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3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卖血的男人

余华

这天晚上,许三观和一个年过六十的男人住在一起,那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穿着破烂的棉袄,黝黑的脸上有几道被冬天的寒风吹裂的口子,怀里抱着两头猪崽子走进来,许三观看着他把两头小猪放到床上,小猪吱吱地叫,声音听上去又尖又细,小猪的脚被绳子绑着,身体就在床上抖动,他对它们说:“睡了,睡了,睡觉了。”

说着他把被子盖在了两头小猪的身上,自己在床的另一头钻到了被窝里。他对许三观说:“现在半夜里太冷,会把小猪冻坏的,它们就和我睡一个被窝。”

看到许三观点了点头,他嘿嘿地笑了。他告诉许三观,他家在北荡的乡下,到百里来,是来把这两头小猪卖掉,他说:“百里的价格好,能多卖钱。”

最后他说:“我今年六十四岁了。”“看不出来,”许三观说:“六十四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

听了这话,他又是嘿嘿笑了一会儿,他说:“我眼睛很好,耳朵也听得清楚,身体没有毛病,就是力气比年轻时少了一些,我天天下到田里干活,我干的活和我三个儿子一样多,就是力气不如他们,累了腰会疼……”

他看到许三观盖了两条被子,就对许三观说:“你是不是病了?你盖了两条被子,我看到你还在哆嗦……”

许三观说:“我没病,我就是觉得冷。”

他说:“那张床上还有一条被子,要不要我替你盖上?”

许三观摇摇头,“不要了,我现在好多了,我下午刚卖了血的时候,我才真是冷,现在好多了。”“你卖血了?”他说:“我以前也卖过血,我家老三,就是我的小儿子,十岁的时候动手术,动手术时要给他输血,我就把自己的血卖给了医院,医院又把我的血给了我家老三。卖了血以后就是觉得力气少了很多……”

许三观点点头,他说:“卖一次、两次的;也就是觉得力气少了一些,要是连着卖血,身上的热气也会跟着少起来,人就觉得冷……”

许三观说着把手从被窝里伸出去,向他伸出三根指头说:“我三个月卖了三次,每次都卖掉两碗,用他们医院里的话说是四百毫升,我就把身上的力气卖光了,只剩下热气了,前天我在林浦卖了两碗,今天我又卖了两碗,就把剩下的热气也卖掉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呼呼地喘起了气,来自北荡乡下的那个老头对他说:“你这么连着去卖血,会不会把命卖掉了?”

许三观说:“隔上几天,我到了松林还要去卖血。”

那个老头说:“你先是把力气卖掉,又把热气也卖掉,剩下的只有命了,你要是再卖血,你就是卖命了。”

“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

许三观对那个老头说:“我儿子得了肝炎,在上海的医院里,我得赶紧把钱筹够了送去,我要是歇上几个月再卖血,我儿子就没钱治病了……”

许三观说到这里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说:“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他还没有好好做人呢,他连个女人都没有娶,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亏了……”

那个老头听了许三观这番话,连连点头,他说:“你说得也对,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做人已经做全了……”

这时候那两头小猪吱吱地叫上了,那个老头对许三观说:“我的脚刚才碰着它们了……”

他看到许三观还在被窝里哆嗦,就说:“我看你的样子是城里人。你们城里人都爱干净,我们乡下人就没有那么讲究,我是说……”

他停顿了一下后继续说:“我是说,如果你不嫌弃,我就把这两头小猪放到你被窝里来,给你暖暖被窝。”

许三观点点头说:“我怎么会嫌弃呢?你心肠真是好,你就放一头小猪过来,一头就够了。”

老头就起身抱过去了一头小猪,放在许三观的脚旁。那头小猪已经睡着了,一点声音都没有,许三观把自己冰冷的脚往小猪身上放了放,刚放上去,那头小猪就吱吱的乱叫起来,在许三观的被窝里抖成一团,老头听到了、有些过意不去,他问:“你这样能睡好吗?”

许三观说:“我的脚太冷了,都把它冻醒了。”

老头说:“怎么说猪也是畜生,不是人,要是人就好了。”

许三观说:“我觉得被窝里有热气了,被窝里暖和多了。”

于是,许三观得以一夜安睡。

(节选自《许三观卖血记》,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三观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只想靠卖血去度过难关。
B.许三观的形象十分饱满,既朴实坚韧,又卑微可怜,小说写出了这个小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苦痛与挣扎。
C.北荡乡下的老头是怕猪冻着才让小猪睡入被窝,后来是怕许三观冻着又让小猪给他取暖,这些情节写出了人不如猪的社会现状,引发了我们关于人性与兽性的思考。
D.余华通过两位父亲无法用流汗钱来给孩子治病,都只能通过卖血钱才能救儿子的命来对那个特定的年代进行审视与批判。
2.“来自北荡乡下的那个老头”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探究许三观卖血这一事件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021-03-1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霍乱之乱

