕,雪粒子好像也被吓住了,戛然而止。

据说,一年四季中,也就是冬天里,在外卖唱的瞎子老六才被迫回村子里住上一季。“太阳出来一点点红呀,出门的人儿谁心疼。月牙儿出来一点点明呀,出门的人儿谁照应。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出门的人儿回家难。一难没有买冰糖的钱,二难没有好衣衫……”他清了清嗓子,满面笑着说,他早已听说个外乡人住进了村里,又连声说我来这里受苦了。

他从枣树底下走到了石磨盘边上,咬了咬牙,喉结涌动了一阵,再仰面朝天,满脸上都是雪花,他满身的气力好像都灌注到了嗓子里,“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满天星星没月亮,叫一声哥哥穿衣裳。满天星里没月亮,小心跳在了狗身……”

那歌声,我该怎么来描述它呢?只觉得全身里灌满了酒浆,手脚热烘烘的,眼窝和心神,也全都热烘烘的。再看那瞎子老六,他不再停留在原处,却像是一头拉磨的骡子,绕着石磨盘打转,一边打转一边继续唱。

我多少有些好奇,一边搀着他往村子里走,一边问他,为何不肯离开那石磨盘半步?瞎子老六竟然一阵神伤,这些“信天游”,其实是唱给一个死去的故人的,想当初,他还没有满世界卖唱的时候,唯一的活路,就是终日里和故人一起,在这晒场上给人拉磨。他那故人,寻常的“信天游”都不爱听,要听,就只爱听些男女酸曲。

瞎子老六说完了,径直里朝前走出了几步,笑着对我说,打今日里起,他便要再去黄河两岸卖唱了,所以,现在,他就不再进村了。我终究还是未能忍住好奇之心,追了上去,他的那个故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信得过我,隔三岔五,我也许能够去他的坟头稍作祭奠。瞎子老六下意识地仰面,喉结又涌动了一阵,然后,他才笑着摇头,又下定了决心,告诉我,他的那个故人,是一头骡子,一头骡子,哪里有什么坟呢?可是,在这世上啊,除了它,我实在是没有别的故人了。

我没有再去追上他,看看他,再看看远处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一股巨大的迫切之感破空而来:是的,迫切,我要迫切地看清楚,那些寻常的庄户里,还深埋着什么样的造化?在那些穷得揭不开的锅里,在那些举目皆是的石头缝里,还有什么样的情义乃至教义此刻里正在涌出和长成?

(删改自《七杯烈酒》)

1.理解文章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最后仅剩的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它们来发落我。
(2)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过一场盛大的抗辩
2.文章第二段为什么不避其繁地写逃离石圪梁?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4.文章先写山桃花,后写瞎子老六,看似割裂,实则有内在联系,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1-03-2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13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上班族的一日

①十年了,他想。十年来,他过着千篇一律的、上下班的生活。到台湾莫理逊以前,他在两家不同公司待过。五年前,他在这宽敞的、华丽的吹着实实在在的冷气的办公室里,找到一张桌子。但是从来也不曾在应该是上班的、星期三的上午,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对于“上班族”,家毋宁只是一个旅邸罢,他想。十年来,他生命最集中的焦点,最具创意的心力,都用在办公室里的各项工作上。第一年,他从会计员升高级会计员;第三年,他升信用组主任;同年秋天,他调升表报组主任。

②然后,他开始成为野心勃勃的杨伯良的心腹。也就在那时,他开始热心地想望副经理的位置。薪水高、配车子,这都还在其次。黄静雄想望着副经理的椅子,还因为工作会轻闲些。那时他就有时间和心思的余裕继续他在大学时代没有拍完的一部纪录片。

③他于是站了起来。他一眼就可以看见靠在客厅右边墙的他的书架上,一排破旧的、关于电影的书。罗塞里的专集三本,安德烈·巴桑等人关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研究论文集,以至于最初级的Young Film Maker。这些全是他在大学时代耽读、并据以做梦的书。

