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树梅花一布衣

汤世杰

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弥勒,临时起意去拜谒孙髯翁墓时,我竟忘了那原是个喜欢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印:“万树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离梅花暗香浮动时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这事,忽就觉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那就错那么一次吧,心想。太过正式的拜谒,或并不为诗人喜欢。没准儿,偶然,随性,家常,毫无仪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

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却在为我事先的无知而痛悔。

是午后。说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离城不算远,真走上去,我竟需几次停下来喘气,寻思诗人孙髯翁怎么会住得如此寥远,如此偏僻呢?他活着的年代,这样一处山野,离那时的小城,恐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

终于说到了。然四顾冥寂如故,未见有何建筑。友人领着,侧身踅过路边的青绿灌木,往里一探头,方见一座青石墓茔,静静待在那里。如此,偶尔匆匆行过的车与人,是断然不知孙髯翁会住在那里的。走进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铺就的前场。再远一点,透过一道石栏,可见弥勒城区的那个坝子,或屋宇毗连,或水波粼粼,竟甚为壮阔。转身面对孙髯翁先生墓茔,见石料尚显青涩,少有风痕雨迹。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联圣孙髯翁先生之墓”,两边镌刻的,正是孙髯翁先生自己撰写的一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可惜,四周并无梅花,甚至梅树。我久久地踟蹰着,忽而面对先生那副自挽联,忽而转身遥望远处的城郭。四围静如洪荒。那时,我眼前,并没有那副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尽管我知道,那副长联早已写进浩茫时空。我只是和写过那副长联,尔后长眠于此的诗人孙髯翁一起,静静地待了一会儿。

弥勒,是个与佛同名的小城。显见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个如此偏僻隐秘的去处,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长联的名满天下推论,世人多会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地,当是省城昆明,即便没有华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边,在大观楼,住在那副长联里,也好。一个诗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够,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阁序》那篇名序,崔颢住于《黄鹤楼》那首名诗,范仲淹宿于《岳阳楼记》那篇名记一样。

细想,又不尽一样。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做过几天官,行迹与文名达于天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的魁伟建筑,充其量只是他们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们一诗一文的居所。他们有的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堪供后人无尽地玩味。孙髯翁不同。这位布衣联圣,寥落一生,几乎所有的诗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对联。对联这种东西,古时文人何人不会?何处没有?几乎每座亭台楼阁,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对联,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孙髯翁却只剩下一副长联。与其说是滇池边的大观楼,以孙髯翁这副长联名世,不如说是孙髯翁总算找到了一处生命寄居之所。从那以后,诗人孙髯翁虽文名大盛,却似乎从此就消失于人间了。

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别说一枝暗香浮动的梅花,既没带一束鲜花,也没备一点香烛,带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颗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属于孙髯翁与我共有的时光,就让寂静弥漫,就让清幽舒展,就让聆听继续……

世界生生不息。万物萌而诗意生。石槛外,蒲公英结着草籽,芭谷刚刚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浑圆,转眼间秋色将起,俄尔,身前身后的大地,便会诗意芬芳……

有人说过:时间开始了。

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时间停滞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倒叙的方式,以作者拜谒孙髯翁墓生发的心情、感悟开篇,直抒胸臆,可见其对“布衣联圣”崇敬至深。
B.文章写孙髯翁墓的偏僻隐秘,既暗示了诗人一生寥落,也与后文“布衣联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衬。
C.在孙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蹰,因为先生那副自挽联引发了心中感慨,也是因为墓地与远处城郭强烈的对比。
D.文章结尾对孙髯翁墓周围景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其中蕴含着对先生精神力量的赞赏,以及拜谒名士后内心的满足。
2.作者在拜谒孙髯翁墓时,为什么会联想到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分析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文题的妙处。
2021-07-1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美国】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成一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神态等手法描写黑发女孩的美貌,而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狡黠心机,让被美貌迷惑的“他”吃尽了被戏弄的苦头。
B.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D.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他”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2.请简要概括“他”发现皮夹被盗后的心理活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作“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作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 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2.小说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2-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异乡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凤从山岗上吹来。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他那只像娃娃的手样的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少校对我眨眨眼,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战前他是意大利剑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

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收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

“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说。他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在异乡》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海明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得英雄奖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名的美国士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2.小说第一段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井