池莉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从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又来了,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霍乱、天花和鼠疫。”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清单,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准备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消杀科的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回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走了。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我”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有着清醒的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自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不过也容易受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限制。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和时间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消灭鼠疫的情况,它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消灭霍乱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3.小说三次写到闻达的鞋子,每次表达效果都不同,请简要分析。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作者的“担忧”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抱

高军

雪还在一阵阵下着,刚开始时那种吓人的风已经变小,那惊人的“悠儿——悠儿——”声消失了,雪很安静地下着,地面上堆积得越来越多。

冯怡抬眼看着外面,心里有些着急,自己作为卫生队的一员,负责着大青山战斗受伤的几个伤员的救治和护理工作。日本鬼子和伪军很猖狂,我们的部队突围出来以后,转移到了外线,伤员就地分散安排到了老百姓家里。好在沂南是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大家都不惜代价掩护着伤员,所以分散在各户的伤员都很安全。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没有出现过一点纰漏。因为形势严峻,卫生队的人也都分散到群众家里,打扮得和当地百姓一样,与房东户装作一家人。冯怡每天抽时间到分散养伤的伤员那里去,定期换药,检查伤势恢复情况。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想去看望伤员难度增加了很多,但又不能不去。冯怡想等雪一停,马上就出门。

房东高大娘看她走坐不安,知道在大雪天她还是想出去。由于工作保密,高大娘并不知道她每天出去干什么,更不知道她要到哪里去。刚来的时候,冯怡发现高大娘一家人经常把手伸到衣服里乱抓一阵,脸上显出很难受的样子,就给检查了一下,原来是得了一种脓包疥疮。她做了有针对性的治疗。高大娘一家人病好了后非常感激她,对她亲得不得了,连称呼都变了,一直管她叫“孩儿”。她知道,高大娘这是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这时,高大娘劝她说:“孩儿啊,雪这么大,天又冷,路没法走,就是雪停了,今儿咱也不兴再出去。”

冯怡一直站在窗前,心中急得火烧火燎的,她知道自己必须出去,就在心里祈祷着雪早点停下来。

直到午后,天空终于变得明亮了一些,雪花好像也开始渐渐变小。

她提上小包准备往外走的时候,高大娘一把拉住她,双手使劲把她揽在怀里:“你一个姑娘家,雪下得这样大,出去让人不放心,什么天大的事儿不会明天去做,你就等不得这一下午一晚上过去!”冯怡似乎突然出现了一阵眩晕感,她感到高大娘的怀抱是那么温暖,她自己也忍不住使劲抱住了高大娘,一会儿后她还是抬起头,高大娘知道拦不住她,就缓缓说道:“那就让我这老太婆陪着你去吧。”她咬咬嘴唇,慢慢摇了摇头。高大娘看她这么决绝,只好无奈地说道:“哎,你们都是干大事的人,我还真不能去掺和。”

冯怡背起那个不起眼的小包,再次拥抱了一下高大娘,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茫茫雪野。高大娘在后面看着看着,忍不住擦起了眼睛来:“你说说你这个孩儿,怎么就这么倔呢。”

冯怡在雪中艰难地迈动双脚,把自己负责的三个村子里的七位伤员逐一走访查看了一遍,该清洗的给进行清洗,该换药的给换药,重新进行精心包扎,并用贴心的话安慰着他们。看到这些伤员都在好转,都在不断地康复着,心里涌起一种成就感,她双腿的疲惫好似也感觉不到了。

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她也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就又赶紧往高大娘家方向走去,她得在天黑前赶回去,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让大娘放心。

地上的雪铺了厚厚一层,脚踩下去会陷得很深,将后面的脚艰难地拔出来,前面刚放下去的就又深深地插进雪里,和来的时候并没有两样。她已经很疲惫,感到越走越艰难。有时候根本看不出路在哪里,雪下面如果是一个大坑或者一块石头,她一脚踏下去就会摔倒,有时还会滚出去很远一段距离。然后再爬起来,试探着寻找道路,尽量快地往回赶着。

当冯怡满身泥雪回到大娘家门前的时候,她发现大娘正满眼疼爱地看着她,快速跑过来扶住她,拥揽着她一起走回屋子。“你说说俺的孩儿啊,你可受了罪了,可受了罪了。”看着她满脸泥水,高大娘开始快速解自己棉袄一侧的襟扣,胸怀全部敞开后就一把将她拉过来,把她的头和脸紧紧地按在自己裸露的胸膛上。冯怡觉得高大娘猛然哆嗦一下,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但接着就还是稳稳地搂抱住了她。冯怡感到那种温暖的感觉向自己的脸上头上传递过来,她想挣脱出来但又很留恋,觉得浑身上下连四两劲也没有了。高大娘嘴里一声声喃喃着:“可把俺孩儿冻煞了,可把俺孩儿冻煞了……”