④大学的“影响社”里,他是个没有摄影机的拍片迷。他为那些有摄影机的社员写脚本,跟在他们后面谦卑而又热心地提拍摄上的意见,帮他们做剪接,然后从试映室走出来,孤单地踩着破旧的脚踏车回家。就在那些孤单的、几乎绝望地渴想着自己有一架摄影机的贫困的夜归的时光,他立定要以单车为主题,拍一部纪录影片的志向。他的第一个镜头,是从车把照下去的转动的轮子,和不断地碾过去的道路……

⑤和美娟论及婚娶的时候,他在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上班。美娟的家,一定要按照风俗收一点聘礼。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师专甫毕业的、很传统地爱恋着他的美娟提起,请女方也以一个十八厘米摄影机作为嫁妆带过来。婚后,直到他进入台湾莫理逊前的贫困的、甜美的两年,他断断续续地拍了大约有五百呎的毛片。

⑥就在昨夜,他才又想起整整搁置了四年许的毛片,和于今已嫌老式的摄影机。

⑦——搁下那么久了。趁着这一段时日,再拍个百来呎。

⑧——从脚踏车的转动的轮子开始,再照后座上的便当盒,然后让骑单车的最低等的“上班族”逐渐没入私家轿车、计程车和公车的街道中。然后,镜头调上矗立的、积木似的大厦的森林……

⑨——Bertland,家伙!竟而让他骗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

⑩——以后的生活吗?美娟近三四年来存起来的薪水,就是让我闲个一年半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上班,几乎没有人知道,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一点点可笑的生活的保障感,折杀多少才人志士啊。

——Bertand,我岂是好对付的吗?我知道每一张发票,每一笔歪账最真实的故事。我知道你和海关、和几家厂商最内幕的关系。哼,我岂是好对付的吗?

昨夜他转辗、反侧地想。也不知过了午夜的几时,才沉沉地睡去。他原想今早把封存着的摄影机取出来擦拭。但杨伯良今晨的电话,竟而使他松懈下来。下午擦吧,他想。他深深地坐在沙发上,逐一审视着被勤劳的妻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客厅。他想起刚结婚的时候,分租了一间仅仅够摆一张新床、一张镜台,两个塑料衣柜的房间,和人共用一个厨厕、客厅。

两年以后,他在比较嘈杂喧闹的小弄口,租到二十坪出头的小房子,一厅一房,厨厕皆全。初为女儿萱之的父亲,也正在那个时候。进入台湾莫理逊的第三年,他总算七拼八凑地背着利息,弄到了这间三十六坪的公寓。就这样地,他在数不尽的上班和下班的生活里,过了十年。他静静地坐着,注视着美娟的一盆虽然有些颓萎了的、却仍不失人工荒趣的插花,无端地感到不能言说的、凄楚的空虚……

临近中午的时候,他开始漫不经心地读着巴桑的《电影论》。当他在这里那里读着类如这样的句子:

“……(《单车失窃记》)的论旨,就是如此奇妙地、令人愤然地简明;在这个工人所生活的世界里,穷人为了生存,就必须相互偷窃……”

“意大利电影能在西方世界中拥有广泛的道德观众,便是由于它对现实的刻画之重要意义。当这个世界已经再度被仇恨、恐怖的鬼魂所费,在真实已不因其本身而受到喜爱,在真实被视同某一种政治性的象征而受到排拒、驱逐的世界里,意大利电影在它所描述的时代中,发出了改造世界的人道主义底光芒……”

他感到惊慌、生疏,甚至于愤怒了。他随手把书扔到茶几上。他开始在客厅、萱儿的小卧室和厨房间来地走,到处张望。然后他想起一些不常相聚的朋友,开始给他们拨电话。

“忙不忙?”他说。“真忙呀,”对方说,都一点儿也不像在抱怨,“我现在正忙着做一个九百五十万的广告计划,嘿,真忙。”一个干上业务推广经理的大学前辈说:“我们要整个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才能把这项美国进口的东西推出去。推出去!嘿,忙啊。”

“怎么,在家里享清福呀?”一个专门收买台湾的体育用品以出口的同学说。他当然没有说他辞职不干。他说他在度年假。“啊,annualeave!你们高等上班的,就是比我们做生意的好。”对方说。他呵呵地笑,他说:“美国公司嘛,有制度。”他竟而有些得意了。“你去忙吧。”他寂寞地说。对方居然欣然地挂了电话,抛下一句:“这年头,做生意不容易,就是忙死了,也只够挣一碗饭吃罢了,嘿嘿……”

