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他唱歌

春分

1949年元月初,正是寒冬之际,在苏北平原的淮海大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国民党的部队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战火在这里已经交织了好多天,所有的村庄都被炮火光顾了多次,大都成为废墟;层层包围和反包围,参战的双方还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兵力。战争的胜负仿佛在瞬间即可确定,可这个瞬间由于持续的时间过长,而令人感到焦虑。

那天下午6时,太阳已沉入裸露的大地,在运河边一个叫薛庄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一个长辫子姑娘正和一个年龄与她相仿的解放军战士僵持着。姑娘十七八岁,年轻的脸颊被刮来的夹着雪花的西北风吹得通红。小战士的脸也有点红,但那红不是被风雪吹的,而是因说服不了年轻姑娘而感到无可奈何,或许还夹杂着一种气恼。老村长的及时赶到。使事情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原来长辫子姑娘是村里青妇会的,正在为部队准备干粮,而年轻的小战士则是运送干粮的。这本来是正常的支前工作。可因为负责带队的小战士所在的运粮队带的牲口不够,需要借用几户老乡家的,而进门时他发现姑娘家有头正拉磨的毛驴,便想借用一下。没想到姑娘一听这话,扬扬眉说,借用可以,但她必须和战士一起去,完成任务后再把牲口牵回来。小战士说,送干粮去的地方正在打仗,非常危险,她不能去,解放军说话算话,他一定会将毛驴安全送回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老村长十分清楚,别看是一头小毛驴,可一头牲口对庄户人家来说就是命根子。于是,老村长对小战士说:我们这里是老区,这里的人炮火见得多了,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相反,她对这儿的地形熟悉,还可以给你们带个路。听了老村长的话。姑娘朝小战士眨眨眼,仿佛说,这下你没的说了吧。

姑娘和小战士一起随送粮的队伍趁着夜色出发了。他们一路无语,沿着被炮弹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声在空寂的夜里显得越发急促。在走了两个多小时后,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尽管河面不宽。但由于不时有炮火飞过,运粮的牲口受到了惊吓,蹄子还未沾水,屁股便拼命地往后挪,说什么也不愿下河,弄得几个牵缰绳的战士拼着老劲才拉住。急得带队的小战士来回踱步。正当小战士一筹莫展的时候,长辫子姑娘突然对他说:用东西把牲口的眼睛都蒙住,它们就听话了。”“行吗?”“准行。果然,被蒙上眼睛的牲口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乖乖地被牵着渡过了河。

过了河,小战士靠近姑娘低声说:谢谢你,大姐。

第二天凌晨,送粮队准时到达部队。姑娘牵回了自家的毛驴,说要立即回去。部队首长说。等天亮了再回吧。姑娘说:你们有任务,我在这里碍事,再说早回去还得准备支前的事。首长说:也行,不过这么多牲口你一个人是无法赶回去的,这样吧,还是让小张再辛苦一趟,送你回去。原来那个年轻的小战士叫小张

长辫子姑娘和小张赶着牲口往回走,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走了一夜路的他们并无睡意,姑娘甚至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小张也兴奋起来,他告诉姑娘,这一仗打下来,离全国解放就不远了。说话间,两人过了河,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姑娘家所在的村庄了。长辫子姑娘对小战士说:我已经到家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小战士向姑娘敬了一个军礼说:大姐,谢谢你。小战士说完,正要转身往回走,忽然呼啸而来的炮弹声在耳边响起,小战士立即将面前的姑娘扑倒在地上。转眼间,爆炸掀起的气浪掩埋了姑娘。当爆炸声停止,姑娘爬起来大声呼喊小张时,才发觉刚才那个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已停止了呼吸。

长辫子姑娘默默地站起身,擦干了眼泪,深深地向小战士鞠了一躬。而后,她将小战士抱在怀里,一步一步向黎明前的村庄走去。

10天后。淮海战役结束,全歼国民党部队55万人。

此后不到10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那位叫小张的战士被埋葬在运河边。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家在何处,只有运河两岸的迎春花年年为他开放。