余斌

市井市井,有市就有井。我国古代因井设市,谓之井市,也叫市井,其实也就是做买卖的市街,并隐含乡风市俗之意。现代人吃自来水喝纯净水,井,渐渐被忘了。

我倒是没忘,昆明的许多井我都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是龙井街的井。这眼井是明代挖的古井,井旁建有龙王庙,地点就在今天的艺术剧院东侧。龙王庙抗战以前就拆掉了,在那里办起了私立的松坡中学。蔡锷字松坡,办这所学校是为了纪念这位护国将军。五十年前我家住在龙井街东口,常从松坡中学门前过路,但从未进去过。五十年代初松坡中学与另外几所私立中学合并为昆明第八中学。除了龙井街的这眼井外,龙井巷里还有一眼井,这条小巷也在龙王庙附近,现在找不见了。昆明有自来水的历史相当早,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吃的是自来水,龙井街东口就有一个水龙头,用水十分方便,那时昆明人不兴说自来水,喊机器水。尽管有了机器水,但附近好些人家还是喜欢去龙井街西边挑井水吃,反正也不过三五分钟的路,不远,还可以省两文钱。

在昆明,街以井命名的早先只有龙井街。吴井路是二十多年前才有的新路名,老昆明只喊吴井桥。吴井桥的井是全昆明最有名的井,可以说妇孺皆知。此井在市东南的吴井寺中,相传凿井者姓吴,故名吴井。井在寺中,寺以井名。寺西有桥跨金汁河,桥以井名,吴井桥大名鼎鼎,又派生出“吴井桥水”之名。吴井桥水也有人喊吴井水,质甚清冽,为老昆明公认的沏茶上品,“饮”誉全城。惟吴井位置有些偏,除那一带人家汲水日用外,城里人享用吴井桥水并不方便。昆明的城里城外是相对的,城墙从动物园大门口(小东门)起,顺着青年路走,转南屏街再顺东风西路延伸至新建设电影院门口,然后从师大附中斜插进去,穿过云大校园到省歌舞团门前(北门),这条线就是昆明城墙的走向了。从北门至小东门的这一段是借圆通山的北坡“一窝羊”,砌上城垛子,昆明话叫城牙齿,居高临下,也算城墙。城墙以内为城内,城墙外为城外。后来滇越铁路通车,金碧路、巡津街一带发展起来,盘龙江以东方叫城外。吴井桥在盘龙江外金汁河边,自然算城外了。因为离得远,城里人只能时不时二三好友相约,“走!去(音)吴井桥吃茶。”

在昆明,街以井命名的可谓凤毛麟角,而巷以井命名的倒是不少。掰起指头算,除龙井巷外,尚有大富春街的永井巷,巷里有两眼井,水源常年丰沛,故谓之永。还有景虹街的小井巷,洪化桥的花红井巷(后改名花红巷),青云街的四方井巷和双眼井巷。我大半辈子生活在老城区,这些地方比较熟,“城外”,尤其是盘龙江外边就生一些,或许还有我晓不得的古井老巷。哦,还有两个大井巷想起来了,一条在钱局街,一条在南屏街。

钱局街的大井巷应该算古名,早在光绪年间就改名敬节堂巷了。那条巷的东口确实有眼井,井的斜对面就是今天的先锋小学。井口倒是不大,我不敢肯定所谓大井巷是否以此井得名。至于后来改名敬节堂巷,那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发生在云南的一件大事有关,当时滇省各民族先后举行反清、反封建斗争,史称“威同反正”,或称“十八年反正”,时间大约是公元1855-1873年,历时十八年。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巡抚唐炯在此巷建敬节堂,收养在战乱中死亡的清军将士守节遗孀,大井巷也就因此而改名敬节堂巷了。宣统末年(公元1911年)敬节堂附设女子职业学堂,学员都是“节妇”,教她们学裁缝、织布、织草帽等技艺,同时也开设修身、国文、算术等课程。说起来这恐怕要算昆明教育史上最早的女子职业学校了,这条小巷从此也就与教育挂上了钩,到四十年代文气更重,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作家,如曾昭抡(化学家)、冯至(诗人)等都在这条巷住过,蔡希陶(植物学家)也住过,熊庆来(数学家)和毕近斗(教育家)两家的老房子也在敬节堂巷里。十年前我去巷里寻访名人旧居,发现女子职业学堂的旧址就在毕近斗家隔壁(南侧),建筑为半西式,但已经变为一个大杂院了。1980年冯至来昆明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便由云南作家李乔陪他去找敬节堂巷旧地重游,见巷口那眼井还在。冯至住19号,大门口离那眼井只有几步路,他说他以前常在井旁徘徊,等候太太(姚教授)教课回家或友人来访。如今又过了二十年,冯至说的这口井已了无遣痕。别说井,整个一条巷都蒸发了。