多年以后,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冯怡看《红嫂》这个剧目演出时,脑海里又浮现出沂蒙山区的那场大雪,还有高大娘那温暖的怀抱,她流着眼泪不断哽咽着:“高大娘,俺那娘亲,也是一位红嫂啊……”

(选自《小说月刊》2020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百合花》一样,本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对伤员救治也略化处理,这样有助于安排大量文字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B.“她自己也忍不住使劲抱住了高大娘”,说明冯怡当时潜意识里也想留下来,但经过瞬间的激烈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毅然决定外出救治伤员。
C.小说直接着墨“怀抱”的文字不多,但对冯怡雪天外出救治伤员全过程的叙写,处处都指向“高大娘敞开怀抱温暖冯怡”这个中心情节。
D.小说最后一节写冯怡看《红嫂》这部讴歌军民鱼水情的剧目时,哽咽着称高大娘为“娘亲”、“红嫂”,可见红嫂也曾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母亲般的关爱。
2.请简要概括高大娘的形象特点。
3.“雪”在小说中有多重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晴朗的夏日

【英】卡雷·布莱顿

哈利·斯密司是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出满勤。

但是,就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改变了。

入夏以来的这一个礼拜,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哈利在家中整整困了一个冬天,现在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鱼竿再也不行了。

偏偏这一个礼拜工作很忙,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么?哈利沉思了一会儿,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福特车就出发了。

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 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他暗自吃惊,自己明明是装病溜号,为什么心境竟这般坦然,不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时间过得很快,大约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之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两百码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绊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

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才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

“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

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

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吉阿弗雷先生,今天不是该您召开每周的例会吗?”

“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

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之极。过了一会,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他笑得大口大口地喘气,身子不停地摇晃。哈利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吉阿弗雷掏出丝手绢,擦了擦脸,说:“是这样的,我的汽车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赴会了,因此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个礼拜呀!谁愿意呆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事务?”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

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我正想吃午餐,你愿意陪我吃点什么吗?”哈利瞪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满有兴致地又补充道:“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鲜,好吗?”哈利正想回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

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复原了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晴朗和煦,本来就是钓鱼的好时光,再加上腻烦了繁忙、琐碎的工作,哈利最终下定决心第二天请病假去钓鱼
B.哈利决定破坏自己的出勤记录而请假。第五段写到“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表明他内心对缺勤有不安和愧疚。
C.第七段中对河畔优美景色的描写,为描写哈利的心理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虽然哈利对自己的想法“暗自吃惊”,但我们读来觉得颇合情理。
D.董事长吉阿弗雷和哈利不期而遇,尴尬过后“开怀大笑”坦白实情,这体现出董事长吉阿弗雷是个知错就改、光明磊落、豪爽睿智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极少生病、工作出色、上班满勤,与他装病请假去河畔钓鱼形成鲜明对照,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B.“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这一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哈利融入自然的喜悦,也反衬出他对工作不满意。
C.“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出哈利钓鱼动作的娴熟。
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围绕请病假钓鱼展开故事情节,客观地再现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
3.文中画线处“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忍不住大笑起来”,分别反映了哈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偶遇杰封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1-03-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爱时而脆弱

【美国】罗伯特·M·罗斯

再怎么伤心的人,也不得不吃东西。咒骂了女人、食物及其他人们追之不倦的事物之后十六个小时,丹顿来到街角的一家杂货店,吞了一份凤梨圣代,两份花生酱三明治,一块掺了麦芽糖的双层巧克力,外加一袋饼干。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他希望那女孩的步伐别迈得那么大,要从一街之遥一下子赶上去,他办不到。

“嗨!你也走这条路?”他说。她只是把头转过来,长长的睫毛对着他眨了眨,然后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假如你迷了路,”他又试了一次,“我可以告诉你你在那里,这个地方我住了好多年了。”

女孩仍然不为所动。他开始觉得困窘,不过还不到足以教他打退堂鼓的地步。

“左边是菲尔德宅子,”他说。

“自从菲尔德先生买下它以后,它就一直叫做菲尔德宅子。他们的女儿是一丝不苟型的,但儿子们却油里油气。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在这种地方停留的。”

女孩是没有停留。她有着清晰的侧轮廓,尖端微翘的俏皮的鼻子。虽然吃了闭门羹,丹顿的耳朵却痒了起来。每当有爱的钟声响起时,他的耳朵一定觉得酥痒。

“我的‘五点钟忧郁症’已经痊愈了,我敢打赌——”这完全是一次一厢情愿的打赌。女孩倏地向左转,丹顿的话凝在半空中。眼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一幢既长且广的房子里,他叹了口气。不过至少知道她是谁。她八成姓弗烈格,这片老格利斯渥德区是给弗烈格家租去的。

那天晚餐的时候,他母亲说:“丹顿,我很高兴你自己觉得好点了,但是你看起来不像。人不可能没有吃饭而不将饥饿的神情显示在神色上的。”

“也许他又恋爱了。”他父亲猜测着。

“你和玛格莉特重修旧好了?”母亲问?