而那个长辫子姑娘在多年后成了我的母亲。这个故事,自我懂事起,每年她都会给我讲述一遍,每次讲述的时候,母亲的双眼都噙满泪水。

母亲说,寻找小张的部队是她今生的一个心结。因为那场战争参战的部队太多,而部队驻防、换防频繁,打完淮海战役之后,听说小张所属的部队又去解放大西南。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她多方打听,依旧没个结果。但她相信,小张的部队是不会忘记他的。他的战友们也都不会忘记他。运河边的村民们同样没有忘记这个不知名的小战士。每年清明,小张的坟前会堆满这块土地上开放的数不清的野花。而以小张的生命为代价活下来的母亲,一生都认定自己的命是小张给予的。她说。她活着是因为小张的生命而存在;死了,她要埋葬在小张的坟墓旁。在这古老的大运河边陪他说话,为他唱歌……

(摘自《读者》2011年第19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娘想和小战士一起去前线送干粮,战士担心姑娘安全没有答应,最后他们在老村长的调解下达成了一起上前线的一致意见。。
B.文章中说“他们一路无语,沿着被炮弹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声在空寂的夜里显得越发急促”,说明他俩还在生气,关系并未缓和。
C.“走了一夜路的他们并无睡意,姑娘甚至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一句,表现二人成功送粮后心情的愉悦兴奋,也饱含对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
D.文章通过对姑娘和小战士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赞美了小战士善良有责任感、牺牲自我保全他人的美德,也有力地凸显了军民一心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战争场面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B.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及人物的相互映衬,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C.文中男女主人公作者没有写出他们姓甚名谁,只有他们的外貌特征和身份特征来称呼他们,是因为作者怕战争年代暴露他们身份,也是他们工作的需要。
D.文章标题既指姑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给小张听,又指后来成为“我”母亲的姑娘要把这具有崇高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小战士在大运河旁不断歌颂、传扬,让战士精神永存,让无名英雄不孤单。
3.文中小战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划线句“每年清明,小张的坟前会堆满这块土地上开放的数不清的野花”这句话,既是突显小战士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形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宣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筐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掌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4.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堡留情

蒋子龙

①到横山须先看古堡,并非因横山多古堡,而是横山的历史文化多半留在一个个式样各异的古堡里。

②我们午后到横山,未在县城停留便直奔响水堡。既名响水,一定跟水有关,古堡建在无定河一个臂湾的山峰上,北、东两面临河傍水,城堡依山顺势而建,层层递进,步步升高,是方圆数十里的制高点。登上古堡,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古边塞的莽莽铁岭、万里风烟,尽收眼底。结冰的无定河如一条白练,围绕于堡下。东侧是龙泉大寺,寺前石阶陡峭,直抵山顶;隔河相望是盘龙寺,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边,远眺若踞水中,状如盘龙……两座大庙祥云弥漫,瑞气交融,佑护着响水堡。

③古堡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城墙依山势蜿蜒,周长约1700米,设有四座城门,内有瓮城,以青砖、石块包砌。城堡内有普通的民居、窑洞,也有窑洞四合院,于明清两代不断地得到修补、加固。响水堡人曹子正,于乙酉科(1885年)拔贡为为官,曾写《盘龙诗》描摹家乡风貌:桥水响流双浪开,寺龙盘塔绕河来。迢迢路远岸垂柳,樵唱晚舟鱼钓台……当年的响水堡竟是一处塞北水乡的胜景,两岸垂柳,渔樵两利,富庶而宁静。

④我们依次又看了建于宋元时期的军事要冲波罗古堡、一向被视为横山龙脉的狄青塬、秦长城及秦直道、古银州古城、仰韶文化重镇贾大峁等等。古堡看的越多就越好奇:横山为什么会留存下这么多古堡?整个陕西省地图,极像秦陵出土的兵马俑,而榆林市就是兵马俑的头。在中国古代,兵马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横山的古堡,实际就是古城堡和古碉堡的结合。

⑤在1949年之前的数千年里,横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西北国防重镇、军事要塞,历朝历代的兴亡史,都少不了横山浓墨重彩的一笔。横山古堡的城墙,也可以说是中国西北部的大围墙。可是,任何墙都不能真正挡住想进去的人。还有一句老话说得也不错,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信就让我们从头说说中国的这道大墙,特别是横山这一段。