潘家湾昆华中学(今昆明一中)也有眼井,直径约三米,这才算真正的大井。此井原在当年高中部寝室西侧,专供学生洗脸、洗衣之用。古人以“井井”表示洁净不变的意思,虽人来人往而不改其洗濯之性,此所谓“往来井井”也。可叹这口大井也见不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介绍“市井”开头,以阐释“井井”结尾,把井和历史文化相联系,使读者既了解了城市风貌,又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思考。
B.文章提到冯至住在敬节堂巷时,经常在家附近的井旁徘徊等太太或友人,井不仅关乎了人们的一食一饮,也寄托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C.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晓畅自然;以“走!去(音kě)吴井桥吃茶”“尤其是盘:龙江外边就生一些”等昆明方言词人文,读来亲切。
D.文章围绕“井”选取昆明历史悠久的街、路、巷等风物,从龙井街写到吴井路再写到永井巷等,层层展开,一幅老昆明画卷铺在眼前。
2.作者详写了龙井街、吴井桥、钱局街大井巷的井,对这几眼井的介绍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侧重点。
3.本文题目是“昆明的井”,除了直接写井外,还写了许多与井有关的其他内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2021-02-0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课程新教材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里的山会歌唱

原上秋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

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消陨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止有桃树,旮旯缝道里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一天编4个,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好像这里是上海滩大舞台。

德顺老汉86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无论是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看惯了阳春白雪,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听罢,挨个握着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世界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翻倍。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地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卖的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点缀。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德顺老汉是一个人。他的老伴早年得病,因没钱医治死在了山上,儿子和孙子先后死在了打石头的洞里。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选自2020年《微型小说选刊》第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桃花源的老人们一边忙着编筐一边不停地唱歌,诗意地再现了山里人的生活风貌,表现了桃花源人的勤劳和乐观。
B.山娃受伤刚回乡同老人一起编筐时,众人喝彩他也不唱歌,主要原因是他悔恨自己失去了现代都市生活,怕老人们瞧不起他。
C.编筐给了山娃的生活带来了信心,他不仅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而且编筐技能也日益精进,一天编8个超过了德顺老汉。
D.小说充满时代气息,从常有游人欣赏桃花、水果商购买柳筐、扶贫干部的坚守等叙写中,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桃花源的扶贫者,是故事的参与人、见证人。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着重写的是十几个老人和残疾人山娃等编筐人的故事,这样安排更能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桃花源乡民的整体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C.小说对桃花源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宛如仙境一般令人神往。景美人更美,侧面衬托了桃花源人的精神富足。
D.“快乐被风带着”、“尘埃迷离了眼睛”、“怒放的灿烂”等诗化的语言,既再现了山里人淳朴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语言艺术感染力。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德顺老汉”的个性特征。
4.小说中反复写唱歌,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B.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先生的壮然情怀和赤子之心。
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听到女儿要“替父从军”内心的欣慰与激动。
D.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通过庄无因来反衬孟嵋,表现出孟嵋励志上战场报国的决心,展现出战争时代特殊的青春抉择。
2.小说多次提到"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1-23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水富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晨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籍,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的。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一一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 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的活动。
2.文章写夏日告别的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老常并不顾及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饭点一到,他先去教师伙,将馒头一拿,打碗稀饭赶紧回屋,随后再奔学生伙,零星饭票出一点,又抱回来一堆馒头。三两天一过,等馒头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然而还是有学生嘴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他在各个班级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了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我们只是听,不愿去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16年8月15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写校长的铃声断断续续,让人听了不痛快,目的在于拿校长的铃声与老常飘逸自信的铃声作比较,突出老常打铃很专业。
B.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这是动作描写,“摇了摇头”是老常为自己因打人一事耽误了打铃而自责。
C.“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常对他的工作非常重视、认真;同时也照应前面学生们常问的问题。
D.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打铃人,但他认真工作,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
2.文章第一段“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有什么作用?
3.老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1-1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爱的循环

王千缘

她是位刚入职不到两年的职场小白,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设计学院。

她本以为能很快做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声名远扬的大设计师。没想到现在却还是做着美工的工作,偶尔提出的设计理念也很快被否定掉,不得不感慨,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果真大得毫无边际。

