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雷雨》中,对下列舞台说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B.加强戏剧的真实感。
C.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和郁闷不安的情绪。
D.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为下文矛盾的展开做了铺垫。
2022-07-25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三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②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③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④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⑤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⑥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⑦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⑧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⑨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⑩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⑪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⑫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⑬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⑭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⑮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⑯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⑰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⑱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⑲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⑳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㉑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㉒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㉓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第④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第⑧-⑩段是小说的插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塑造男孩这个人物形象颇有深意,请加以分析。
4.标题“飘逝的风筝”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2021-05-03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曹杨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旧梦寄语堂

达夫


语堂兄:

①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

箫声远渡江淮去,吹到扬州廿四桥。

这是我在六七年前的秋天,写《感伤的行旅》时瞎唱出来的歪诗;是离无锡直到扬州城里的那一天晚上所作。这首诗的韵脚是姜白石的那一首“小红唱曲我吹箫”的老调,系凭着了车窗,看看斜阳衰草、残柳芦苇,哼出来的莫名其妙的山歌。

②我去扬州,这时候还是第一次;梦想着扬州的两字,在声调上,在历史的意义上,真是如何地艳丽,如何地够使人魂销而魄荡!

竹西歌吹,应是玉树后庭花的遗音;萤苑迷楼,当更是临春结绮等沉檀香阁的进一步的建筑。此外的锦帆十里,殿脚三千,后土祠琼花万朵,玉钩斜青冢双行,计算起来,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的地方,总要有三年零六个月才逛得遍。唐宋文人的倾倒于扬州,想来一定是有一种特别见解的;小杜的“青山隐隐水迢迢”,与“十年一觉扬州梦”,还不过是略带感伤的诗句而已,至如“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简直是说扬州可以使你的国亡,可以使你的身死,而也决无后悔的样子了,这还了得!

④在我梦想中的扬州,实在太不诗意,太富于六朝的金粉气了。但那时我在到扬州的一路上,所见的风景,都平坦萧杀,没有一点令人可以留恋的地方。

⑤进了城去,果然只见到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我的扬州好梦,已经醒了一半了。入睡之前,我原也去逛了一下街市,但是灯烛辉煌,歌喉宛转的太平景象,竟一点儿也没有。“扬州的好处,或者是在风景,明天去逛瘦西湖,平山堂,大约总特别的会使我满足,今天且好好儿的睡它一晚,先养养我的脚力吧罢!”这是我自己替自己解闷的想头。

⑥第二天一早起来,先去游平山堂。天宁门外的天宁寺,天宁寺后的重宁寺,建筑的确伟大,庙貌也十分的壮丽。可是不知为了什么,寺里不见一个和尚,极好的黄松材料,都断的断,拆的拆了,像许久不经修理的样子。和寺僧谈起这些景象,才晓得这几年来,兵去则匪至,匪去则兵来,住的都是城外的寺院。寺的坍败,原是应该,和尚的逃散,也是不得已的。

⑦我在平山堂上,瞻仰了一番欧阳公的石刻像后,悄悄又回到了城里。午后坐船去逛的是瘦西湖小金山五亭桥的一角。

⑧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秋柳影下,有红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扁舟擦过,还听得见水草的鸣声,似在暗泣。而几个弯儿一绕,水面阔了,猛然间闯入眼来的,就是那一座有五个整齐金碧的亭子排立着的白石平桥,比金鳌玉东,虽则短些,可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却完全荟萃在这一座桥,这五个亭上。

⑨船回码头,我问船娘道:“这近边还有好顽的地方没有?”她说:“还有史公祠。”由她带路,抄过了天宁门,向东走到了梅花岭下。瓦屋数间,荒坟一座,有的人还说坟里面葬着的只是史阁部的衣冠,看也原没有什么好看;但是一部《廿四史》掉尾的这一位大忠臣的战绩,是读过明史的人,无不为之泪下的;况且经过《桃花扇》作者的一描,更觉得史化的忠肝义胆,活跃在纸上了;我在祠墓的中间立着想着:穿来穿去的走着;本来是阴沉短促的晚秋天,到此竟垂垂欲暮了,更向东踏上了梅花岭了斜坡,我的唱山歌的老病又发作了,就顺口唱出:

三百年来土一丘,史公遗爱满扬州;

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

⑩写到这里,本来是可以搁笔了,但我还想加上一个总结,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迷梦。