⑥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秦直道,从秦都咸阳直通阴山下九原郡,全长900公里,沿途所经县境中惟横山里程最长,途经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再加上五里一墩,十里一台,是中国第一条国防公路。直道是为了出兵快捷,秦长城是最大的墙,为了挡住来犯之敌。然而,从横山县发家的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自立为大夏天王,率兵夺取长安,在灞上称帝,建都统万。秦直道或许还为战事提供了些许便利,秦长城却几乎被战争忽略,无人提及。倒是对赫连勃勃,至今人们还在谈论,说他为政虽残暴酷烈,但雄略过人,他的统治对推动横山一带的农牧业发展和城防建设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夏国国都统万城,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及当地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也是吸引我们细看一个个古堡的缘由。

⑦过了一百多年,隋末的鹰扬郎将梁师都,在横山西部的古夏州起兵,一会儿自称皇帝,立国号梁,一会儿又向突厥称臣,后被唐太宗派将剿杀。横山石窑沟的李自成横空出世,自命闯王,竟翻了大明王朝,引来了清朝300年的统治。

⑧此外还有许多文才武略之士、一代俊杰,从横山的古堡或窑洞里走向历史舞台,创造或改变了历史。如宇文恺、张浦、狄青、杨宗气、胡茂桢等等。甚至近代,还有传颂一时的民歌:对面家沟里流活水,横山下来游击队刘志升是清官,带着队伍上横山……

⑨先哲有言,一代一代的勇将就像树根,从那里作为枝条生出勇敢的民众和民风。可是,横山的古堡已经荒颓,人气稀疏,有些变成空堡或半空堡。

⑩往事悄悄,浮云匆匆,古堡昔日的辉煌不再,其雄浑苍郁的存在却讲述着最实际的智慧,历史,就是这样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历史中横躺着未来的秘密,对横山来说,这个秘密就是:在过去是国防比富裕更重要;今天,古边塞将成为富裕和发达的象征。

(节选自《西北笔记》,《朔方》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注]横山:榆林市横山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索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古称塞北边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式各样的古堡不仅给“塞北边陲”的横山增添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也吸引着人们探索研究历史遗迹的目光。
B.建在无定河臂湾的一座山峰上的响水堡,不仅地势优越,有两座大庙佑护,而且视野开阔,遥望边塞,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C.从响水堡到波罗古堡、狄青塬,再到秦长城及秦直道、古银州故城、贾大峁等,作者是按照由远而近的历史顺序参观这些古迹的。
D.作者认为横山的古堡是古城堡和古碉堡的结合体,文中介绍最详细的响水堡就是这样一座城堡,依山顺势,占据了制高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五段一方面总结了横山的历史地位,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古堡古迹过渡到介绍与横山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
B.“陕西省地图,极像秦陵出土的兵马俑,而榆林市就是兵马俑的头”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反映了陕西省文物丰富且历史悠久。
C.“历史中横躺着未来的秘密……”意蕴丰厚,富含哲理,通过对比,得出了横山“将成为富裕和发达的象征”的结论,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本文语言典雅,富有诗意,如“祥云弥漫,瑞气交融”“往事悄悄,浮云匆匆”运用对偶手法,趣味盎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本文第③段和第⑧段分别引用了古诗和民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4.本文介绍横山古堡的过程中,还花费很多笔墨写了许多“文才武略”的俊杰勇将,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1-02-1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捆绑的人”的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是社会环境描写,既能设置悬念,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警察出场做铺垫。
B.“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运用反语,也是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反动政府警察的形象。
C.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像“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通过父亲的善意谎言和吞吞吐吐的话语,塑造人物形象。
D.开头人们的亢奋情绪和愤怒仇恨之情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警察是个矛盾集合体,你认同吗?请简要分析。
4.“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2021-02-07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偶 遇

解高岩

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

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

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

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

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儿了?出差?”

林振明点点头:“你呢?”

“我有个亲戚在这儿,住了几天。”

她看了看旁边的男人,问:“一起的?”

“一起的。”中年男人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

刘霞看着林振明:“咱们有十年没见了吧?”

