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①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②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③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

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三处使用有误,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
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3 .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它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情节感人,人物形象典型,是一部奇书。请从下面两个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非常精彩,请问其中大观园中众人赛诗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世界各国文化丰富多彩,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大部头的名著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领略世界风情。请以阅读《红楼梦》为例,简要谈一谈你在阅读长篇文学名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大家借鉴。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翡翠

高海涛

虽然还没下雪,可是冬天还是如期到来了。

我住在这座城市最高的一幢居民楼上,新开发的小高层,12层。尽管一楼开了一家小饭店,但不会骚扰到我这高阁之上。只有打开北窗,才能看到小饭店在人行道上弄出的许多细碎的冰,像是一片不大的积雪。小饭店十分冷清,有一段时间,附近那家科研所的几名实习生经常光顾,才热闹了些。

我又看到了那两只鸟。一只赤色,一只青色,好像一对亲昵的燕子。天都这样冷了,它们为什么还没有迁徙到南方?

那是今年最热的一天,来了朋友,我们到楼下的小饭店就餐。我们挑了一张靠门的小条桌,桌子旁边有一台立式空调。其实不坐这里,冷清的小饭店里也很凉爽。人就是这样。除了我们还有一桌,也是两个人,喝得有滋有味。他们大概也是这栋楼上的,那个胖子——后来才知他是老板——把一个大大的鸟笼放在小小的桌子上,占去了一半的地方。多亏他们只要了两碟小菜,桌上才有了放酒杯的地方。

一只鸟,四个人,除了偶尔的碰杯声,就只剩下空调运转声了。“扑棱”一声,不知道从哪儿飞来了一只赤色的鸟,打破了宁静,那是一只人们极少见到的赤色的鸟。赤鸟要穿过塑料门帘时掉到地上,几乎是滑倒的样子。这只鸟与笼中的鸟看上去是一个品种。赤鸟飞到能看到鸟笼里青鸟的窗外,停下,一动不动,直直地盯着笼中的青鸟。青鸟也用一种凄婉的眼神看着赤鸟。它们就这样,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默默地看着,看着,然后齐声鸣叫起来,似乎在哭诉久别重逢之情。

从夏到秋,赤鸟总是去找青鸟,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鸣唱。人们一靠近赤鸟,它就箭一般飞上天空。我经常在阳台上看到赤鸟,偶尔能近观,其余都是淡淡月光中的一个影子。深秋的一天,老板兴许出于好玩,关了店门,把青鸟放了出来。青鸟不知从哪里飞到了我的书房,书房南面就是阳台,整栋楼唯一的露天阳台,没封。我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满足我晚上坐在阳台上看月亮的习惯。

老板一定是怕青鸟从我的阳台上飞跑,打来了电话,让我关上通往阳台的门,看到青鸟一定替他抓住。他说,这两只鸟看样子想结伴南迁。他还说,它们原来可能是一对,听说翠鸟雄性是赤色叫翡,雌性为青色称翠。

我一边接电话一边作思想斗争。是为人着想,抓鸟;还是为鸟着想,放鸟?人,是为了不让他的玩物跑掉;鸟呢,一定是为了伟大的爱情,为了它们的自由。我想,还是还给鸟爱情与自由吧,就像我能经常在阳台上看到月亮。

我刚拿定主意,妻子从外地出差回来了,手里还抓着那一赤一青两只鸟。

后来,妻子留下了那只赤鸟,青鸟还给了楼下。再后来,电视台来这家饭店拍了一部电视片——《神鸟》,为两只鸟编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于是,整座城市的人都想看到这两只鸟。

因为有了这两只鸟,小饭店生意火爆起来,不得不租下二楼的房子。这时,老板出了5万元从妻子手里买走了赤鸟。于是,饭店生意更火爆了,一下子租到了11层。一天,老板又到我们家谈租房事宜。妻子说,如果不是她捉住了鸟,饭店肯定不会这样火。于是,饭店老板答应一年给10万元租金。我不同意,可是我那在阳台上看月亮的小小愿望,却抵挡不住10万元的诱惑。