他忽然感到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了的孤单。他这才想到:这一整个世界,似乎早已绵密地组织到一个他无从理解的巨大、强力的机械里,从而随着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辞色地转动。

一大早,无数的人们骑摩托车、挤公共汽车、走路……赶着到这个大机器中去找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位置。八小时、十小时以后,又复精疲力竭地回到那个叫作“家”的,像这时他身处其中的,荒唐、陌生而又安静的地方,只为了以不同的方式喂饱自己,也为了把终于有一天也要长成为像自己同其遑遑然的“上班族”喂饱——养大……

(节选自陈映真《夜行货车》,初刊于一九七八年九月《雄狮美术》第九十一期)

1.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2.小说中的黄静雄为什么要给一些不常聚的朋友打电话,请你结合小说情节进行合理分析。
3.有人评价陈映真的《夜行货车》是“温馨深沉的人间爱,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哀歌”,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2021-03-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24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在天上飞

舒婷

①清晨还在做梦,听见长廊上阿姨锐叫不迭,以为打劫,匆匆披衣倒屣开门营救。不料,见青花鱼缸旁,一地扑扑乱跳的鱼儿,大多已鳞伤鳍残肚破,惨不忍睹。

②肇事的流窜犯们是西墙废墟里一帮自由猫,早已翻栏越垣,凯旋而去。

③两年来的惨淡经营,我饲养金鱼初见成效,强盗猫就来洗劫,它们经常团团围坐缸沿,开作品讨论会似的逐条点拨。并不是见鱼就下嘴,而是疾挑出一批,满地蹦跳,然后戏弄扑跃。最后还挺奢侈,留下一个个死不瞑目的大鱼头,让人恨得牙痒痒。

④前年春节,看到菜市场有缤纷大金鱼便宜出售,心血来潮买了四条,养在脸盆里。不料过几天,忽然连续产下许多卵。生怕它们自食其籽,遂专门买了一个酒瓶式玻璃鱼缸,赶紧把父母亲鱼捞走另过。一周后,孵出了不计其数的发丝一样纤细的鱼苗。

⑤这些计划外的超生鱼苗,顿时成了我们一家的援救中心。丈夫当天过海到厦门新华书店,买《金鱼养殖》《中国金鱼》等好几本杂志,好像不久将要开个水族馆。儿子根据书中指南,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商讨螺旋藻,据说把鱼苗养在这种绿泱泱的水里,就像把羊羔放在草场上一样。可是藻汤有限,母本仅一小杯,即使投进小苏打加紧晒太阳生产,仍然僧多粥少。依书上教案,煮蛋黄,纱布捏洗,很快发现沉淀成渣,恐怕水质腐坏又频频换水。鱼苗太小,搬迁不易,每天总要连水倒掉一批,不知余将剩勇能否在下水道里茁壮成长?除了四处送人之外,留存尚有几百条,居然比它们的父母亲们活得更长。

⑥第三天热点过后,丈夫已不闻不问。儿子偶尔探访,不见其逐日斑斓,兴致萧瑟。我劳心劳力独立抚养,折腾一个多月,不见鱼长大。狠心悉数倒进天台上的大水缸,任它自生自灭。到后来,水缸里鱼苗都不见,代之活泼弓伸的孑孓。奇怪,究竟该谁把谁吃了?

⑦小时候,父亲在天台的废蓄水池里(旧时鼓浪屿无自来水,每户人家均有水井和水泵,天台上筑蓄水池)随意投了几条小金鱼,再无关照。来年发现绿油油的水中,有半尺长的彩鱼出没。接着大旱,池水干涸,不见鱼的踪影,似乎水遁了。幼小的我,曾经闹着要跟堂兄弟到海边钓鱼,他们为了安抚我,在井边设几根饵线让我揪着。忽然饵线大动,我在狂喜与惊骇之下,几乎翻落井中。大人们闻声而来,联手拉上一条大鲫鱼,肥硕无比,头尾都露在了脸盆外。原来是哥哥,淘气时把几条小鲫鱼扔到井水里,他自己都忘了。