“有了。”

“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见你。”

“是啊,世界真小。”

刘霞和林振明是一个村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学。刘霞的爸爸是村支书,家境比较富裕。而林振明家穷,守寡多年的老娘含辛茹苦把林振明拉扯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上学时林振明成绩好,刘霞成绩差,林振明总帮她,情愫在两人心中滋生。初中毕业后,林振明考上了县一中,刘霞没考上。第二年,刘霞家里给她订了门亲,是副乡长的儿子。刘霞死活不同意,她爸连打带骂,硬逼着她上了接亲的汽车。车队开走的那一刻,林振明躲在家里哭出了声。

高三那年,林振明母亲得病死了,林振明退学了。那年冬天他报名参军。去乡里报到那天,他特意拐了个弯儿,从刘霞家门前经过。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出老远,林振明一回头,看见有个人影在门口一闪……

刘霞说:“十年了,你没变。”

林振明笑了一下:“怎么可能?!十年时间,变化很大。”

两人太长时间没见,好多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刘霞问:“你孩子多大了?”

“我还没结婚。”“没结婚?”刘霞有些吃惊。

“嗯,谈过几个,没合适的,就拖下来了。”

刘霞停顿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林振明问她:“你怎么样?过得好吗?”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刘霞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摇摇头:“不好,他爱喝酒,喝完就打我、打孩子……”

这回换成林振明不知如何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刘霞又问:“参军以后,你怎么再也没回村里呢?村里人都惦记你呢,都说你去大城市当干部了。”

林振明呼了一口气:“娘没了,回去看谁啊!”

刘霞低下头:“是,没值得你看的人了……有时候,我真恨我爹和我哥。都怨他们,毁了我一辈子。”

林振明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

“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

“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

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没等刘霞说话,保洁大妈拎着笤帚走过来,掏椅子底下一个烟头,不小心带倒了地上的手提袋,里面的物品散落出来,其中一个锃亮的手铐格外扎眼。

刘霞惊讶地看着林振明和男人把东西捡进手提袋重新放好,低声问:“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有这东西?”

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

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

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

“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说完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你是在执行任务吧?”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是。”

刘霞恍然大悟,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悄悄地问:“他……是罪犯?”

“嗯。”

“他干什么了?”

“骗了别人8万块钱。”

刘霞“哦”了一声。

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

中年男人没有看他俩,也不知道听到谈话了没有。

刘霞有些伤感,幽幽地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是干大事的人。”她叹了口气,又说道:“也不能全怪我爹和我哥,是我自己太软弱。”

一个车站值班员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检票口旁的小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咔咔写下几个字,然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声:“1227次开始检票啦!”候车室里一阵骚动,很多人站起来,把行李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向检票口走去。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刘霞有些失望地缩回手,随即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从旁边座位的旧报纸上撕下一条空白边,在上面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递给林振明说:“这是我的手机号,记得给我打电话。”林振明接过纸条说:“好的。”刘霞站起身,背上小包,拉着行李箱,说:“再见。”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对林振明说:“注意安全。”林振明点点头:“好,一路顺风!”

看着刘霞的身影消失在检票口通道里,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林振明听到“刘霞”这个名字时,他“一激灵”,这一细节描写足见刘霞在他心中的非同寻常的存在。
B.当说起身边的“罪犯”时,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
C.刘霞在临别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林振明注意安全,这体现了她的善良、纯朴及对林振明的真挚情义。
D.林振明、刘霞、陈警官在候车室偶遇,他们简短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悲苦与无奈,其中又闪烁着人性至真、至善的光芒。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陋嘈杂的车站候车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使两个人的偶遇耐人寻味。
B.小说中人物对话简短朴实,不时伴随着沉默,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真实感人。
C.小说并未具体交代林振明十年间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林振明、刘霞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3.有人说陈警官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对此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哀伤

契·诃夫

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强劲的寒风不断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劲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小声嘟哝要是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自言自语