“玛格莉特!”丹顿哼着说。“那个蠢货!”

“丹顿!”母亲惊呼起来。

“青春易逝啊!”老温特渥斯下了这样一句评语。

“我现在交了一个新的女朋友。”丹顿鲁莽地宣布。

“真的?”温特渥斯太太问?“这次是谁?”

“弗烈格小姐。”

“还好是位小姐,”温特渥斯先生说。

“她叫什么名字?”

“她自我介绍时说她是弗烈格小姐。”

“喔?那你就称自己是温特渥斯先生?”父亲说。

“你反正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说。“是不是?”

丹顿郑重地站了起来。

“当你们在我这个年纪时,大概不会随便跟刚认识的人深交吧!”他不悦地说。

次日,丹顿向父亲借了一套白色法兰绒装,从阁楼里挖出一把用旧了网球拍,然后上街闲逛。他步伐踱得慢极了,慢得前后让五个家伙对着他大鸣喇叭,其中有三个还鸣了两次,因为他们不得不绕道而行。

终于,他的耐心有了代价。他猛练反手拍,直到她走近。然后丹顿开口:“你好!我相信我们以前见过面。”

那次邂逅,显然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快地她又走了。丹顿一下子坐在消防栓上,一下子坐在街旁镶路石上,一下子又坐到地上。到那女孩回来为止,他一共等了四十分钟。

“抱歉,”他谦卑地说。

“我真的很呆,但我只是想见一见你。我的名字是丹顿——丹顿·温特渥斯。你姓弗烈格,至于其他的我就不晓得了。”

有那么一刻美妙的时光,丹顿觉得全身浸润在她湛蓝冷漠的眼神里。但很快地,这眼神随着她的后退移开了。

丹顿有好几个礼拜没跟韦伯·哈斯汀说话,因为他们为了一个女孩子正闹得不愉快。丹顿收起了自尊,打了电话给韦伯。

“好吗?”他说。“出来喝杯可乐吧!”直到扯到正题前,韦伯已经喝掉他三杯可乐。

“你认识住在你家后面的女孩吗?”他问得漫不经心。

“哪一个?”

“搬到格利斯渥德区那个。”

“认识又怎样?”

丹顿涨红了脸,双手紧抓着椅子的扶手,黏下一团口香糖。他努力保持平稳的声调。

“假如你认识的话,也许可以帮我引见一下。”

“你要见她?”韦伯挑衅着说。“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

这个占了地理位置便宜的人,竟然如此不可理喻。然而丹顿并不太愤怒,因为韦伯也曾受过他这种气。丹顿思索着其他可能帮得上忙的人。于是,他满心不情愿地找上了珍妮·弗瑞斯特——一个有着一口暴牙,动不动就咯咯笑的女孩。

“珍妮,”他说。“我一直满喜欢你的。”

珍妮咯咯地笑了。

“下一次我们开车去兜风时,希望你也来。事实上到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担任烹调的工作,所以希望能再找一个女孩来。你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可以带来?”

珍妮摇了摇头。丹顿毫不在意她给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他接着问:“住在格利斯渥德区的那个女孩怎样?”

“梅琳·弗烈格吗?她不会去的。”

“为什么?”

“她不喜欢你,”珍妮又咯咯地笑了起来。“她觉得你乳臭未干。”

“听好,珍妮!”他一脸严肃地说。

“我才不是乳臭未干。要是在学期期间,我就有办法证明我不是。她会在足球队、篮球队,还有学生集会中看到我。然后她会明白我的生活有多么严谨。”

这一次,令他宽心的是,珍妮并没有那样笑。她反而皱起眉头,以充满智慧的口吻说:“人们一旦对他人有了错误的印象,想要改变他们的成见是很难的。梅琳觉得你没有深度,你应该主动有所表示,让她明白你的诚意和目标。”

丹顿生平第一次由衷地欣赏珍妮的智慧。

步行回家的途中,他不断忖度着各种表明自己的方法。假如他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中救出一个婴儿,或是一条狗也好,梅琳一定会因此对他有进一步的认识。只不过,经验告诉他,婴儿与小狗很少处于危险的情况中。想着想着,他来到费兹花店门前。橱窗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花是一切爱人的语言。”

这段文字点醒了他。

“爸,”在晚餐桌旁他说。

“你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点钱给我,做为整理草地以及其他杂物之用?我算了一下,大概要十八块。”

“等等,儿子,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

“你拿钱到底做什么?”他母亲问。

“喔,我得买一份礼物。”

“给女孩子?”