⑧因此以为,养鱼我应该有家族遗传。既然鱼缸、捞网、饲料都现成,还有几本教科书辅佐,我决定重开旗鼓。

⑨人都以为金鱼生活简朴,只需清水和颗粒饲料;性格温良恭俭让,不扰民不缠人,也不传染狂鱼病什么的。等到登门入户,才知道金鱼的娇慵,委实一样难伺候。

⑩开始那一年,我见鱼贩子比见朋友还勤。每进新货,我都要蹲在那里挑几条新品。一边不惜血本狂买,一边前仆后继夭折,几本经典都快翻烂了。仅鱼药就集一小篮。各类抗生素、高锰酸钾、甲基蓝、小苏打和盐。春秋季节,隔离住院的病鱼分放好几个小盆,常规药液泡洗20分钟左右,有时一忙,怕把鱼腌坏了,只差捏个秒表守在边上。死鱼捐躯在花盆里,芍药、海棠与荷氏凤仙,遂开得风花雪月,宛若金鱼浮上枝头。

⑪等到鱼们逐渐安家乐业(它们有什么“业”?整日游手好闲!),我上朋友家去做客,所带礼品都是精品金鱼。一再骄傲地宣称,是驯服(不必输氧)并且消毒过的。附送冰冻红虫与鱼病防治复印件。时时打电话探问并遥控,骚扰得人家既收养不起,又弃之有愧。后来听到我提起金鱼,都掩耳而逃。

⑫早起喂鱼是我的必修课,龙睛、水泡、珍珠鳞,摇头摆尾点名报到。那鱼又傻,只要有影子映在水面,即以为亲人来了,都浮上水面来嗷嗷待哺,遂被群猫利用。为抵挡猫嘴日夜觊觎,缸口交叉架了几根木棍。

⑬那天和鱼相亲相爱后,忘了把木棍一一架回去,转身就听见“泼喇喇”一声,一只大鸟从我头顶掠过,长长的喙正叼着我最心爱的鹤顶红。都说鱼有苦难言,那一瞬间,我却深信我听见了它无助的哭喊。

⑭请工匠设计铁丝网盖以后,我平心静气,邀猫、邀鸟,一起隔网观鱼。

1.第7段中作者回忆了一段与鱼相关的幼年往事,请简析其作用。
2.这篇散文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颇具幽默感。试找两处语句,请简析其作用。
3.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曾经引用美国作家纳塔莉·安吉尔的一句话:“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请结合这句话,探究这篇散文的主题意蕴。
2021-03-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05
20-21高三·浙江·期末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晩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富有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也完全不能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晩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4.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上·浙江·期末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的。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改)


【注】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
3.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4.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句的意蕴。
2021-03-1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10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节选)

[美]凯特·肖邦

因为知道玛拉德太太正受着心脏问题的困扰,所以人们努力做到尽可能婉转地报告她丈夫的死讯。是她姐姐约瑟芬用断断续续的句子和半遮半掩的暗示告诉了她。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那里,在她身旁。当人们收到那场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在报馆里,而布兰特里·玛拉德的名字就列在死亡名单的第一个。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短的时间里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他急忙赶来,力图赶在那些不够小心委婉的朋友带来这坏消息之前。

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这个消息。她立刻就哭了出来,近似绝望地扑到她姐姐的怀里。当那悲痛的暴风雨慢慢退却后,她独自去了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窗户对面,有一把舒服宽大的扶手椅。她疲惫不堪地把身子陷在椅子里,这疲倦占据了她的身体,似乎也侵入了她的灵魂。

她看到屋外的开放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在轻微颤动。空气中弥漫着雨的美妙气息。一个小贩在下面的街上叫卖着他的货物。远处传来飘渺的歌声,而无数的麻雀在房檐上叽叽喳喳地叫着。

在她窗户对面的西方,云彩飘到一起,堆叠起来,而蓝色的天空就这一块那一块地从云朵中露了出来。她坐在那里,头向后枕在椅子的垫子上,几乎一动不动,除了有时喉咙里的一声抽泣使她全身摇动外,就像一个哭得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继续抽泣。