开始时,两只鸟在笼子里表演节目,重复着一个鸟类爱情故事。后来,老板让它们在大厅里表演,而且是从一楼一直向上飞着表演,一直到11层。开始是关上窗子和门表演,有一天,一个客人开了一下窗子,结果一只鸟飞了出去,一会儿就飞回来了。老板想,一只鸟是飞不走的,因为它们分不开。就想出了让一只鸟飞到外面,表演窗里与窗外的爱情节目。我的房子被租下了。楼道被打通时,两只鸟沿着楼道飞了上来,直接飞到了阳台,双双飞向了冬天的天空。等到老板去逮鸟,它们早就没了踪影。

我打开北窗,好像约定了似的,那两只鸟在饭店门前那块“雪地”上等我呢,好像与我道别。天,这样冷,它们还要南迁?路上将有怎样的磨难让它们承担?这时,翡翠鸟已经双双起飞了,它们扇动的翅膀与从夏到冬的歌唱告诉我:人都被它们战胜了,何况严寒。

回望阳台,它们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春节过后的阳光里了。

(选自《百花园》2007年第10期)

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间插叙了抓鸟放鸟的情节,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小说脉络清晰,对主要情节也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B.小说中“我”对“翡翠”这两只鸟儿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怜惜,矛盾;也有牵挂和对鸟儿重获自由的欢愉。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一双翡翠鸟重获自由,团圆的结局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令人欣慰。
D.小说使用写景式的开头,交待故事发生的季节和翡翠鸟出现的环境,引出“我”对这一对鸟儿命运的关注。
2.小说以“翡翠”为题,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文中三处划线都提到“在阳台上看月亮”,请分别赏析其作用。
2021-02-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

管广静

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无法远游。

这个深秋,窗外的桂花开得依旧热烈,一颗心在桂子的香氛里蠢蠢欲动。

去远游,去远游。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

那就出发吧!趁秋风薄凉,趁花儿未谢,趁山河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去赶赴一场红色之约。

当飞机延误,晚点降落时,才惊觉,这个叫茅台机场的地方,隐在群山中,如墨似紧,渲染出一幅山水丹青画。

遵义,这座位于贵州省北部的城市,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红色圣地。下榻宾馆后,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来到遵义,行程首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穿过紧华的街道,川流的人潮,我的脚步停留在红旗路80号,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前。红色的大门上方高悬毛泽东亲笔所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闹中取静处,惚若两个世界。

上主楼,过厅堂,穿跨院,北屋、东西屋,我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处,一一驻足,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

来遵义爬娄山关,是此行旅程必不可少的体验。

看山看云,云雾缭绕,山隐云中。车辆行驶在或高或低、或直或弯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一座又一座桥梁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制造之伟大!

经查阅资料,娄山关居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据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发生过多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后首个胜利,也让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才有了毛泽东写就的这首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作。时至今日,这首词依然鼓舞着后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和博大胸襟。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处偏僻,游客不是太多,却也正合我意。坐上景区内的摆渡车,穿过旅游小镇、陈列馆,来到纪念碑,爬上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的石刻前,向下俯瞰,南北两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尽收眼底。也真正地感受一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之情。

置身重崖叠峰,看峭壁陡立,观词碑,走百丈梯,步长空桥,绕雁鸣塔,听山风过耳,赏漫山的紫菀花。那一刻,且持彩练当空舞,与尔同消方古情。

一个人的旅行,是因为大座城。一些人,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酒香。

在遵义的最后行程,该是这个因酒而闻名海内外的小镇——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泰商聚茅台的写照,今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去之前,脑海里有太多的画面,而当我真正漫步其间,却发现所有的想象,都不及现实中的繁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真正是因酒而兴的小镇!

镇上建有国酒文化城园区,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反映茅台酒发展和酒文化精髓的一座博物馆,进入园区,小桥流水,藤蔓攀爬,建筑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因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以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区和实物,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影像于一体,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不远外排队的人群,是凭身份证可以买两瓶茅台酒的外地游客。我就不去凑这份热闹了。带一份闲适之心,在酒香的世界里走走停停,回眸远观。

出得园来,拾级而上,且寻一家酒馆,漫漫聊,浅浅议。时光,藏在我们的笑容里,忽隐忽现。

待我们步出酒馆,已是灯火璀璨。顺势而下,广场的音乐响起。这个本为纪念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修建的广场,如今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赤水河沿岸霓虹闪烁,彩虹桥倒映在河面上,不知道彩虹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里?