“嗯,差不多。”

“我不答应!”他母亲说。“再说,这个月以来,你已经拿了不止十八块了。”

温特渥斯先生抿一抿嘴唇。

“想一想,这个月也许不好过。”

在结束他银行的账户前,丹顿还有十一块钱。有了十八块,还有那十一块,他威武地朝费兹花店前进。一个新面孔的女孩,站在柜台里。她有一双弯弯的眉毛,和甜美温馨的笑容。他心里想着梅琳。

“买廿九块钱兰花!”他喊着。

那个女孩不相信地盯着他看。最后,她想:“天哪!”一个充满意义的字眼。丹顿感觉得出她的惊羡。

“把花送到多佛路的梅琳·弗烈格小姐。”他冷峻地说。

“天哪!”同样的话,不同的含意。这一次像是一个爱怜的抚弄。

“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他将一堆钞票搁在柜台上,望着那个女孩,就像望着北天的星星一般,她变得如梦如幻,清澈闪烁。

“你叫什么名字?”他哑着声音问。

“黛安娜。”她回答。

丹顿搔了搔耳朵,它又开始痒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因失恋而伤心的丹顿在杂货铺里大吃一顿后,终于顺利地遇上了自己的真爱——梅琳·弗烈格。
B.得知儿子又重新恋爱后,丹顿的父亲说“青春易逝啊”,意在告诫儿子好好珍惜自己的感情。
C.为了接近梅琳·弗烈格,丹顿不惜和正在闹矛盾的韦伯和好,但韦伯并不想帮他,只是喝他的可乐。
D.梅琳·弗烈格并不喜欢丹顿,觉得他没有深度。她通过珍妮·弗瑞斯特对丹顿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态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对话潜台词丰富。丹顿向父母要钱,父亲说“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表明丹顿曾经以此为借口要过钱。
B.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丹顿痴情,对感情坚定不移;韦伯无理,拒绝好友的请求;珍妮单纯,对好友直言不讳。
C.语言风格诙谐风趣,充满喜剧色彩。韦伯拒绝了丹顿的请求,还讽刺对方“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令人忍俊不禁。
D.小说题目意蕴丰富,充满反讽意味。“爱时而脆弱”,对于丹顿来说,爱不是时而脆弱,而是“经常”脆弱。
3.赏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
(1)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2)“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
4.请简要概括丹顿为“恋爱”成功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用意?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楂林

张炜

早晨,莫凡起得很早,他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阿队听着听着,再也无心织网,咬着竹梭儿笑了。她要过书来看着,很费力地读出几个字,咕哝了一句:“这么多的笔划儿,谁能念得出啊!”

莫凡有些惊讶地问:“你现在读几年级呀?”

“四年级。”

莫凡失望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读完高中去考大学呀?”

阿队笑着嚷道:“谁考那个‘大学’!大学里有芦青河吗?有那么多小鱼大鱼,那么多鸟儿吗?能捉迷藏吗?俺哪里也不去,俺就和爷爷在茅屋里住一辈子。”

莫凡不做声了。他心里在为这个聪明的姑娘惋惜。

晚上,林子里静下来了。一阵清风吹过来,使人觉得凉爽舒适极了。阿队领莫凡走到河滩上。河水在“哗哗”地响着。阿队大声嚷着,像唱歌一般:“‘不用爷娘唤女声,但闻芦青河水鸣溅溅……’”

莫凡兴奋了。他问:“你刚听了几遍《木兰辞》,就全记下了吗?”

她真的从头背了起来!除了个别字音咬得不准、个别句子颠倒了外,其余的全对!

他非常激动,连连说:“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

阿队有些惊讶地看着他。停了一会儿,她笑着说:“咱不,咱要回山楂林……”

“为什么非回山楂林里不可呢?”莫凡有些说不出的失望。

回去的路上,莫凡一个人想着心事。阿队却时时打断他的思绪,她看见一棵高高的大山楂树,就说:“这是林子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爬到树梢上,能望老远老远!”莫凡心一动,和她一块儿往大树尖顶爬去。

他们坐在树顶的一个粗杈儿上,四下里看着。啊,这就是芦青河边的夜啊,那广阔的原野上,一盏盏灯光、一簇簇篝火。号子声从远处隐隐传来,是各种各样的嗓子喊出来的。那很远很远的地方,几点簇在一起的星星闪烁、明灭。

莫凡把目光转向另一边,立刻惊住了!那一两公里之外的地方,竟真真切切地燃烧着一座火焰山!