此时她穿着印有自己设计、再次不被众人看好的图案的T恤,登上回家的地铁。这次还算幸运,地铁上的人要比往常少很多。

她挑了个靠门的位置坐下,掏出手机随意浏览着信息。突然,一篇推文映入眼帘,和其他文章不同这篇的阅读量不过三位数,点赞更是寥寥无几。她将这篇推文看到最后,谈不上好坏,但还是点了赞,并在下面留言说“写得很棒喔,请继续加油”。

其实啊,她只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设计的作品也能同样受到称赞与鼓励。

他是位大二学生,趁暑假写几篇公众号推文。

他从上初中起便在报刊发表文章,梦想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大作家。现在却失了灵感,投出的文章不是被毙,便是如石沉大海般没了消息,就连偶尔登出的文章,阅读量也是少得可怜,更别提点赞与评论数了。

他忐忑不安地点进自己写的文章,又一次由希望变成失望。就在他刚想要放弃这个梦想时,一则留言跳出来——“写得很棒喔,请继续加油”。他久久地看着这条评论,仿佛是一根划破黑夜的火焰,重新将他的希望点燃。

他的步履变得更加坚定,走过家门口的小卖部时,看到一名幼童不小心跌倒在地,周围并没有大人看护。他连忙将孩子扶起,认出这是小卖部店主的小儿子,于是带着他进去找妈妈。

现在天色已晚,让一个孩子独自在外玩耍,终归不太安全。

她是一位妈妈,离婚,带着两个孩子。她没有太高的文凭,只好在院里开家小卖部来补贴家用。

小儿子被人送进来时,她正苦口婆心地劝前来买烟的少年不要沾染坏习惯,心里盘算着女儿的兴趣班费以及儿子的奶粉钱。两个孩子越长越大,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若不早做好准备,以后怕是吃不消。但无论如何,她还是不想因为多挣那十几块钱而将一个孩子送入歧途,或许是她也做了妈妈吧。

“你怎么比我妈还啰唆!算了,我不买烟了,拿包薯片总行吧?”最后,这场争执战以少年妥协收尾。

她长舒一口气,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刚才独自在店门口玩耍的小儿子已经被躲在暗处的人贩子盯上了,幸好被同院的大学生及时送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是位高中生,今年刚满十六岁。

昨天,他和几个“伙计”约好要一起做些“大人”的事儿,想到的第一件便是抽烟喝酒。他路过约好的烧烤城,好似闻到里面的烟酒味儿,听到同伴们在高声用“大人”的语气谈论着“大人”的话题。

他不好意思只拿一包薯片进去,便匆匆离去。坐在地铁站对面小公园的秋千上,一边愤愤地嚼着薯片,一边埋怨老板娘多管闲事。

少年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他的“伙计”们因带的烟没有抽尽兴,再加上酒后壮胆,竟决定铤而走险去偷窃,却正好被抓个现行……

当最后一片薯片吃完后,有纸飞机从眼前飞过,他下意识地跳起来将它抓住。

后面,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

“美芬,纸飞机咱不要了,赶明儿妈妈给你折个新的。哎,你慢点、慢点跑!”

“不,我就要我的黎明号!”孩子喊着、跑着,脸上竟挂起了金豆豆。

“小朋友,这是你的吧?”他弯腰将纸飞机递给她,女孩立刻破涕为笑,他也跟着笑起来,刚才的烦恼烟消云散了。

她是个即将步入小学校园的孩子,六岁,正值天真烂漫的年纪。

黎明号——曾经想要随风而行的纸飞机失而复得,被她紧紧攥在手中,再也不能把自由当作方向。

地铁进站,她牵着妈妈的手一同进入,很快便被坐在门边滑手机的大姐姐身上的T恤吸引住了。T恤上面印着一只在云朵上吹泡泡的小考拉,她痴痴地看着,多希望能和小考拉一起到云彩上面玩啊。

大姐姐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目光,忙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以为自己的脸上有什么脏东西。

不多时,她和妈妈的目的地就要到了,在准备下车时,她特意附在大姐姐的耳边,奶声奶气地说:

“大姐姐,你的T恤衫真漂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的循环”这一标题,不但蕴含了小说主题,还是小说的线索,将零散的故事串联起来。
B.小说开篇简要交代了女大学生的工作等情况,为下文叙写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做了铺垫。
C.小说中,“写得很棒喔,请继续加油”一句两次出现,将两个青年的不同性格进行对比。
D.小说的语言以平实朴素为主,没有太多的雕琢和修饰的痕迹,与小说的内容相得益彰。
2.小说以“大姐姐,你的T恤衫真漂亮”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写得非常成功,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写得不成功。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构思、人物刻画三个角度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