红星铁索桥是行人必到之处,每位游客都会站在桥上,立此存照,致敬红军四渡赤水的伟绩。我也未能免俗,让手机留住那一瞬间的微笑。

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当我再次坐上返程飞机,回到江苏的家乡时,蓦然回首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表明了“我”早就有了旅行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十分强烈。
B.“我”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后感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
C.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茅台镇,不仅因为它拥有茅台酒而名扬天下,也因为与茅台镇紧密相连的赤水河蕴含着特定的故事和意义。
D.文章结尾“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表达了“我”对这次红色之旅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为后文“我”想去旅游和红色之旅做了铺垫。
B.文章写坐车去娄山关时,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
C.文章引用《忆秦娥·娄山关》,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也给全文增添了文采。
D.“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运用比喻写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是令人惊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底线

娟子

血!

鲜血顺着吴玉的额头流到眼睛里,一片慑人心魄的红。

剧烈的头痛,让吴玉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年的茫然,车内的血腥气,将他拉回现实。

他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车祸。

人若点儿背,喝口凉水都塞牙。

吴玉在工厂下岗了。他和妻子买了一个临街的门市房,想开个超市,现在还差三万元资金做周转。

这三万元和谁借呢?想了半天,吴玉想到了老家的朋友王羽。

吴玉就给王羽打电话,本来是想说借钱的事,但一紧张,竟把借钱的事说成:王羽,我想你了!在老家县城吧?我明天回去看你。

王羽告诉吴玉,他正好开车来省城办事,让吴玉在家等他,办完事后来接他,一同回老家县城。

吴玉和王羽是发小。吴玉从小是一路被赞赏着长大的,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工厂做设计师。而王羽则是坏孩子中的标杆,逃学、打架如家常便饭。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就做起了水果生意。生意越做越大,直到现在成了县城的知名企业家。

王羽办完事,驾车到了吴玉家小区,接了吴玉,便出了城。

车在高速路上行驶,车快要到县城时,坐在副驾驶坐上的吴玉,刚要对王羽说借钱的事,一辆大货车逆行冲了过来,刺耳的急刹,惊惧的呼喊,与空间的混乱颠倒,几乎同时发生。吴玉抱住自己的头,被动地随着轿车撞击的惯性,在死亡即将来临的恐惧中颤抖。

吴玉睁开眼睛,下意识地看了看,场面比电影画面更惨烈。驾驶位置上的王羽双目紧闭,整个上半身压在方向盘上,脑袋上插着一块玻璃,而自己的脸也被玻璃扎出了血,但身体其他部位无大碍。

吴玉不敢再看,他害怕了,想赶紧逃走。

吴玉解开安全带,抹了一把脸上血,伸手扶正王羽,那一瞬间,他的手触到了什么硬物,那硬物就在王羽的身体倒过来的腰窝子里,两个座位的夹缝间。吴玉顺手一抽,发现那是王羽的鳄鱼皮手包。

包的拉链已经开了,露出三沓现金,一截露在外面,一截还在包里。应该是三万块钱吴玉打算和王羽借的就是这么多。

死亡的气息笼罩着车内,吴玉直勾勾地盯着那三沓钱,心跳如擂鼓。

吴玉的心很乱,怕王羽醒过来。他喘息着,心怦怦跳,将手慢慢伸向了那三沓钱。把钱攥在手里的时候,吴玉哭了,他后悔了,想把钱再送回去。

但就在这时,昏迷不醒的王羽忽然呻吟一声。

吴玉在王羽睁开眼睛的前一秒,迅速把钱揣进自己衣服兜里,然后胡乱把鳄鱼手包往座位下面一扔。

他怕了……他坐的车出车祸了,他的人生从此翻车了。

王羽哼了几声,睁开眼睛,动不了。

王羽的眼珠转到吴玉这边,张开嘴,嗓子拉着弦,发出呼噜噜的声音,许久,才问道:出车祸了?