总之,自大业初开邗沟入江渠以来,这扬州一郡,就成了中国南北交通的要道;自唐历宋,直到清朝,商业集中于此,冠盖也云屯在这里。既有了有产及有势的阶级,则依附这阶级而生存的奴隶阶级,自然也不得不产生。贫民的儿女,就被他们迫作婢妾,于是乎就有了杜牧之的青楼薄幸之名。所谓“春风十里扬州路”者,盖指此。有了有钱的老爷和美貌的名娼,则饮食起居(园亭),衣饰犬马,名歌艳曲,才士雅人(帮闲食客),自然不得不随之而俱兴,所以要腰缠十万贯,才能逛扬州者,以此。但是铁路开后,扬州就一落千丈,萧条到了极点。故而目下的扬州只剩了一个历史上的剥制的虚壳,内容便什么也没有了。

我劝你也不必游扬,还是在上海梦里想象想象欧阳公的平山堂,《桃花扇》里的史阁部,《红楼梦》里的林如海,以及盐商的别墅,倒来得好些。枕上的卢生,若长不醒,岂非快事。一遇现实,那里还有诗意呢!

(有删改)


注:①语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后比喻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体的美梦。
1.分析作者在开头引用自己所作的旧诗在文中的作用。
2.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部分的句子。
3.赏析第⑧段的景物描写。
4.作者在本可搁笔的文字后面又写了第⑪⑫段,是否有必要?对此加以评析。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诸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牺牲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好吧,我可以劈……”

⑦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是这样,奥莉加,”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去了。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把胳膊时向两旁甩着,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⑧“大概我们妨碍这女人喝咖啡了,”斯克沃尔佐夫想道,“这么个凶婆娘!”接下去他看到,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⑨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

⑩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第②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乞丐”的外貌,分析其作用。
2.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赏析小说第段的妙处。
4.评析本小说的思想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4-15高一下·上海·期末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 lán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选》)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 静 (       )                 (2)贪 lán(       )
2.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年迈的夫妇在儿子死了多年之后,始终深信儿子仍在自己身边,一家三口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爱子之心,痴迷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B.小说开端描写的是:屋外雪花飘落,屋内炭火正红,父母在火盆边聊天,儿子在楼上学习。和谐的画面,虚幻的景象,温馨的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情融融的家庭氛围。
C.真相大白后,包括入室抢劫的陌生人在内谁都没有再说话。这个情节表明凶残的陌生人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小说结尾与开头照应得非常完美。作家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这样写既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又强化了小说开篇营造的温馨意境。
E.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在这一地区工作时间较长,对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情况较为熟悉,而且有较强的责任心。所以小说结尾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4.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5.“儿子在楼上学习”,这是小说设置的悬念。有的读者认为,这悬念有些牵强,因为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021-03-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①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②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③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澈,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④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⑤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⑥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渗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透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但却印证了他走过的生命之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⑧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夏日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⑨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早醒的鸟第一声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⑩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⑪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⑫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⑬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1.第⑤段以“丰腴”修饰“春天”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2.对文章前半部分三次用“发现”一词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冬天景物引发出的感悟,丰富文章内容
B.巧妙转换写作话题,使得文章生动活泼
C.前后内容形成呼应,使结构严密脉络连贯
D.从自然的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过渡自然
3.试以第⑥段为例,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4.请你结合全文,说说第⑩段画线句是否可以删去,并阐述理由。
5.本文题目改为“冬日阳光”可以吗?为什么?
2021-03-2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炊烟

李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拔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山寨上远远地看。

④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摸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感慨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该是寡妇杨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无悠着,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后来,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烦,火也不耐通,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几次看见他家屋顶 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就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喜姓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仔细嗅,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

⑨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⑩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⑪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

⑫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多种修辞,赏析其表达效果。
2.第④一⑦段是对“炊烟”的具体描给,其中第⑦段与前文不尽相同,请分析。
3.“炊烟”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2021-02-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童谣

路明

(1)阿枣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阿枣打扇子,一边轻声唱:一箩麦,两箩麦,三萝开花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

(2)阿枣动了一下。

(3)外婆看看她,又唱:“猫咪猫咪,明朝初二,买条鳑鲏,挂在床里。鳑鲏跳一跳,猫咪笑一笑。”

(4)阿枣翻了个身,问:“猫咪为什么要笑一笑?”