阿队告诉他:“这是座矸石山,是开煤矿挖出来的土堆成的。”

莫凡望着那燃烧的矸石山、山旁那雄伟的井架,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又问:“工人们挖到山楂林这儿怎么办呢?”

阿队着急地嚷开了:“哎呀,爷爷不会让的!我赶他们走……到那时候,我拿棍子啊,爷爷打猎枪啊……”

莫凡盯着她的脸,沉重地说:“开发煤田就是开发能源——你懂吗,小阿队?你的棍子、还有爷爷的猎枪,能阻挡得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吗?”

这个夜晚,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了,还可以听到她的啜泣声。

莫凡知道她在哭她的山楂林。

早上起来,阿队的两眼有些红肿,她直等他松闲下来的时候,才走上前去,她问了一句:“煤矿要怎么开采,谁管了算呢?是个大干部吗?”

莫凡摇摇头:"不,是工程师,是他设计的。”

阿队生气了:“俺们自己的地方怎么还要别人来‘设计’啊?自己就不能‘设计’吗?他‘设计’,他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吗?他知道山楂林有多么大吗?”

莫凡听着听着,突然眼睛一亮。他说:“你来‘设计’吧!你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山楂林有多么大——可你是工程师吗?”

阿队急得要哭了,嘴里连连说着:“我……我……突然,她把披在肩上的头发使劲一甩,转身向着前面跑去了。等那身子渐渐隐没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才传过一声长长的呼喊:

“我要做工程师。”

“工程师……工程师……”山楂林发出了一声声回应。

莫凡要回省城了。山楂林!芦青河!昔日印过他的脚印、洒过他的汗水,今日又牵动着他新的情思……

“阿队,我要回城了。你要好好学习,要有志气!”

阿队没有说话,依旧摆弄着手指。

莫凡看着她一头乌亮的头发、那两溜儿扑闪的长睫毛,他轻轻问:“阿队,你,这会儿在想什么呢?”

阿队停了一会儿,抬起头平静地说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莫凡笑了!他望着河水说:“你骗我,你刚才也‘思’了,也‘忆’了,对不?”阿队诚实地点点头,说:“我在想,我今后要使劲儿学!我都十六岁了,我一年学别人两年的课,能行吗?”

莫凡语气坚定地说:“行!你知道你有多聪明!你一定会追上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凡对十六岁的阿队才读到四年级这件事非常失望的原因,就是阿队还没读完小学,无法去读高中,更不要说考大学。
B.“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一句,既是莫凡对阿队惊人记忆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学习充满期待的鼓励。
C.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还在啜泣,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棍子、爷爷的猎枪不能阻挡得住煤田开发的滚滚洪流。
D.阿队认为自己的家乡不需要别人来设计,立志想当工程师,想自己来设计家乡,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美好的家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考那个‘大学’!”面对莫凡的疑问,阿队连用几个反问,交代自己不愿考大学的原因,表达了她对山楂林的眷恋。
B.文中描写芦青河边的夜晚,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广阔原野的宁静美好,与远处开采煤矿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C.小说通过肖像、动作,尤其是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又借莫凡的见闻感受,从侧面刻画出阿队纯净、聪慧等美好的形象。
D.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写对阿队而言,织网和读诗两件事分别指向劳动和知识,这两件事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3.文章多次写到《木兰辞》的相关诗句,这对塑造“阿队”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山楂林”的丰富意蕴。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生

葛亮

汤圆长到一星期大时,小姨带回家一只花坛边捡来的小奶猫,黑白相间,背上有一个黑色的T形的花纹。小姨说,毛毛,你看,这像不像个榔头。

于是,这只小猫,从此被命名为榔头

榔头是一只很壮健的小猫。这一点,同时体现在它的性格和生长。相对于汤圆,它长得更快。并且,它有天然的争取的欲望。它吃奶的时候,就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占据最优越的位置,还时不时地把汤圆往旁边挤。而汤圆呢,则有些逆来顺受的性情,当然,也可称之为随遇而安,似乎并不介意榔头侵占了它的母爱。榔头有时会爬到芒果的肚皮上,四仰八叉地,还打起了呼噜。小姨就嘲笑地说,它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这时候,芒果就默默地将汤圆用嘴巴叼起来,放在离自己更近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舔它,仿佛以示爱的公平。

汤圆两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才看出了它的异样:一直艰难地爬行。准确地说,是用两只前腿在爬,拖着后肢,努力地爬行。你可以体会到它对世界的好奇,体会到它站起来的盼望。可是,后面那两条腿,却软软地使不上力气。看它努力地昂起头来,像是一条在岸上喘息的鱼,这模样十分让人心疼。

这时候,我们都很清楚,汤圆是一只先天残疾的小猫。

但是与行动不便相对照的是,汤圆是一只极其热爱洁净的小猫。它从不会随便便溺。所以,总是要非常艰难地爬到猫砂盆,安静地解手,然后用猫砂细细地盖上。这让我们都十分惊异,为它的自律,也因为它没有因残疾而放弃自己,这更为让人心疼。