嗯,大货车逆行,一连撞了好几辆。

王羽呼吸急促,闭上眼睛又睁开,张口喷出一口血……

吴玉被吓得语无伦次,一手把住心口,另一手把住兜里的钱,生怕它们跳出来,问道:王羽……你感觉怎么样?

难……受……疼。报警……报警没?

报了!

吴玉……你得赶紧出去,我……怕车爆炸!

吴玉会意,抹了把泪,费了好大力气,把副驾驶门打开,开辟了一条逃生通道。

吴玉打开驾驶室的门,他不知道王羽伤成什么样,但出去总比留在车内等着爆炸烧死强。他解开安全带,动手想搬王羽时,才发现王羽被卡在座位和方向盘之间。

吴玉使劲抬着座位,想把王羽拉出来。

王羽求生欲很强,咬牙想配合吴玉,可努力了半天,他全身能动的,只有一双眼睛、一张嘴还有一条胳膊。

空气中的汽油味越来越浓,吴玉你快走!别管我!

吴玉的眼前是重伤的王羽,后退一步是活路,兜里是罪恶的证据,心里是坍塌的意志。

吴玉不想活了!

王羽大喊:走啊!我不能拖着你一起死!

吴玉抱着王羽,没动,他等着,心里默数痛苦结束的倒计时……

救护车、消防车及时赶到,吴玉和王羽被同一辆救护车拉走,吴玉看着王羽,我回去把你包拿来。

王羽拉住他:不要了,命要紧,回去拿,多……多危险!

吴玉张着嘴,嗯了一声。

吴玉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怎么样,他在最后关头踏破了自己的底线,他前半生的善良、正直统统作废,全因这一次变成了天大的笑话。

而那个从小恶劣到极致的王羽,在最后关口,守住了底线。

手术室门口,王羽的家人等在门外。

吴玉慢慢走过来,他掏出那三万元钱,双手递到王羽的老爸面前,说:这是王羽的,事故发生后,我……我拿了!

众人沉默。许久,王羽的老爸伸手接过钱,反复看了看。吴玉不知他如何理解那句我拿了

半年后,吴玉的超市开业了。开业第一天,有酬宾送礼,顾客特别多,吴玉和王羽站在超市的门口,迎来送往,喜笑颜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血”字独字成段开篇,触目惊心,对血腥车祸场景的描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小说语言风格较为平实直白,但在简单中蕴含了丰厚意味,如“我想你了”“翻车”“我拿了”都体现出文学语言多义性的审美情趣。
C.小说整体上采用倒叙结构,其间又插叙了吴玉和王羽小时的成长经历,把两人对比着来写,不仅交代了两人关系,更是反映出教育对人的不同影响。
D.小说运用巧合这一表现形式,如吴玉缺三万元,王羽包里就正好有三万元等情节,将生活中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巧妙结合,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小说对吴玉心理变化的刻画细致入微,请依据情节发展作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可以省掉”,你觉得呢?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1-02-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种,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这短暂的一分钟,扰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堆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地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有时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地偶然在同来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谁知没等人家回话,车已经开动了。她追着它跑了好远。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这一晚,她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

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节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

(二)

意外

铁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

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

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节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层层蓄势,《意外》中人们对照片的看重,山杏一家照相前的准备,路上的不易,照相时的紧张等情节层层铺垫,“意外”水到渠成。
B.小说意象的选用别具匠心,照片、铁轨、火车、铅笔盒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作者借以传达了贫困地区的人们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渴求。
C.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哦,香雪》中描写了败草、荆棘、怪石等灰暗的景象,衬托了香雪内心的恐惧不安。
D.这两篇文章构思独特,以小见大。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重大的主题,文章却通过换铅笔盒和照相的琐碎小事来反映主题。
2.两篇小说都有“意外”情节的设置,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有人评论这两篇小说像“支冷峻而唯美的短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2021-02-05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篷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③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⑤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⑥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⑦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⑧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己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淡而充满韵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2.以第④段为例,赏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3.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1-02-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韦如辉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麻利锋虽然很担心,但也无可奈何了,只能由母亲去了。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麻利锋回去看她,她话不多说两句,就催他走,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比小区门房的梁阿姨翻捡得还认真。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阿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的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阿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