(5)外婆说:“猫味看到鳑鲏鱼,知道自己有的吃了,心里开心,自然要笑。”外婆拍拍阿枣的屁股,你烦死了,快睡觉。

(6)“我要听扇子歌。”

(7)“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8)阿枣睡着了。

(9)那是一九八六年的夏天,阿枣四岁。妈妈要回镇上。她对阿枣说:“阿枣,去外婆房间里玩一会儿。“阿枣玩够了,四处找妈妈,妈妈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阿枣追出门,摔倒在地上,哭着爬起来,又摔倒。外婆抱起阿枣,在她耳边唱:“阿枣宝,依要啥人抱?我要姆妈抱,姆妈纺花做袄袄。阿枣宝,做要啥人抱?我要阿爹抱,阿爹出门买糕糕。阿枣宝,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

(10)阿枣在前面跑,外婆端着饭碗一路追。阿枣叹:“不吃不吃,我不爱吃蒸鸡蛋。”外婆说:“阿太(小祖宗),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以后阿枣长不高。”阿枣说,“长不高就长不高。”

(11)外婆又跑了几步,蹲下去说,“阿枣,等等外婆,外婆跑不动了。”

(12)外婆养蚕,阿枣帮忙喂桑叶。初生的蚕宝宝只有火柴头那么大,黑乎乎的,在阿枣手上扭来扭去。蚕宝宝个头小,胃口一点都不小,嫩嫩的桑叶铺满什匾,不一会儿就被咬得千疮百孔。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

(13)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朵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

(14)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沙。

(15)快到端午了,老蚕不再进食,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阿枣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

(16)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阿枣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

(17)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柴禾带着潮气,烟囱口冒不出青烟,只是一片白茫茫。阿枣坐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曲绿。仿佛连日脚都变慢了。

(18)外婆病倒了。阿枣跑去外婆床边。外婆摸着阿枣的头说:“外婆死了,阿枣就看不到外婆了。”

(19)阿枣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

(20)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

(21)“蚕宝宝在茧子里面干吗呀?”

(22)“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了一个口,蚕宝宝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

(23)“外婆不要飞走。”

(24)“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阿枣。”

(25)阿枣每天早上跑去看外婆。外婆闭目休息,阿枣拉拉外婆的手:“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

(26)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满脸的相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阿枣呀”。

(27)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阿枣。八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

(28)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闹哄哄的,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阿枣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阿枣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

(29)阿枣,妈妈没有妈妈了。

(30)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阿枣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

(31)阿枣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阿枣放心了。

(32)村里人说,阿枣这孩子懂事,重情义。外婆没白疼她。

(33)一个礼拜过去了。两个礼拜过去了。阿枣天天来。

(34)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我也……我也舍不得你呀。

(35)阿枣的眼泪掉下来。

(36)妈妈要带阿枣去镇上。阿枣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阿枣跪在外婆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头。你在天上能看见阿枣吗?阿枣戴两个蝴蝶结。

(37)阿枣在家里睡午觉。她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肋,唱道:

(38)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谁要来借扇,请问主人公。

扇子扇凉风,打马过桥东。要问我是谁,扇子老公公。

(39)阿枣唱不下去了。外婆说,一共有十二把扇子。可惜每次唱到第三把扇子的时候,阿枣就睡着了。

(40)外婆你看见了吗?阿枣很乖……阿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阿枣好想你。

(41)阿枣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

(选自路明《出小镇记》译林出版社2020年6月)

1.请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该小说是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创作,以下对《乡土中国》内容的援引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在乡土中国,“家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因时因地伸缩。
B.童谣中唱“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C.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乡土中国社会中,血缘是地缘的投射。
D.乡土社会的“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
E.乡土社会在地方性限制下成了生于斯、老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F.“童谣”是外婆和“我”之间使用的“特殊语言”,不属于亲密社群中的象征体系。
3.小说中多次出现“蚕”意象,请结合原文分析其内涵。
4.小说叙写了传统乡土中国家族中“外婆”与“阿枣”祖孙间浓浓的情感牵绊,中国人推崇孝道,《论语》中将孝道概括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伦理要求,而西方的孩子成年后即与父母分离,等级性、伦理性和宗法性要求都比传统中国弱,请你运用《乡土中国》的概念,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中西方社会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
2021-02-17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秤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份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弯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辩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地。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幸福。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有删改)

1.第②段划线句将主人公比作庄稼地里的一根草,形象生动,这一喻体另有独到之处,请加以赏析。
2.文中多次写主人公“向前移动”的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写主人公感慨稻田里的鱼的命运,象征他想要离开农村、外出闯荡的愿望。
B.第②段开头运用一系列数量词,简洁凝练地交代了“他”的家庭情况,极具感染力。流露出主人公对家园真切而深厚的感情。
C.第④段写主人公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今天这辆车的不同,为下文写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埋下伏笔
D.全文用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主人公,没有写出具体名字,暗示这一形象在当今农村是普遍存在的。
4.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理论,对文中父亲的复杂心理加以分析。(提示:可以参考(乡上本色)(从欲望到需要)等章节的观点)
2021-02-17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第③段中加点词“失魂落魄”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对地坛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3.第③段划线句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2021-02-08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