她很年轻,有着一张姣好平静的脸,脸上的线条表现出克制,甚至还有一种力量。但是现在她的眼睛里只有一种呆滞的凝视,目光定在了远方的一块蓝天上。这不是深思的眼神,而只是思维的停顿。

有种东西正向她靠近,而她在恐惧地等待着。那是什么?她不知道;那东西太微妙太虚无飘渺,无法说明。但是她感觉到了,它正在空中蔓延,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香气和颜色向她靠近。

现在她的胸膛纷乱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这正向她逼近,要控制她的东西了。她挣扎着想靠自己的意志把它击退——可这意志却和她洁白纤弱的双手一样无力。

她放弃了反抗,一句细细的低语从她微微分开的嘴唇间溢了出来,她低声地一遍遍地说着:自由,自由,自由!曾经空洞的目光和恐惧的眼神已经逐渐退去,她现在的眼神敏锐明亮。她的脉搏快速地跳动着,流动的血液使她的全身都得到了温暖和放松。

她没有去想此刻拥有的感觉是否是巨大的喜悦。一种清晰兴奋的感觉,使她根本无暇顾及此事。

她知道,当她看到丈夫那双和善温柔的手变得僵硬,看到那张永远带着爱意面对她的脸变得毫无表情的时候,她会再次哭泣的,但是悲痛之外,她看到了即将到来的绝对属于她自己的未来,而她伸展开双臂欢迎它们的到来。

在未来岁月里,没有人为她而活,她也将为自己生活。将不会再有别人强大的意愿压倒她的意愿,虽然人们盲目固执地相信他们有权利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一个同等的生命上。在这短暂的觉醒时刻,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在她看来都无异于犯罪。

然而她确实爱过他——有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她不爱他。这有什么关系!她突然间发现表达自我的自信才是她生命存在最有力的推动力。在这种自信面前,爱情,那未解的谜团,又算得了什么!

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她不停地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钥匙孔,一直在求她开门。路易丝,开门!我求你了,开开门吧——你会让自己生病的。你在干什么,路易丝?看在上帝的份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不,她正在通过那扇敞开的窗户痛饮生命的长生不老药呢。

她的想象在那些即将到来的日子里纵情狂欢,春天,夏天,各种各样只属于她自己的日子。她飞快地轻声向上帝祈祷着让生命变长。而就在昨天,当她想到生命会很长时还感到不寒而栗。

最后,她终于在姐姐的一再请求下站起身来开了门。她的眼中带着兴奋的胜利的表情,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表现得就像一位胜利女神。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走下楼去。理查德正站在楼下等着他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打开前门。进来的人是布兰特里·玛拉德,有一点风尘仆仆,镇定地提着他的衣袋和雨伞。他离那事故现场很远很远,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事故。他惊愕地站在那儿,听见约瑟芬尖厉地叫声,看见理查德飞快地移动着,想把他挡住不让他妻子看见他。

但是理查德还是太晚了。

医生来了,他们说她死于心脏病——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

1.小说多次写到了“门”与“窗”,你认为“门外”的世界和“窗外”的世界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分析布兰特里·玛拉德这人物的形象及意义。
3.你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对玛拉德太太死因的描写。
4.凯特·肖邦是一位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五岁丧父,三十一岁丧夫。在本文完成后不久,她在日记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如果自己能让丈夫回到人世,她宁愿放弃“过去十年(她的)成长”。结合这个背景,分析小说作者对玛拉德太太的态度。
2021-03-12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绍兴高中语文00058-152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德惠

汪曾祺

我与蔡德惠君说不上什么交情,只是我很喜欢他这个人。同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几年,彼此似乎是毫不往来。他不大声说话,也没有引人留意的举动。除了他系里学术的集会,他大概是很少参加人多的场合,我们那个时候认得他的人恐怕不多。我只记得有一次,一个假日,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的空空的,树木特别的绿,他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非常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他仿佛一直是如此。既是一个人,照理都有忧苦激愤,感情失常的时候,蔡君短短一生中自必也见过遇过若干足以扰乱他的事情,凡我历次所见,他都是那么对世界布满温情、平静而自然的样子。我相信他这样的时候最多。也不知怎的一来,彼此知道名字,路上见到也点点头。他人颇瘦小,精神还不错。