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儿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暴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就不行。这不,一下没看住,就出门了!唉!”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儿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在父亲去世前后的表现反差很大,反映出失偶老人如何安度晚年的社会问题,小说旨在提醒子女要对父母关怀之外,还要理解老人的心愿。
B.小说以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写作背景,反映了疫情之下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故事,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真实生动,感人至深。
C.从小说内容来看,母亲不想让人知道她去为武汉灾区捐款一事,这表现了她为人低调的一面,这一点使她的形象更显得高大。
D.本文塑造母亲形象时运用了神态描写,“神情十分失落”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担忧,“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表现了母亲捐款后的满足和兴奋。
2.小说开头写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反映麻警官的母亲闹着出小区、捡垃圾等情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母亲的心愿”在文中包含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2-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地市级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锔匠

李治山

锔匠是修理破瓷的手艺人。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干瓷器活儿的,就叫锔匠。锔匠也是心灵手巧大胆细致的手艺。虽然做锔匠是个穷苦勾当,但没有点儿天赋的人,绝对入不了这一行。白三是无定河边的名锔匠,不仅因为他手艺出众,更因为他利用手艺隔着黄河杀了一个日本小队长。

那时已是1943年初冬。白三正在绥德城给一家大户锔花碟子细瓷碗,一个黄河东过来的老西儿找到他,老西儿说他是柳林镇人,那里被日本人占了。本来他们这些乡绅总是定量给鬼子供粮食银子,就算花钱买平安,双方也还安然。不料他的一个仇家的儿子最近给日本鬼子当了翻译官。这汉奸儿子为了讨好日本人,把他家藏康熙官窑青瓷套金大花瓶的底给日本人露了,日本人三番五次捎话要他把瓷瓶送到军营让他们开开眼。他知道这瓷瓶是保不住了,但让中国的宝贝被鬼子带回小日本岛实在对不起先人,最后就想出个将瓷瓶砸烂再锔起来送给鬼子破瓶的主意。谁知一时气愤把瓷瓶砸破了,却没找上个能以假乱真的好锔匠。将瓷瓶拿出来看,却是一个喜鹊登梅图案的鎏金青瓷大花瓶,烧得十分精致,老西儿狠下心砸破了,算是恨透了鬼子。

这瓶砸得还算巧妙,只在瓶颈之下到肚儿中间正是在那梅花繁密处砸开个窟窿。白三锔匠一看。锔好后稍作描绘即可乱真,只是瓶口太小肚儿太大锔起来难度很高,当即决定上榆林城找南门外严伞匠配合。白三锔花瓶自创的绝招是将蚂蟥钉夹在各种镊子上,从花瓶里面穿出来,在外面将蚂蟥钉头缠住固定好,但这次老西儿的是口小肚大且瓶口完好的瓷瓶,再特殊的镊子也难以下手,这才想到去榆林城找严伞匠制作一个小伞撑子,把蚂蟥钉固定在伞撑上,将竹伞伸进花瓶,然后撑开小伞安置蚂蟥钉。严伞匠满口答应,不要一分一厘报酬,只是背着老西儿要白三答应他一件事。严伞匠老家在四川泸州,重庆城里的好几家亲戚被日本飞机炸得家破人亡。他把日本鬼子恨死了,想请锔匠想想办法,在瓶上做点手脚,把鬼子小队长毒死或毒残,出了这口恶气!那时的中国人哪有不恨日本人的?只要杀得巧妙,白三恨不得多杀些鬼子!