而榔头则走向了另外一极。它大小二便,都要跑到外公的小花园里解决。偶然也会在床底下不羁地撒上一泡,当有尿骚味弥漫上来,必然是它的作品。外公叹一口气,在它脑袋上拍了一记,假装呵斥它:怎么说都不听。

长大以后,我在科学画报上读到,猫科动物,总是用便溺来做出记号,对其他动物表明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许这个家,对于榔头而言,就是一座丛林吧。

这年的秋天,芒果死了。榔头在芒果死后的第五天,失踪了。吃饭时,也没有出现。外公隔一段时间,就去猫窝里看一看。只看到汤圆静静地卧在那里,不吃也不喝。小姨抚摸它一下,要把它抱出来喂食。它挣扎着,用前脚抵住箱子的边缘,不愿意出来。

外公叹一口气,说,由它吧,这窝里有它娘的味儿呢。

我们都觉得,榔头不会再回来了。

但是隔了两天,看到堂屋里黑影一闪。我们赶紧走进去,看到猫窝里放着大半条红烧鱼。

隔了一天,我们又发现,汤圆正在窝里啃一只酱猪蹄。

终于有邻居上门投诉,话说得很不客气,说你们家的猫,干什么不好,老来偷我们家的菜,就真少它一口吃的吗?

外公叹一口气,狠狠心,将堂屋大门底下那个供猫出入的小门,给封上了。

有天半夜里,我们听到了咯吱咯吱抓门的声音。走出去一看,果然是榔头。

不理它,它就在外面抓个不停。它抬着前脚,支起身体站着,将门使劲抓得更响了。锲而不舍,足足抓了半个小时。

外公终于为它开了门。它刺溜一声冲了进去,径直冲到了猫窝跟前,松了口,把一只麻雀送到了汤圆的嘴边,然后拱一拱它。

那应该是它的猎物。

然后,榔头自己退到了墙角里,卧了下来。再看我们,是一脸浑不吝的神情。

外公远远看着,对我说,娘没了,它知道要照顾弟弟啊。

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声音也有些酸楚。外公回了房间,拿出工具,蹲下身,将堂屋封住猫洞的木板给拆掉了。

以后,榔头仍然经常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外面流浪。它慢慢长成一只大猫了。有一次,在附近的公园里,我看到了蹲踞在一个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上的榔头,身边有其它一些野猫,围绕着它。在环视中,它看到了我和外公,猛然站起身,摇摇尾巴,向我们致意。

榔头每次回家,照例会带礼物给汤圆。

汤圆也长大了。虽然行动不便,依然安静,但可以看出它的乐观。虽然无法蹦跳,但它的前脚因为使用得更多,变得发达,可以拖着后腿飞快地前行,好像是到处游动的一尾鱼

每次榔头回来,它就目光闪亮,十分兴奋。它们在院落中打闹,如同小时候一样。当它们累了,就窝在一起,相互舔舐。这时榔头的眼光,温柔而涣散。

每次,榔头都不会逗留很久。有时它听到风吹草动,耳朵立即警觉地支棱起来。然后站起身,毫不犹豫地跳上屋顶,飞檐走壁地消失了。

过了这一年的暑假,我要上小学去了。

临走时,我抱起汤圆,才发现它已经很重了。我说,汤圆,你要好好听外公的话,我会再回来看你的。汤圆对我叫了一声,然后轻轻地舔一舔我的手。

亲戚们把我送到门口。我回过头,忽然看到,墙头上有道黑影一闪,就不见了。

我希望,那是榔头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出儿童对于家中动物成员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B.“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一句中,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有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细微而复杂的感情。
C.小说对母猫“芒果”虽然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也生动描绘出它对于残疾小猫“汤圆”的偏爱和疼惜。
D.小说文字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日常生活的独到观感,平和而温暖,真切而动人。
2.小说前后两次将“汤圆”比作“一条鱼”,有何作用?
3.萧伯纳曾说过“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人的日常

安宁

①还是初春,但天气忽然就热了起来。

②当然,在房间里坐着,还是凉飕飕的。靠窗读书,我常常穿了毛衣,还要外加厚的外套,才能坐得住。阳光遍洒北国大地,就连云朵,都似乎怕热,消失得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边缘。杨絮漫天飞舞,并借人喘气的间隙,争先恐后地朝鼻腔里跑。空气一时间变得拥堵稠密起来。

③花朵开得有些不太耐烦,懒洋洋地在阳光里站着;若是有点荫凉,它们大约都会跑过去躲上片刻。还好有风,但这会儿北疆的风也是暖的,粘稠的。人走在路上,总希望下一场雨,将杨絮从空气里全部过滤掉,只留湿润的气息,供人呼吸。