我离开联大到昆明乡下一个中学去教书,就不大再见到他。学校同事中也有熟识他的人,可谈话中未听到提过他的名字。想是他们以为我不认得他。再,他人极含蓄,一身也无甚“故事”可以作谈话资料,或说无甚可以作为谈话资料的故事。我就知道他在生物系书读得极好,毕业后研究植物分类学,很有希望。研究室在什么地方,我亦熟悉,他大概经常在里面工作。

有一次学校里教生物的两个先生告诉我要带学生出去看一次,问我高兴不高兴去走走,说:“蔡德惠也来的。”果然没几天他就来了。带了一大队学生出去,大家都围着他,随便掐一片叶子,找一朵花,问他,他都娓娓地说出这东西叫什么,生活情形,分布情形如何,有个什么故事与这有关,哪一篇诗里提到过它。说话还是轻轻的,温和清楚。现在想起来,当时不觉得,他似乎比以前更瘦了些。是秋天,野地里开了许红白蓼花。他似乎是穿了一件灰色长衫。

后来,有一次,雨季,我到联大去。太阳一收,雨忽然来了,相当的大,当时正走过他的研究室,心想何不进去看看。一推门就进去了,我来,他毫不觉得突兀。稍为客气的接待我。仿佛谁都可以推开他的门进去的一样。一进门我就看见他墙上一只蛾子,颜色如红宝石,略有黑色斑纹。他指点给我看,说了一些关于蛾蝶的事。他四壁都是植物标本,层层叠叠,尚待整理。他说有好些都是从滇西采来的。拿出好些东西给我看,都极其特殊。他让我拣两样带回去玩,我挑了几片木蝴蝶。这几片东西一直夹在我一本达尔文的书里,有一天还翻出来过。现在那本书丢在昆明,若有人翻出,大概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更无从想象是如何得来的了。那天他说话依然极其平和,如说家常,无一分讲堂气。但有一种隐隐的热烈,他把感情都倾注在工作上了,真是一爱的事业。

天晴了,我们出来,在他手营的小花圃里看看。花圃最亮的一块是金蝶花,正在盛开,黄闪闪的。几丛石竹,则在深深的绿色之中郁郁的红。新雨之后,草头全是水珠。我停步于土墙上一方白色之前,他说:“是个日规。”所谓日规,是方方的涂了一块石灰,大小一手可掩,正中垂直于墙面插了一支竹钉。看那根竹钉的影子,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不知什么道理,这东西教人感动,蔡君平时在室内工作,大概经常要出来看一看墙上的影子的吧。我离开那间绿荫深蔽的房子不到几步,已经听到打字机嗒嗒的响起来。

这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见过他。偶然因为一件小事,想起这么一个沉默的谦和的人品,那么庄重认真的工作,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

忽然有一天,朋友告诉我,“蔡德惠进了医院,已经不行了,肺差不多烂完了,一点办法都没有,明天,最多是后天的事情。”

“以前没听说他有病呀?”

“是呢,一直没发现。一定很久了,不知道他自己怎么没觉得,一来就吐了血,送医院一检查。……”

当时我竟未到医院里去看看他。过两天,有人通知我什么时候在联大新校舍后面的坟场上火化,我又糊里糊涂没有去参加。现在人死了已近半年,大家都离开云南,我又不知道他孤坟何处,在上海这个人海之中,却又因为一件小事而想起他来,因而写了这篇短文,遥示悼念。希望他生前朋友能够见到。

我离开云南较晚,走之前曾到联大看过几次。那间研究室锁着锁,外面藤萝密密遮满木窗,小花圃已经零落,犹有几枝残花在寂静中开放,草长的非常非常高。那个日规好好的在,雪白,竹钉影子斜斜的落在右边。——这样的结尾,不免俗套,近乎完成一个文章格局,虽如此说,只好由他了。原说过,是想给德惠生前朋友看看的。

(原载1947年3月7日《大公报》)

1.简析蔡德惠这一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作者称文章的结尾“不免俗套”这个“俗套”是指一般怀人文章常用的一种手法,请你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及其效果。
2021-03-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2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