这下旋匠哭了。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机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旋匠在送病妻去医院的路上突然感到“哀伤”,这使之前“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形象有了转变。
B.“小声嘟哝”揭示了旋匠内心的哀伤和忏悔,“自言自语”写出妻子的死带给旋匠的无所适从之感。
C.遭受打击的旋匠几次提到“再从头活一次”“再活上五六年”,表达了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
D.结尾处,医生对旋匠失去胳膊和腿的不幸命运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暗示了旋匠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点明主人公身份及主要事件,“此刻”二字引出后文的环境描写,为故事发展营造氛围。
B.小说中多次写到那匹马,是为了和旋匠形象形成对比,表现老马在困境中的努力坚守、任劳任怨。
C.小说善于设置伏笔,如“风越来越冷”、想捡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使结局合情合理。
D.小说擅长通过心理独白和人物对话来展现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朴素自然,合乎身份特点。
3.简要分析小说中“旋匠”作为丈夫的形象特点。
4.小说通常是由一个个场景接续而成。文中“暴风雪中”和“大房间里”两处场景的接续转换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契·诃夫擅长在小说中刻画小人物,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小人物的存在。请从《悲惨世界》《复活》《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部作品,围绕小人物的哀伤写一段文字,简述小人物哀伤的内容和缘由。150字左右。
2021-02-04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獾

孙春平

岳老汉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只剩老岳头孤寡一人了。

拆迁公司一次次来人,开口就请开价,可老汉偏不开这个口。儿子隔三岔五打来电话,也请老人到南方去,说孙子想爷爷了,又说:实在嫌南方潮热,我给你在老家县城里另买房子。岳老汉猜到这肯定是拆迁公司找儿子了,便直来直去地说:你个见钱眼开的瘪犊子,少给别人当说客!

入秋的时候,山下来了不少人,或喊他舅爷,或喊他姑丈,提着鲜鱼鲜肉名烟名酒,说是来给老人家过八十大寿。老人说:我的生日只过阴历,离八十还有一个多月呢,你们是怎么个绕绕儿,给我说在当面。不然,我老头子不奉陪,这就上山遛腿儿去啦。众人面面相觑,只好交实底,说我们是被人请来的,这些东西都是人家花的钱。人家还答应,准备给你老人家雇一保姆,全天侯侍候,直至百年。老人哈哈大笑,说:那你们就带上东西赶快回去,递个话,说我老爷子永远健康,用不着他们孝敬!亲友们哭笑不得,离去时一路埋怨,说这老爷子,越老越倔。

老汉当然不可能永远健康。过了一冬一春,他突然给儿子打电话,说:我要去见你妈了,你抓紧回来,有些事我要抓紧交待。儿子大惊,在电话里喊:老爸,你别吓唬我!"老人说:我吓你干什么?四季轮回,生老病死,其实是一个道理。你抓紧吧。儿子回来了,是乘飞机赶回来的。老人确是病弱不堪,已五六天没吃东西了。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死后,就把老房子让出去吧,要说条件呢,我只一个……咱家后园子里,贴北围墙有个獾子窝,你跟新主说,卖房的条件好商量,只是说啥也不许祸害那一家子。同是一命,人兽同理呀。

老人说完,就昏睡过去了。在守候老人的时光里,儿子去了家里的后园。那是夜半时分,天地清凉,一片静寂。后园已多年失于耕种,在荒芜的枯枝败叶中,儿子果然找到了一个隐匿的洞口。离洞口三五步远的地方,放着一个木墩,木墩前的地面很干净光滑,面积只有锅台大小。

很快,儿子发现洞口探出一个獾子头,小小的黑亮獾眼很机警,长长的尖嘴巴四处嗅探。也许是獾子在来人的身上闹到了熟悉的气息,犹豫一阵,还是钻了出来,在园子里跑一圈,又钻了回去。在有些地方,獾子因嗅觉奇灵,又被称为狗獾。儿子端坐不动,他要看看这个獾子还有什么勾当。少年时,他没少陪老父捕獾,多少了解些这种小兽的把戏。果然,獾子又露头了,不过,这次不是四爪落地爬出来,而是仰面朝上,四爪抱怀,显然是被什么东西从洞穴里推出来,身上臭哄哄。臭獾被推出洞,身后闪出两只推它的獾子,直至到了离洞口远些的地方,臭獾才一翻身,在地上打了两个滚,抖落掉身上的臭东西,又从土石墙下的一个豁口钻出去,不见了踪影。月光下,儿子发现的新奇是,原来臭獾脊背光秃秃,鬃毛皆无,那一定是常被推拉磨损而成。而推它的那两只獾则明显带着伤残,一只在后足,一只在前爪,跛得都挺厉害。它们似乎也想从豁口钻出去,但只转了转,还是退回来了。拂晓时分,臭獾回来了,嘴巴上叨着一只半大的山兔,两只前爪还推着一个土疙瘩,细看,原来是颗马铃薯。两只残獾闻得动静,迅速跑出,将山兔和土豆接过,复回洞中。老人儿子由此想到,獾洞里肯定还住着行动不便的獾子,可能是老的,至少是一只。唉,老父天天坐在这里瞧,早把这一家子的事看清楚了。这一家子最数那只臭獾辛苦。獾子天性爱净,别看洞外乱糟糟,穴里却永远是洁净的。臭獾不光要将出不了窝的老獾排泄物襄在怀里送到洞外,还要趁着夜色去山林里为金家寻找捕猎食物,老弱病残,全靠着它了。老父不肯离开老宅,是感动于臭獾吗?感动又是始于什么时候呢?