白三和严伞匠选好的毒药是俗称砒霜的鹤顶红,这种药人口沾着就亡,闻多了也会得病。但如何才能保证这毒药不沾老西儿又能放倒鬼子小队长,让锔匠伞匠大伤脑筋。两个人经过多次试验,轮着和老西儿聊天询问鬼子小队长的爱好习性,最后终于确定了一套天衣无缝的方案来。

半个月后,老西儿带着康熙官窑御制青瓷鎏金喜鹊登梅大花瓶去见日本小队长。那鬼子本是一个武夫,哪里能看出梅花金蕊乃蚂蟥钉印,看到梅枝上的细纹还以为是窑变的线条儿,抱着瓶子笑得满口流哈喇子,当即把瓶子扣下据为己有,直夸老西儿朋友大大的。老西儿便按照白三锔匠的吩咐,让鬼子闻闻瓶里的气味。鬼子一闻,一股淡淡的梅花馨香飘散出来。鬼子问老西儿这是哪里来的香味儿?老西儿说这瓶子妙就妙在自来梅香上。鬼子又让老西儿闻,老西儿也抱起贪婪地闻了。鬼子又叫汉奸翻译用温水洗了几遍,那梅香还是淡淡的。鬼子高兴得连喊几个吆西。这年冬天,黄河两岸连降几场大雪,天冷得连狗都赶不出家门。那个日本小队长是个惧冷的人,缩在屋里无聊,就时常将宝贝瓷瓶拿起案把玩一番嗅闻一遍。突然有一天觉得梅花的香味淡了。派一个鬼子兵跟着翻译官去问送瓶的老西儿,老西儿说多烤一烤,梅香味定会浓起来。当晚鬼子小队长按照老西儿的吩咐,品着茶将花瓶放在炉子边烤了半天,凑过鼻子一闻,梅香若有若无。也是鬼子该遭报应,他顺手将泡茶的清水倒进花瓶,涮出一盅子水闻了闻又品了品,终于尝到了浓浓的梅花味儿……

这桩公案,鬼子在中国时一直没有破获。鬼子投降后,那个神秘的瓷瓶在逃亡的日本兵船上被碰得粉碎。鬼子这才发现这瓶原来是个锔过的破瓶。接着他们又发现好几个蚂蟥钉都是空心的。

据说,解放后白三锔匠还专门过黄河拜访了一回柳林老西儿。他告诉老西儿锔完那个花瓶后一直提心吊胆,又怕瓷瓶到不了鬼子手里,又怕鬼子把瓷瓶搁在冰冷的地方,又怕毒死鬼子连累了老西儿。老西儿说,其实他已经知道锔匠伞匠把鹤顶红和香料用软蜡封进蚂蟥钉芯里,他故意唆使日本小队长把花瓶靠近火炉,时间一长,那软蜡便慢慢化了。本来以为那鬼子会慢慢中毒,没想到他会那么听话,一次把封蜡全部烤化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初冬”到“连降几场大雪”,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自然环境,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了后文日本小队长烤火和涮水的举动。
B.老西儿一气之下砸破瓶子,修补之后再送给日本人仅出于一时气愤,他给日本人缴纳粮税,和日本人“安然”来往,说明他的爱国之心并不纯粹。
C.日本小队长在发现“梅香”时“让老西儿闻”、“用温水洗了几遍”等一系列动作让作品充满紧张气氛,也突出了两位匠人用心之奇,手艺之高。
D.三处“又怕”细节,写出白三在策划方案时的忐忑心理,说明计划存在不确定性的变数,暗杀过程中可能存在多处风险,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闲笔不“闲”,开篇对“锔匠”职业的介绍看似闲笔,实则有意为之,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同时为下文情节发展奠定了叙事基础。
B.小说采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通过老西儿的气愤、白三的义举和严伞匠的仇恨,从正面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虐和中国百姓的奋起反抗。
C.小说很好地统一了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将“小人物”的复仇置于陕北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中,使得小说具有传奇色彩而又不失真实可信。
D.小说语言精炼传神,如“满口流哈喇子”“老西儿朋友大大的”“连喊几个‘吆西’”,三言两笔,便让一个贪婪愚蠢的侵略者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说“只要杀得巧妙,白三恨不得多杀些鬼子!”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巧妙杀鬼子”的?
4.分析“锔匠”白三这一“小匠人”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1-01-3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