④虽然无雨,但天空还是一览无余的蓝。只是远远的天边氤氲着热气,那热气在阳光照射下,不停地晃动着,好像炉中跳跃的火焰,在不息地燃烧。

⑤阿妈在厨房里擦擦洗洗,偶尔传来一两声咳嗽。一只鸟站在窗外洒满阳光的榆树上,朝着天空发出一阵空寂的鸣叫。那叫声大约震动了簇拥的云朵,于是我一转身的工夫,窗前便换了另外的一簇。它们看上去比之前的更飘逸了一些,犹如并蒂的金银花,在那无尽的洁净的天空里,无限地延伸下去。似乎,它们已经失去了形体,只留下空灵的魂魄,以圣洁的白,漂浮在苍茫宇宙之中。

⑥我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寂静之中,并忽然间意识到,这样美好的片刻,才是我一直寻求的永恒之美。它无关房子的大小,无关外人的评判,无关虚荣和攀比,无关嫉妒和算计。它只与内心的宁静有关。犹如一条河,不管多少人曾经为它驻足,它都只向着远方永不停息地流去。没有哀愁,也无喜乐。是无尽的永恒的空。我因这片刻的寂静,心中涌起幸福。

⑦想起去年此时的近郊,在一大片桃树林里,忽然看到一只野猫,昂首挺胸地走在两排桃树中间的空地上。它的毛发在树隙间漏下的阳光里,闪烁着光华。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犹如它的王国,一排排桃树则是庄严肃穆的士兵方阵。风吹过桃林,树叶哗啦作响,犹如一首舒缓的奏鸣曲。而野猫就那样孤傲地走着,不关心尘世的喧哗,不关心马路上呼啸而过的车辆,不关心猎物,也不关心明天。那一刻,它高贵的灵魂里,流淌着一条自由奔放又野性不羁的河流。

⑧一场大雨刚刚清洁过整个的天地。大青山在雨雾中氤氲着,犹如浮在飘渺半空中的虚幻城堡。远远近近的树木,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满含着诗意与哀愁,静默无声。

⑨我问开车的司机,大青山的青色,到底是怎样的色泽?答曰:青色是介于蓝色和黑色之间的颜色。我注视着窗外,忽然很想化成一抹深沉的青色,融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⑩临近傍晚,雨依然纷纷扬扬地落着,伴随着轰隆轰隆的雷声,似乎在为不远的夏天敲响战鼓。夜幕中的城市,在雨中变得愈发地清寂。空气中飘荡着花朵的香气。有人打伞在道旁慢慢走着,并不着急。雨水打湿了女孩的裙脚,路灯投下昏黄的光线,女孩的影子,便落在青灰色的砖地上,有惹人怜爱的瘦。

⑪又想起一个午后,站在窗边跟朋友一起看雨。雨水敲打着窗户,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整个城市都安静地沐浴在雨中。车马的喧嚣被雨水过滤后,也淡远下去,似乎声音来自遥远的天边,那里正涌动着厚重的乌云,这是北疆辽阔的天空,每一片云朵,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⑫我跟朋友边注视着变幻不定的云朵,边细细碎碎地说着闲话。这北疆壮阔辽远的天空,让我内心忽然充满了哀愁。人的一生中,要修多少年,才能遇到一个跟你说一会闲话的人,或者一起看云的人,一起听雨的人,一起乘船的人,一起打伞的人呢?

⑬这样美好的一起看云听雨的片刻,稍纵即逝。而一旦逝去,便成为我们心中的永恒。

⑭我爱这让我心生哀愁的飘雨的季节。我爱这动人的必将让我在此后怀念的日常。

(摘编自《文汇报》2020年3月29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描写阳光、云朵、杨絮、花朵等景物,渲染出北国初春天气的燥热。
B.第⑤段变幻、飘逸、无限延伸的云朵,引人遐想,让我沉浸于“无人打扰的寂静”。
C.雨雾中的大青山,朦胧而静默,满含着诗意与哀愁,让作者心生莫名的困惑之情。
D.第⑫段作者在深沉的感慨中,折射出自己对忙碌、喧哗、孤独的现实生活的无奈。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朵开得不太耐烦,懒洋洋地站着,想躲荫凉,运用侧面描写,突出太阳的温暖。
B.文章运用了比拟、比喻和对比手法,描写了一只野猫走过桃林的场景,生动形象。
C.昏黄的光线下女孩落青灰色砖地上的身影,这个细节突出了女孩的朦胧俏瘦之美。
D.最后两段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与朋友一起看云听雨的美好片刻的珍视与喜爱。
3.简要分析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我爱这动人的必将让我在此后怀念的日常”,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1-02-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