老人一睡便是长眠。拆迁公司闻讯,立刻派人来帮助办理丧事。几天后,儿子主动谈了父亲对老宅的处理意见,拆迁人自是大喜,说附近村庄就有獾子养殖专业户,我们把这一窝送去,只求尽心喂养,直至终老。儿子说,我老父若是有这想法,何必等到今日。你们另找个地方,山林之间,隐秘之处,还是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吧。

獾子的新家地点很快选定。凡子带人去移獾子窝,锹镐之下,哪里有獾子的身影,一只也没见。有人说:送殡那天,我走在后面,感觉后面一直跟着几个小东西,我还以为是狗呢,莫不是獾子也通人性?儿子甩了一把泪水,说:那就别打扰它们了。同是一命,人兽同理呀。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优渥的拆迁条件面前,老人固执己见,坚决拒绝亲友的礼物,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引起亲友的不满。
B.拆迁公司通过老人儿子得知,老人不愿搬离是想保护獾子一家,深受感动,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C.老人去世送殡当日“后面一直跟着几个小东西”,表现出獾子对老人善意的回应,闪烁着温情的光芒。
D.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了獾子一家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了解了獾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到了动物之间也有亲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獾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表现了“同是一命,人兽同理”的思想,具有传奇色彩。
B.文章使用“显然”“一定”“似乎”“肯定”等表猜测推断的词语,体现了儿子从内心深处逐步走近獾子一家,从而理解认同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C.小说语言多用口语、方言,如“瘪犊子”“溜腿儿”“递个话”等,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质朴可亲中充满生活气息。
D.“离洞口三五步远的地方,放着一个木墩,木墩前的地面很干净光滑。”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老父天天坐在这里瞧”埋下了伏笔。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2021-02-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食堂

岳书记喜欢吃辣,他这个公开的秘密,老柴更是知晓。岳书记一直在镜水镇工作,老柴也一直在镇政府机关开食堂。食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家喜欢称食堂叫“大食堂”。

镜水镇离县城偏远,是林果之乡。岳书记专业学的是农林,他精通果树种植技术,在镜水镇从办事员干起,最后干到了“一把手”。

岳书记刚分到镜水镇,那时人们喊他“小岳”。小岳以镇为家,一天三餐吃大食堂。小岳吃大食堂经常自带辣椒粉,他嫌大食堂里的菜口味太淡。因为时任书记、镇长都不喜欢吃辣。

大家爱看小岳吃饭,他吃饭时经常被辣得脸上挂满汗珠。渐渐混得熟了,小岳开始叫唤,“柴师傅,您的菜里啥时候能多点辣味?”柴师傅笑笑,对小岳道,“大锅饭就是这样,众口难调!”但他却拿眼睛偷偷去瞟书记。背后常有人打趣,“小岳,你抓紧往上爬,等当上一把手,自然有辣的给你吃,再不用自带辣椒粉。”“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吧,大锅饭的确众口难调,还是以清淡为主科学!”

时间过得飞快,换了几茬书记,小岳凭着他的专业特长,也当上了农林办主任。小岳吃大食堂,当然也曾经不用自带辣椒粉,因为其中有一任书记就特别爱吃辣。那任书记调走后,小岳又开始自带辣椒粉。虽然知道大食堂里不公开的秘密,但小岳有时还是忍不住叫唤两声,“柴师傅,您的菜里啥时候能多点辣味!”柴师傅笑笑说,“大锅饭就是这样,众口难调!”他说完拿眼去瞟新来的书记。新来的书记无意中听到小岳叫唤,就对老柴说:“柴师傅,小岳喜欢重口味,你以后单独为他炒上一份。”因为新来的书记依然不喜欢吃辣,小岳听了书记的话,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书记,大锅饭就是这样,众口难调!我自带辣椒粉哩。”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十八大后,小岳当上了镜水镇“一把手”。在大食堂吃饭,他悄悄将老柴喊过去。老柴心里忐忑不安,“岳书记找我,是不是嫌菜的口味还不够辣?”新上任的岳书记喜欢吃辣,他这个公开的秘密,老柴心知肚明好多年。岳书记履新当天,老柴就特意加重了每份菜的辣味。岳书记听了老柴的话,笑道:“柴师傅,你可不要只念着我,这大锅饭嘛,众口难调。还是像从前那样,口味以清淡为好。”老柴唯唯诺诺,心里却提醒自己,岳书记这是刚上任,架子可能还不大放得开。

第二天,岳书记在食堂吃完饭,他又悄悄将老柴喊过去。老柴心里依旧忐忑不安,“岳书记,是不是辣味被我减大啦?”岳书记这次板着脸,说得很认真。“柴师傅,你不要只念着我嘛,这大锅饭,众口难调。还是像从前那样,口味以清淡为好。”老柴拿眼睛偷偷去瞟岳书记,在心里开始埋怨自己。“哦,都说现在领导注重保健,想来他当上了书记,突然想改掉过去吃辣的习惯。”

老柴还是像从前那样,大食堂每道菜口味清淡,保持着大众化。他也还像从前那样,爱站在一旁看着大伙吃饭。老柴看着看着猛地想起什么,他拿眼睛偷偷去瞟岳书记,忽然他眼前一亮。岳书记额头上又挂满汗珠,他的饭碗旁边,放着老柴熟悉的辣椒粉。

看着岳书记吃完饭笑眯眯地丢下饭碗,与大家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老柴的心头热乎乎的,开办大食堂几十年,他感觉时代的变化真大!

(选自2020年12月24日“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口难调”,老柴和岳书记都多次说过,老柴主要以此当作菜味清淡的借口,岳书记则认为这是客观的情况。
B.老柴做饭看书记的喜好和脸色,是一个唯上是从、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用心险恶的“老油条”形象。
C.各任书记虽然没有出场或者出场很少,但是,借老柴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们都有老柴所认为的“架子”。
D.同事们常拿吃辣的事情和小岳打趣,表明他们知道并接受食堂做饭的“不公开的秘密”,反映出机关单位的一些现实。
2.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食堂”为特定的环境,以菜的口味为线索,以岳书记为核心人物,反映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展现了时代进步。
B.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富有特色,相同的话重复出现,但是并不显得语言单调,而是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C.文章两次写小岳因菜口味淡而“叫唤”,一次句末用问号,一次向末用感叹号,表明小岳成了主任后语气也变得强硬了。
D.文章四次写了老柴“偷偷地瞟书记”,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了老柴的谨小慎微,而前两次“瞟”还流露了不满之意。
3.文章用较多笔墨描写了老柴的心理活动,有何作用?
4.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分析岳书记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的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再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这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拿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这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这:‘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的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那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食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这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沉默内向的性格特点。
B.老园丁认为一株玫瑰树与一朵玫瑰花也是不可分割的,这触动了来拜访他的那位美貌的夫人。
C.“四朵玫瑰花”代表老园丁身上的各种优点﹐当“四朵玫瑰花”都凋零之时,老园丁的爱情生活也随之消逝。
D.老人对玫瑰花的热爱超乎寻常而招人讨厌,但他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要呵护它们。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意在表现人们对他的不理解,为下文写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做铺垫。
B.“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运用比喻说明采折玫瑰花,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
C.小说构思奇特,讲述了一个老人专心侍养玫瑰花的故事,老人将玫瑰花看作是自己的化身,并用玫瑰花来寄托自己的人生。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
4.小说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有什么作用?老园丁的四段感情生活为什么都失败了?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
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C.小冯同学通过“我”借给她书的帮助,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3.简要概括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4.“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1-02-03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